「11歲,被媽媽扒光」:有多少孩子,被淹死在羞辱式教育里?

2020-04-06     愛幼科學說

昨天晚上,我收拾完家務,正準備出門倒垃圾,聽到隔壁傳來很大的動靜,隱約是大人和小孩的爭吵聲。


不多一會,聲音越來越近。原來,鄰居轉移了「育兒重地」,把孩子推搡到了走廊過道。


也許是為了平息」戰火「,孩子沒怎麼出聲,倒是他媽還喋喋不休:


「讓你給我鬧,來,讓大家看看,你是怎麼鬧的!」


「你剛剛不是很會頂嘴嗎?現在怎麼不說話了?」


「是啞巴了?還是知道丟人了......我怎麼會養了你這麼一頭豬啊!」


為了讓孩子感到羞愧、下不來台,鄰居還故意提高了音量,我們隔著房門都聽得清清楚楚的。


「我在和你說話,你要幹什麼去」鄰居的語氣突然變得著急起來。


「我寧願出去被病毒感染也不要在這裡!」原來,孩子氣急之下按下了電梯,要逃離這裡。


聽到這,我能感受到孩子的氣憤和無奈。


那些難聽的指責自己的話被母親嚷到整棟樓都快聽到了,任一個有點自尊心的人都會覺得難堪吧。


與此同時,作為家長,我也明白鄰居是對孩子「愛之深、責之切」,只是,這樣當眾訓斥孩子的做法我卻不能贊同。


我們常說「家醜不可外揚」,小小的孩子也有羞恥心的。


當眾訓斥、貶低,忽視了對孩子的尊重,一不小心過了火,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


「想要摧毀一個孩子,就當眾出他的丑,當著外人的面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我曾看過這麼一則新聞:


重慶有個11歲的小男孩,被老師投訴不好好完成作業,媽媽去放學接他的時候很生氣,一直在批評他。


後來母子倆在公交車上又鬧不愉快,面對兒子頂嘴,媽媽一怒之下,把孩子的衣服褲子都扒掉,全身只剩下一條褲頭和一雙襪子。


當時這位媽媽還氣得下車走了,留下」光溜溜「的孩子面對乘客的指指點點。


最後,小男孩就這樣不知所措地坐到了終點站,通過民眾報警才回到的家。



新聞底下,有不少網友發表自己的看法:


」這個孩子可能之後再也不想坐公交車了「、」如果是我,我會為這件事記恨我媽一輩子。「


其中有個高贊評論是:「父母們總以為,孩子年紀小,就不用顧忌面子。」


一句話也點破了無數中國家長的思想誤區。


毋庸置疑,父母為孩子付出的一切是出於愛,期待他們能儘快改正錯誤,變得更加優秀。


可殊不知,愛的方式一旦不對了,就會演變為孩子成長中的痛苦。


在節目《少年說》中,一位高一女孩走上勇氣台,請求媽媽能夠「關起門來教育」她,不要在外人面前一點就炸。


但媽媽卻對女兒提出的請求不予理會,反而質問起女兒:在外面,是你的面子重要,還是媽媽的面子重要呢?



在媽媽的話語裡,女兒的面子始終不及維護自己的威信重要。

節目的最後,母女倆雖然在台下挽手和好,似乎總隔著一顆心的距離。



老話都說「樹要皮,人要臉」,我們看重並維護著我們的面子,卻不曾想過,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更何況,不知這位媽媽想過沒有,出門在外,孩子的面子未嘗不是我們父母的面子呢?


還看過這麼一則視頻,女孩沒有按母親的指導儲存墨水,不小心把墨水蹭到了衣服上。


誰知母親當街拎起她的衣服,高聲質問:「我告訴過你正確操作了嗎?知不知錯?錯在哪裡!」


受責罵的小姑娘嚇得已經愣住。



面對路人勸說「回家再好好教育」,這位媽媽看法是:要是我回家再說,就起不了這種警示作用了,她在哪裡犯錯就要立即在當處改正。



事實上,這樣將當眾批評看作有效教育手段的父母,不在少數。


在他們的認知中,孩子當眾被罵得越狠,越會覺丟人,道理也記得越牢。


然而,教育效果真的如這些家長所想嗎?恐怕不能。


換位思考一下,你的領導在眾目睽睽之下,用難聽的話語和讓人不悅的舉動指責你的過錯,你還能靜下心來復盤自己的工作,想出好的解決辦法嗎?


那時的你,恐怕滿腦子都在詛咒老闆和祈禱自己能早點逃離這裡吧。


換句話說,大庭廣眾下的批評,並不利於孩子反思自我。


此外,這種」不留情面「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陰影,也容易剝去了孩子對我們的信賴,喪失對自己的信心。


曾經有位讀者留言給我講述她接受「羞辱式教育」的經歷。


她小時候喜歡咬指甲,為了讓她下決心改過來,不管是家中來客還是出門碰到熟人,她媽媽都要拿這件事奚落她。


以至於她為了控制自己不咬指甲,每天不停地剪,十個指頭傷痕累累。


帶同學回家吃飯,媽媽在飯桌上將她的糗事說個不停,從那以後,再不敢帶任何朋友回家。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她一次次與母親鬧翻,變得不再信任她。


第一次來例假,她看著內褲上的鮮血嚇得哭了起來,以為自己得了絕症,寧願坐半小時公交去找堂姐,也不願意求助在客廳里的母親。


與此同時自己也變得越來越不自信,這份敏感和自我懷疑,一直延續到她成年以後。


她幾乎沒有什麼深交朋友,與人交往時,她總是疑神疑鬼,會不自覺給自己的表現打分:別人那麼說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在嘲諷我?我這麼做會不會得罪人......


工作上,升職加薪她也從不主動爭取,一件事還沒開始做就想到了最壞的結果。


那些年,母親對她當眾的責罵羞辱和傷自尊的玩笑,就像一把把刀子在她身上狠狠紮下,留下無法癒合的傷口。


其實,每個人天生都會在乎自己的名譽與尊嚴,我們如此,孩子亦是如此。


一個好的父母,應該要懂得維護孩子的顏面。


像我家教育孩子就有一個基本原則:無論什麼情況,都不在外人面前數落孩子,包括在孩子的兄弟姐妹面前。


這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保護他不被外人的注視和指點所打擾,他因此可以」心無旁騖地「反省自己的錯誤,更能接受你講的道理。


此外,很多家長會習慣用打罵來管教孩子。


這樣一來,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孩子反而會因為父母惡劣的態度,變得更加叛逆難教。


其實,要想讓孩子聽話並不難,關鍵是掌握方法:


1. 溝通,是緩慢但最有效的方式


相比粗暴的指責,正向的教育做法應該是:先學會理解孩子——給予正向的情緒支持——進一步引導應該怎麼做。


網友@blue是一名小學教師,他在知乎上曾分享自己學生的故事。


一名家長向她求助,說自己的孩子太差了,漢字試卷才考了72分。


家長恨鐵不成鋼地說:「我欲哭無淚,沒想到她這麼差。」



這位老師是怎麼處理的呢?


首先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他也是很要強的。作為家長,不要罵她不要吼她。


其次父母此刻該做的,就是安慰。


因為該改的錯孩子已經改了,明天還要考試,現在應該鼓勵她好好複習。



擔心父母詞不達意言不由衷,老師甚至寫了一段話讓這位家長照著給孩子讀:


「我在群里看到你的分數了,你肯定也很難過吧。今天改錯改累沒有?手痛不痛?(對孩子表示理解)


這段時間複習任務重,你如果累了就跟我說,看我有什麼可以幫你的。(給予正向的情緒支持)


張老師說明天要考詞三,如果你今天把資料拿出來,用她說的方法記,我相信你明天一定能有進步的......(提出解決方法)」


這位家長聽取了老師的建議,結果你猜怎麼樣?


收穫家長理解和支持的孩子,帶著自信愉快的心態去複習,第二天考試考了98分。



這位老師一直在強調的,其實就是:父母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當他們遇到困難,不應一味指責,而應該幫助他。



2. 批評也應該講策略


經常會收到一些家長的留言:隨著孩子越大,越聽不進大人的話。


面對越來有主見的孩子,批評他們時我們也要講究策略,這裡我們可以借鑑一下作家劉墉的做法。


每次兒子犯錯時,劉墉都會訓斥他,但訓完之後,又會把話語權交給對方:「OK!老爸說完了,現在輪到你了。」


這樣一來,如果孩子想要反駁,就首先要認真聽爸爸的建議。


哪怕最後,兒子真的駁倒了爸爸,他們的距離也會就此拉近。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和改正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我們循循善誘,更需要我們鼓勵和關懷。


要相信,一個被尊重和愛包容長大的孩子,內心會更豐盈而篤定,哪怕將來深陷低谷,也能自信滿滿地迎接挑戰。


這也是我們每個父母的期望,你們說是嗎?

關注公眾號「愛幼科學說」,免費獲取更多科學育兒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8eVUXEBiuFnsJQVUf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