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狂跌的晶片巨頭

2022-07-12   半導體行業觀察

原標題:一路狂跌的晶片巨頭

這段時期,半導體行業整體股價形勢相信無需筆者過多贅言,QUICK FactSet統計顯示,世界主要半導體相關企業(40家)的總市值截至7月1日為3萬億美元,與2021年底相比減少了近1.8萬億美元(4成)。

4月底的時候,筆者曾在《開局狂跌的晶片巨頭》一文中盤點了11家晶片巨頭的股價變化,原以為那時股價下跌已經足夠慘烈,或許假以時日就會觸底反彈。事實證明,這個想法還是過於樂觀,從四月底至今,晶片巨頭們的股價仍在下跌。如果用「過山車」來形容巨頭們的股價變化,那麼毫無疑問,現在正處於明晃晃的下行期。

半導體行業觀察製圖

從上圖來看,今年以來,上述11家巨頭的股價跌幅已經可以用「慘烈」一詞來形容,3家企業跌幅突破40%,英偉達和AMD兩家更是向50%衝刺,身為模擬晶片巨頭的德州儀器和亞德諾兩家近20%的跌幅居然能夠算是「優勝者」。與年初的高位股價相比,頗有一種「開局即巔峰」的憂傷。

面對如此不友好的情勢走向,在4月股價下跌時仍處於信心滿滿的巨頭們,是否依舊還能保持淡定的心態?他們對未來的預測又會發生哪些變化?

數據中心

在4月份的時候,英偉達和AMD就是股價下滑最為嚴重的兩家,到了7月份,依舊「遙遙領先」,跌幅分別為47.35%和47.22%。而英特爾的跌幅則為28.32%,雖然與另外兩家相比,相對較低,但是與4月底相比,跌幅增加近16%,高於英偉達約12%和AMD近6%的跌幅變化。

英特爾

2022年英特爾開局股價達到53.21 美元,1月11日迎來了迄今為止的最高股價,55.91 美元,而7月7日當天的股價僅為38.14美元。

圖片來源:雅虎財經

4月28日,英特爾公布2022年第一季財報大致符合預期,其中含晶片、特定加速器、內存和FPGA技術的數據中心和人工智慧的事業群,上季營收達60.3億美元,年增22%,但仍遜於預期。

圖源:英特爾

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表示,英特爾目標是加快新一 Xeon處理器Sapphire Rapids的推出時程,同時他還聲稱,擁有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公司都在排隊等待這項產品。不過Gelsinger也預測,全球晶片短缺將持續至少到 2024 年,因晶片商難以取得足夠的生產設備,來提高產量並滿足需求。

對於未來,英特爾預測Q2財政營收約 180 億美元,低於 Refinitiv 預期的 183.8 億美元,但對2022年全年營收預期不變,估年增2%至760億美元。

花旗集團分析師Christopher Danely則在6月初表示,「我們現在預計英特爾將負面地預先宣布或錯過 2Q22 的指導,並相應地降低預期。」

悲觀展望下,英特爾也採取了一些緊縮支出的措施。英特爾財務長David Zinsner 6月份表示,今年下半年的前景比上個月更加嘈雜,公司將想辦法,使支出、投資與眼前現實保持一致。英特爾今年6月份旗下PC 晶片部門暫時凍結新人招聘,並採取其他緊縮支出的措施。

英偉達

英偉達在今年4月底時,跌幅還在AMD之下,到了7月份,跌幅就已位居11家之首,高達47.35%。

圖片來源:雅虎財經

5月26日,英偉達公布了2023財年第一季度財報,Q1營收為82.88億美元,同比增長46%,環比增長8%,超市場預期的81億美元,遊戲和數據中心兩大核心業務的收入雙雙刷新上一季度所創的新高,其中數據中心的增長較上一季更強勁,營收37.5億美元,同比增長83%,環比增長15%,市場預期36億美元。

圖源:英偉達

對於數據中心業務,英偉達高管似乎都充滿了自信。英偉達CEO黃仁勛表示,雖然遊戲業務收入創新高,但數據中心已經是英偉達最大的平台,黃仁勛還預計數據中心還將創新高,對下半年懷有熱情。

此外,英偉達財務長Kress也稱,英偉達預計,數據中心未來增長勢頭強勁。一季度,來自超大規模和雲計算客戶的銷售收入同比翻了一倍多。垂直行業的需求仍強勁,網絡方面的營收加速增長。

對於暴跌的股價,英偉達方面指出,原因在於高通脹和宏觀經濟不確定的時期,投資者避開了快速增長的股票,轉而選擇更安全的押注。此外,終止對Arm 的大規模收購也有一定的影響。英偉達表示,它支付了 13.5 億美元的終止費,按公認會計原則計算,這產生了每股 52 美分的負面影響。

不過加密貨幣挖礦和視頻遊戲的急速下滑也對英偉達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黃仁勛指出,英偉達正面臨「具有挑戰性的宏觀環境」。Kress在公布第一季度財報後表示,隨著公司應對充滿挑戰的宏觀經濟環境,英偉達將放慢招聘步伐並控制開支。

對於未來預測,英偉達預計第二財季營收約為81億美元,在正負2%區間浮動,即79.38億到82.62億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84.4億美元。英偉達稱,二季度因俄烏衝突和中國疫情的影響,營收將減少約5億美元。

AMD

AMD在4月的時候,股價跌幅就已破40%,一個不怎麼算好消息的消息是,到了7月,英偉達的跌幅已經反超AMD,不過AMD本身也已經高達47.22%。

圖片來源:雅虎財經

5月初,AMD公布了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營收為58.87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34.45億美元相比增長71%,與上一季度的48.26億美元相比增長22%,超出華爾街分析師此前預期。其中,計算和圖形產品部門第一季度營收為28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3%,其收購的賽靈思部門第一季度(自收購完成以來)的部分營收為5.59億美元。

除了營收外,AMD 2022年第一季CPU表現也十分兩眼。市調機構 Mercury Research 5月初公布2022 年第一季 x86 處理器成績表,AMD CPU市占率高達 27.7% 創歷史新高。其中, 在 Notebook CPU 市場,2022 年第一季AMD創下 22.5% 市占,相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4.5%,在Server CPU 市場,則取得高達11.6%的市占,相較去年同期 8.9% 提升 2.7%。

摩根史坦利分析師在6月底將AMD維持在「優於大市」評級,目標價為103美元。報告指出,該行對AMD在資料中心(CPU、GPU和FPGA)領域的前景抱持樂觀態度,這將在未來幾季提供充足增長動能,帶動AMD實現正面的修正預期。

不過,大摩對未來一年的看法依舊比較保守。AMD執行長蘇姿豐在上個月也表示,對今年PC市場持保守態度,預計未來幾年PC需求將大致持平。

對於未來展望,AMD預計,2022財年第二季度營收將達65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約69%,環比增長約10%,這一業績展望超出分析師預期。2022財年全年營收將達263億美元左右,與2021財年相比增長約60%,也超出分析師預期。

模擬晶片

無論是4月底,還是現在,模擬晶片巨頭股價的跌幅皆優於其他領域,4月底,TI跌幅最低,僅為9%,7月則是亞德諾最低,跌幅為16.13%。

德州儀器

德州儀器作為模擬晶片領域的龍頭,2022年迄今,在3月29日到達了191.01美元的高點,7月7日股價為154.69美元,相比年初下跌18.84%。

圖片來源:雅虎財經

4月底,德州儀器公布其第一季度財務報告,營業收入49.1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14%。TI董事長、總裁兼執行長Rich Templeton表示,「營收較上年同期增長14%,這主要歸功於工業和汽車業務的增長。」

對於第二季度,TI將第二季度的中位預期降低了10%,在42億美元至48億美元之間,這一預期包括由於中國疫情限制導致的需求減少而產生的影響。對此,TI副總裁,IR總監Dave Pahl解釋道,「我們在4月初的評估表明第二季度收入將繼續增長。然而,很明顯,我們的需求正在下降,特別是由於中國疫情的限制。」Dave Pahl強調道,公司並沒有遭受廣泛的訂單取消,這表明問題更多地與物流有關,而不是電子產品需求的廣泛下降。

分析師方面,美國銀行分析師Vivek Arya 6月底下調德州儀器評級,他表示德州儀器正面臨資本支出壓力,Teradyne正在應對蘋果公司(Nasdaq:AAPL)不確定的需求以及中國安卓市場的疲軟。據了解,德州儀器高管曾表示未來幾年大幅增加資本支出的計劃,到2025年每年支出約35億美元。

亞德諾

ADI方面,與4月底12.36%的跌幅相比,7月7日股價為148.57美元,較年初下跌16.13%,在11家晶片企業中跌幅最小。

圖片來源:雅虎財經

5月18日,ADI公布了2022財年第二季度財務業績,該季度營業收入為29.72億美元,同比增長79%,所有終端市場均實現兩位數的同比增長,連續第五個季度實現創紀錄的收入。其中,工業應用晶片銷售額同比增長54%至15.01億美元,營收占比自一年前的59%降至51%,車用晶片銷售額同比大漲145%至6.34億美元,營收占比自16%提升至21%。

ADI執行長兼董事長Vincent Roche表示「儘管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和供應鏈持續中斷,但我們以產能增加和持續預訂的勢頭進入下半年。」

對於2022財年第三季度,ADI預測收入為30.5(+/-1)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約為32.2%,+/-130個基點,每股收益為1.55(+/-0.10)美元。

美銀分析師Vivek Arya則是在6月底指出,他認為ADI已經超過德州儀器,成為最大的模擬晶片公司,原因是ADI自由現金流回報「加速」,而該公司正在將資金用於美國的新晶圓廠。

存儲晶片

5月25日,研調機構IC Insights出具報告指出,隨著 DRAM 市場歷經多年起伏,現今全球主要供應商僅剩3家,包括三星、SK海力士與美光,占據去年整體DRAM市場產值高達94%,為寡占市場。

從這三大內存廠商跌幅來看,韓國的兩大巨頭,跌幅相差無幾。三星與年初相比,跌了25.95%;SK海力士則跌了26.93%。美光相比其餘兩家,跌幅高出了不少,達到38.54%。

三星

三星作為全球最大的存儲晶片商,2022年迄今為止最高的股價為78900韓元,7月7日股價已跌至58200韓元。

圖片來源:雅虎財經

7月7日,三星電子公布了最新財報,第二季度銷售額 77 萬億韓元(約 3957.8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0.94%;營業利潤 14 萬億韓元(約 719.6 億元人民幣),低於預期,主要是受通脹影響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的銷售額下降拖累了伺服器客戶加載內存的利潤。

韓聯社稱,用於伺服器和數據中心的內存晶片的強勁需求支撐了三星利潤的增長。在第二季度,全球 DRAM 和 NAND 快閃記憶體的出貨量分別同比增長了 9% 和 2%。

從三星幾大業務部門來看,當前三星顯示面板、家電兩大部門皆出現疲軟,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就在6月底,三星電子快台積電一步,成為了全球首個量產GAA 3nm的代工廠。

南韓知名晶片分析師、HMC投資證券公司研究中心主管Greg Roh在6月受訪時表示,拖累三星電子股價的不是盈餘、而是投資人的負面情緒。Roh預期,三星晶圓代工業務將成長40%左右、高於業界整體增幅水平(25%),並且指出,三星應收購晶片公司以取得成長動能、進而提振股價表現。

SK海力士

SK 海力士2022年迄今為止最高的股價為2月17日的133000 韓元,而其7月7日股價已跌至93900韓元,跌破100000韓元,跌幅近27%。

圖片來源:雅虎財經

4月27日,SK海力士公布2022年第1季(截至2022年3月31日為止)財報:營收年增43%(季減2%)至12.1557兆韓元,營益年增116%(季減32%)至2.8596兆韓元,營益率年增8個百分點(季減10個百分點)至24%,當季營益也創下2018年以來最佳同期紀錄。

SK海力士社長(事業總管)盧鍾元表示:隨著最近面向伺服器的存儲器產品需求日益增加,預計存儲器市況在下半年逐漸轉好。

此外,就在5月16日,SK海力士·英特爾DMTM半導體 (大連)有限公司非易失性存儲器項目也在大連金普新區開工,主要從事非易失性存儲器3D NAND晶片產品生產。

對於未來,SK海力士表示,當前公司正在提高10納米級第四代(1a)DRAM和176層4DNAND產品的生產良率從而擴大其生產比重,新一代產品的開發也在順利進行中。

SK海力士方面還預期,中國智能型手機市場需求將持續疲軟,PC出貨量因新冠防疫封鎖衝擊生產而微幅下滑,不過消費PC需求疲軟的同時,企業用、遊戲用計算機銷售將呈現穩健。

美光

美光2022年迄今為止的股價最高點達到了97.36美元,而7月7日的股價僅為58.85美元,跌幅在三大存儲廠商中居於首位,高達38.54%。

圖片來源:雅虎財經

6月30日,美光公布了2022會計年度第3季(截至2022年6月2日為止)財報:營收年增16%(季增11%)至86.42億美元,成長率較市場預期的2成以上腰斬。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直言美光開了第一槍,正視半導體市場由供不應求轉向供過於求的現象。過於悲觀的預期,使得美光在財報發布後收跌2.95%。

當前,美光在DRAM和NAND技術方面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其中1-alpha DRAM和176層NAND ramps領先業界幾個季度,176層NAND占移動NAND位出貨量的90%以上。本季度,美光還推出了業界首款1-alpha LPDDR5,進一步鞏固了在1-alpha LPDRAM領域的領先地位。

但是在俄烏衝突、高通脹等導致消費電子需求疲弱(主要為PC和智慧型手機)等負面影響下,美光科技警告稱,公司2022財年第四季度營收預計將在72億美元左右,遠低於分析師預期的91.4億美元。美光還表示,扣除某些科目外,每股盈利預計約在1.63美元,而分析師預測為2.57美元。

美光執行長Sanjay Mehrotra表示,包括個人電腦(PC)和智慧型手機在內的消費市場終端需求疲軟,正明顯拖累全球內存行業需求。儘管數據中心終端需求強勁,但美光已經看到一些客戶打算削減他們的內存和存儲庫存。

對此,美國銀行高級半導體分析師Vivek Arya將美光的目標價格下調了8美元至每股62美元,並解釋稱,由於消費端的需求下降,該公司的業績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個季度表現低迷。

晶圓代工廠

日前,三星率先宣布量產GAA 3nm,把先進位程的壓力給到其他晶圓代工廠,不過由於聯電和格芯都已放棄攻略先進位程,所以只能讓台積電默默抗下這份壓力。相比今年年初,三大代工廠的股價跌幅也不容小覷,聯電跌幅最高,達到41.58%,而台積電和格芯的跌幅也都已超過35%。(註:這裡台積電和聯電的股價是按照美股統計,非台股)

台積電

台積電在今年1月14日股價漲至140.66美元,市值達到7294.6億美元,接連超越英偉達及伯克希爾,躍居全球第8大,不過到了7月7日,其股價已經跌至80.65美元。

圖片來源:雅虎財經

雖然截至發稿日,台積電二季度的財報還未公布,但是從其公布的月報來看(4月份營收58.15億美元,5月份則首次超過60億美元,達到了62.77億美元),二季度的營收大機率仍會超出預期。

目前,台積電方面,預計第二季度營收預期為176億至182億美元,2022全年營收將增長30%。

此外,台積電總裁魏哲家還透露,台積電去年七個工廠動工,今年則要蓋五座新廠,包含今年日本熊本晶圓23廠、高雄晶圓22廠、台灣竹科寶山2nm晶圓20廠、南科晶圓18廠以及南京晶圓16廠,覆蓋了2nm、3nm、7nm、28nm製程。

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陸行之認為,台積電3nm製程今年下半年量產,是一大敗筆,比起7nm推進至5nm的時程間隔多延遲半年,讓水果(市場認為是指蘋果)無法在9月要推出的新手機採用。

不過,海通國際證券分析師Jeff Pu則表示,台積電今年的銷售額以美元計算可能會超過30%的增長目標。得益於產品提價和蘋果新產品的發布,台積電第三季度的營收可能會超出市場預期。

格芯

格芯在去年10月28日才正式上市,2022年迄今為止最高股價為78.94美元,而7月7日的股價則跌至43.34美元,甚至低於剛上市時的46.4美元。

圖片來源:雅虎財經

5月10日,格芯公布了最新季度的財報,2022 會計年度第 1 季營收躍增 37% 至 19.4 億美元,創公司新高紀錄,也高於 FactSet 分析師所估的 19 億美元。

展望本季,格芯的財測優於市場預期,營收預估介於 19.55 億至 19.85 億美元,分析師的預期分別為 19.3 億美元、每股盈餘 26 美分。

此外,6 月 23 日,格芯宣布首台設備已搬入公司位於新加坡園區的新廠房,將在今後幾個月繼續為潔凈室增加新設備,預期在 2023 年進行產能爬坡。據介紹,一旦完成,格芯新廠房將提供每年 45 萬片晶圓(300mm)的製造產能,從而將格芯新加坡工廠的總產能提升至每年約 150 萬片晶圓(300mm)。

聯電

聯電的股價在三家代工廠中跌幅最大,從年初的11.64美元,下跌至7月7日的6.8美元。

圖片來源:雅虎財經

7月6日,聯電最新財報顯示,其6月營收達 248.26 億元新台幣(約 56.11 億元人民幣),月增 1.61%,年增 43.20%,連續九個月創單月歷史新高。

據台媒《經濟日報》報道,聯電合計第 2 季營收達 720.55 億元,季增 13.61%,遠高於市場預期的季成長 7-9%。

就在7月7日,聯電還宣布啟動新加坡廠擴建計劃,並與工業機電系統整合工程業者亞翔工程新加坡分公司簽訂租地委建合約,合約總金額約新台幣88.13億元。根據聯電規劃,新廠第1期月產能為3萬片晶圓,預計2024年底量產,將提供22nm和28nm工藝,支應5G、物聯網和車用電子需求,新廠總投資金額為50億美元。

此前,聯電還對外宣布,將與車用電子大廠日本電裝公司策略合作,在聯電日本12寸廠生產車用IGBT,將有望打進日系車廠的車用電子及電動車供應鏈。

寫在最後

雖然當前巨頭們的財報表現仍然十分亮眼,但是不斷下跌的股價已開始點燃人們心中焦慮的火苗,對於半導體的過剩憂慮在不斷擴大。2000年,半導體的供應過剩問題曾成為IT泡沫破裂的契機,二十年後,是否還會重蹈覆轍?繁榮過後,半導體市場是否會變成一地雞毛?

2022年,難道半導體狂歡真的要落幕了?

來源:內容由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原創

作者:龔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