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扁鵲見秦武王」,說明專業的事就應該讓專業的人去做

2022-02-09     天天文言文

原標題:歷史故事「扁鵲見秦武王」,說明專業的事就應該讓專業的人去做

原文

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之者敗之。使此知秦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注釋

  1. :清除,去掉。此指醫治。
  2. :治癒。
  3. :聽力好。
  4. :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
  5. :知道,懂得。
  6. :管理,掌管。

譯文

醫生扁鵲拜見秦武王,秦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了扁鵲,扁鵲請求讓自己來醫治。

秦武王身邊的大臣說:「大王您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要醫治的話未必能夠治好,還可能會使耳朵聽不清楚,眼睛看不清楚。」

秦武王把這些話告訴了扁鵲。扁鵲非常生氣,把治病的石針丟在一旁,說:「您與懂得醫術的人商量如何治病,卻又跟不懂醫術的人商量來破壞治療。使用這種方法來管理秦國的內政,那麼大王您的一個舉動就會導致秦國滅亡啊!」

文言知識

說「知」:「知」的本義是「知道,懂得」,如上文中的「君與知之者謀之」。

「知」在文言文中還有以下常見釋義。

  • 指「管理,掌管」。如上文中的「使此知秦之政也」。又如,「知縣」即「掌管一縣的政事」。
  • 指「識別,區別」。如《淮南子》:「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指「賞識,禮遇」。如成語「知遇之恩」。
  • 指「知識,見識」。如《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指「知己,朋友」。如《涼思》:「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又如,成語「舊雨新知」。
  • 指「智慧,才智」,同「智」,讀zhì。如《兩小兒辯日》:「孰為汝多知乎?」

人物故事:起死回生

扁鵲,姬姓,秦氏,名越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

扁鵲跟隨長桑君學習醫術,學成之後便到各地行醫,為百姓解除病痛。

扁鵲

扁鵲在趙國治好了趙簡子昏迷五日不醒的病症,趙國人將他視為吉祥喜鵲一般,尊稱其為「扁鵲」。

可惜的是,扁鵲在咸陽遭到秦國太醫李醯(xī)的妒忌,被他派人殺害了。

扁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奠定了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

扁鵲有很多妙手回春的故事流傳下來,「起死回生」的典故就來自於扁鵲,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一次扁鵲經過虢(guó)國,聽說虢國太子猝死,便來到宮門前,向侍從打聽原委。

扁鵲了解了太子的病症,又得知斷氣不到半天,還沒有裝殮,就跟侍從說自己能夠讓太子復活。

侍從立刻稟報給了虢國國君,虢君趕緊請扁鵲進宮。

扁鵲對虢君說:「依我看,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謂的『屍厥』。因為體內會氣不通而昏死過去,實際上並未真的死亡,還有機會救回。」

扁鵲命令弟子準備好醫療用具,針灸太子的三陽五會等穴道。不一會兒,太子果然醒了過來。

扁鵲再叫弟子用藥交替熱敷他的腋下,並將太子扶起坐著,調理身體的陰陽之氣。之後再連續服藥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復了。

這件事傳出之後,人們都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技。但是扁鵲卻說:「不是我能讓死人復生,是這個人還有機會存活,而我只是能將他救回而已。」

後來人們從這個故事中演變出成語「起死回生」,用來比喻醫術高明,也比喻把處於絕境的事物挽救過來。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

啟發與借鑑

扁鵲因為秦武王「與不知之者敗之」,所以據理力爭,直言斥責了秦武王聽信無知之言,從而遲疑不決的昏庸做法。醫人和治國雖然不同,但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

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當然是好的,但是「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事情就應該與精通業務的人去商量、研究,按照科學規律去辦事。聽取一些對問題知之不詳或者出於一己私利的人的建議,才是最可怕的,不但問題得不到解決,還會誤事。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811b06b6d0f7e724e0924733015b4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