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想說愛你不容易

2023-05-20     麻醉MedicalGroup

原標題:麻醉,想說愛你不容易

在大眾的思維里,麻醉始終帶有神秘性。我們經常會聽到患者說:麻醉好神奇,打一針就睡過去了,一點兒感覺都沒有!在患者術後甦醒過程中,當我們告訴他們手術(檢查)結束了,患者會說:完了嗎?我怎麼沒感覺呢?我還在做夢呢!甚至有的患者會質疑:醫生,我都還沒檢查呢,你就讓我走了?不會是糊弄我的吧?這好像是笑話,不過卻是事實,當然這還是在於麻醉本身。

麻醉是指依靠特殊儀器設備將操作技術和藥物相結合,讓患者暫時失去局部或是全身的痛知覺,從而安全、舒適的接受手術或一些侵入性的檢查和治療,隨著藥物的代謝,而當手術或檢查治療結束後,患者仍然能夠回歸到麻醉前的狀態。但麻醉相關的操作幾乎都是有創性操作,麻醉藥物也對身體機能有各種各樣的影響,所以需要麻醉醫生不間斷的監測和調控。

可以說在醫學的各個學科里,麻醉的風險之高排在首位。有人說麻醉醫生是外科系統的內科醫生、是刀尖上的舞者,也有人調侃: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確實,每個麻醉醫生在其職業生涯里都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危險時刻,有些甚至是刻骨銘心。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個病例:67歲女性患者,約55Kg,因左肺上葉磨玻璃影考慮原位腺癌可能,擬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肺上葉切除術。

術前相關檢查無特殊。術晨麻醉前在超聲引導下行左側椎旁阻滯,低頻探頭、平面內進針,位置T5~T6之間。操作過程患者未訴不適。繼而行麻醉誘導,置入35#左側雙腔支氣管導管,深度27cm,聽診左右側肺隔離良好。遂TV400ml、f12次/分機控呼吸,氣道壓力在14mmHg。

外科醫生希望給患者做一個中心靜脈置管。考慮患者術中要右側臥位和術後護理方便,遂選擇了右側鎖骨下靜脈。進針點於鎖骨中外1/3、下方1cm處,針尖朝向胸骨上凹方向首先抵達鎖骨骨面,然後左手大拇指下壓針尖緊貼鎖骨下緣負壓下前行,進針約6cm負壓消失,回抽有暗紅色血液,無壓力,遂置入導絲、退針、擴皮、置入雙腔中心靜脈導管,深度13cm。

完成後擺右側臥位,發現氣道壓力升高,聽診右側呼吸音正常,左下肺可聞及微弱呼吸音,左上肺未聞及呼吸音,考慮擺放體位導致氣管導管移位過深,將氣管導管退至26cm依然未聞及左上肺呼吸音,將氣管導管退至主氣道,纖維支氣管鏡下見左肺支氣管開口處有壓迫,而且觀察到患者有口唇發紺表現,此時患者SP02依然是100%,考慮左肺出現了氣胸。

遂將患者至仰臥位,拔出雙腔支氣管導管,置入6.5#單腔氣管導管,C臂透視左肺被壓縮,左側胸腔里白色高亮影,23G針頭由左側2、3肋之間刺入胸腔有高壓氣流噴出,確診左側張力性氣胸。遂和外科醫生及家屬溝通行左側胸腔閉式引流術,暫停手術,待恢復後再行手術安排。

約30min患者甦醒,呼吸均勻,潮氣量可,遂拔出氣管導管,觀察20分鐘無特殊送回病房。當天下午主治醫生安排患者行胸部CT檢查,提示左側胸腔引流管末端未在胸腔,左肺壓縮約40%,而且意外發現右肺壓縮70%。

遂行右側胸腔閉式引流術。第二天複查胸部CT提示:左肺復張,右肺壓縮50%,雙側胸腔引流管留置。

主治醫生遂於當天拔出中心靜脈導管,第三天複查胸部CT提示:左肺已基本恢復,右肺明顯復張,仍有20%壓縮。

約術後第七天患者恢復出院。

首先我們來學習一下相關內容:

一.張力性氣胸

1.張力性氣胸的概念

胸膜腔由胸膜壁層和髒層構成的不含氣體的密閉的潛在腔隙。任何原因導致胸膜破裂,空氣進入胸膜腔就形成了所謂的氣胸。氣胸包括單純性、開放性和張力性氣胸,當胸膜或是肺組織損傷處形成單向活瓣,吸氣時空氣進入胸膜腔,而呼氣時活瓣關閉,空氣留在胸膜腔,伴隨著每一次呼吸,胸膜腔里的空氣越來越多,壓力也越來越高,當胸膜腔內的壓力高於大氣壓就形成了張力性氣胸,又叫高壓性氣胸。由於胸腔內的高壓力,會不斷的壓縮肺組織,使之逐漸萎陷,導致通氣/血流比不斷減少、胸腔失去負壓吸引回心血量減少、壓迫血管和心臟致心臟充盈減少和心輸出量降低,進而壓迫縱膈向對側移位,導致呼吸循環的嚴重障礙。

2.引起張力性氣胸的病因

氣胸可以發生於無明顯高危因素的患者,除外傷導致的氣胸外,麻醉和手術操作不當是圍術期張力性氣胸最常見的原因。對於存在解剖異常的患者,圍術期出現張力性氣胸的風險更高。其常見的原因見表一。

表一 圍手術期氣胸的常見原因

3、張力性氣胸的臨床表現和診斷

由於氣體進入胸膜腔的速度和積氣量多少,以及肺組織壓縮程度的不同,患者會呈現出不同的症狀和體徵。少量氣胸的患者可無症狀,對於自主呼吸的年輕患者,甚至在單肺壓縮70%~90%的情況下依然無症狀。但對於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狀態下的手術患者來說,因常被手術單覆蓋、縱膈和氣管移位在成人張力性氣胸患者中出現的幾率並不高、氣管導管移位過深進入一側支氣管致意外單肺通氣較常見,所以早期症狀不易被發現,僅在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甚至患者出現缺氧、循環抑制時才被發現。

張力性氣胸的診斷有賴於視診如呼吸動度減弱、胸部飽脹、肋間隙增寬,聽診如呼吸音減弱甚至消失,叩診呈鼓音,出現皮下氣腫時觸診可有捻發感。

X線胸片檢查是診斷氣胸的重要方法,典型X線表現為氣胸線,即被壓縮的肺邊緣呈外凸弧形的細線條形陰影,線外透亮度增高無肺紋理,線內為壓縮的肺組織。

胸部CT是氣胸診斷的金標準,但難以在手術室內進行。隨著超聲在圍術期的應用,肺部超聲對氣胸的診斷特異性高達98.0%~99.8%,接近甚至超過CT檢查,但其敏感度也僅有42.7%~84%,仍然比較低,而且需要有相當於超聲診斷水平的麻醉醫生參與。

4、張力性氣胸的處理

一旦發現患者在圍術期出現氣胸都應進行干預。術前的氣胸患者,擬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均應放置胸腔引流管,以防止正壓通氣造成緊急的張力性氣胸;張力性氣胸需緊急處理,包括適當排氣,促進肺復張,以解除胸膜腔積氣對呼吸和循環的影響。若是術中發生的張力性氣胸,如果使用了彌散性氣體如N2O的要立即停用;23G針頭於鎖骨中線第2~3肋間或腋前線第4~5肋間穿刺排氣;安置胸腔閉式引流裝置;嚴重的要充分氧療、呼吸循環支持治療、抗感染等。

二.胸椎旁阻滯

隨著加速術後康復(ERAS)的發展,老年患者優先考慮使用低阿片和區域神經阻滯技術,儘量減少和使用阿片類藥物,在胸科手術中依然推薦胸椎旁阻滯,其與硬膜外鎮痛幾乎等效,但對機體生理影響更小,不良反應更少。而且隨著超聲可視化的發展,該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1、胸椎旁阻滯的定義及適應證

胸椎旁間隙為肋骨頭及肋骨頸之間的楔形區域,壁層胸膜及胸內筋膜構成其前外側壁,肋橫突韌帶構成其後壁,內側為椎體、椎間孔及椎間盤,外通肋間隙,內接椎管腔,而且上下相鄰節段的椎旁間隙互通,肋間神經、脊神經後支、肋間動靜脈、交通支、交感鏈在間隙內走行。將局麻藥注射到該間隙內,局麻藥向內可擴散至椎間孔甚至硬膜外腔、向外擴散至肋間隙,而且可以縱向擴散至相鄰節段的椎旁間隙,同時阻滯脊神經的前支、後支和交感神經,產生多節段的、類似於單側硬膜外阻滯的鎮痛效果。可為多種軀體手術提供麻醉或圍術期鎮痛,如乳腺手術、胸壁及胸腔內手術、也可用於急慢性疼痛治療,如肋骨骨折、帶狀皰疹等。

2、胸椎旁阻滯的實施

盲探法 患者坐位,頭稍前傾,充分突出椎體棘突並標記。在擬行阻滯神經根的上一位椎體棘突的上緣旁開3cm做局部麻醉。將針尖經此點垂直刺向肋骨或橫突,當針尖遇到骨質後,將針杆向頭側傾斜45°,針尖繼續向內下推進,當阻力消失回抽無血、無液體及氣體即可注入局麻藥5~8ml。

超聲引導法 患者可坐位、側臥位及俯臥位。高頻或低頻探頭均可。將探頭平行肋骨置於棘突外側手術區域的肋間隙。超聲影像下可看到高回聲的肋骨和橫突,上下滑動探頭確認胸膜,胸膜呈高回聲且有滑動征或彗星尾征。滑過橫突可見肋橫突上韌帶,由肋橫突上韌帶、胸膜、椎體圍成的三角形間隙即為胸椎旁間隙。平面內或平面外進針,當針尖抵達間隙注入生理鹽水可見胸膜下壓表示位置無誤,即可注入局麻藥。

常見的併發症有無菌操作不嚴格導致感染,穿破動脈致局部血腫,局麻藥中毒,神經損傷,穿破胸膜至氣胸,局麻藥大量進入硬膜外腔致全脊麻。

超聲引導可幫助辨識解剖結構,可以清晰的看到阻滯區域的骨骼、神經及其周圍的血管、肌肉組織,平面內進針時可實時觀察到針尖位置,提高穿刺和阻滯成功率,減少併發症,但依然存在併發症風險,所以在穿刺時依然要小心謹慎。

三.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術

1、中心靜脈穿刺置管的適應證: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及心力衰竭;失血、脫水及血容量不足需要大量輸血輸液,或需應用高濃度血管活性藥物;心臟直視手術、創傷大失血多的手術、有發生氣栓危險的手術;需要根據中心靜脈壓調節輸入量的危重患者;不能測定尿量或無尿;需靜脈內營養。

2、中心靜脈穿刺置管方法

臨床上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常見的有頸內靜脈、頸外靜脈、鎖骨下靜脈及股靜脈。以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最常見。

頸內靜脈是頸部最粗大的靜脈干,由顱內乙狀竇延續,沿頸總動脈外側下行,在胸鎖關節後方與鎖骨下靜脈匯合成頭臂靜脈。其位於胸鎖乳突肌鎖骨端內緣,頸動脈外側,軸向正對同側乳頭,走行方向與上腔靜脈一致,右側胸膜頂也較低,左側有胸導管,所以臨床上常常行右側頸內靜脈置管。以左手手指觸及並固定胸鎖乳突肌和頸動脈的方向,右手持注射器在胸鎖乳突肌三角的頂點穿刺,穿刺針與皮膚呈30°~45°,並指向同側乳頭進針。

鎖骨下靜脈自第一肋的外側緣由腋靜脈延續而成,至胸鎖關節的後方與頸內靜脈合成頭臂靜脈。其前面有鎖骨與鎖骨下肌,下方為第一肋,後上方有鎖骨下動脈,前斜角肌將動、靜脈隔開,內後方為胸膜頂。在鎖骨內1/3後方鎖骨下靜脈的平均長度為48mm,而且管徑大,變異小,穿刺成功率高,不限制患者的活動,而且便於固定和護理,適合長期留置,為避開左側的胸導管,所以常選擇右側穿刺。患者上肢垂於體側並外展,頭稍偏向對側,使鎖肋間隙張開以便於進針。常於鎖骨中、外1/3、鎖骨下方約1cm處進針,針尖向內,輕度向頭端指向鎖骨胸骨端的後上緣前進。

3、中心靜脈穿刺置管的常見併發症

血腫為誤穿破動脈造成,尤其是鎖骨下靜脈穿刺時,因鎖骨的遮擋無法有效按壓止血;血氣胸多發生於鎖骨下靜脈穿刺,尤其是氣胸的發生率可達2%~10%,因此當穿刺難度大、穿刺過程中患者出現劇烈咳嗽或穿刺後患者出現同側呼吸音降低、呼吸困難時應高度懷疑氣胸的發生;乳糜胸常因左側穿刺所致,嚴重的需手術治療,所以儘量避免左側穿刺;氣栓多在頭高位穿刺發生,一次穿刺時應採取頭低位,置管後應立即回吸並連接輸液器;心律失常常因置入導絲過深至心腔造成,心臟壓塞多因導絲多導管過硬、過深導致心臟穿孔造成,發生率低但後果嚴重。

手術有大有小,麻醉無大小,需要麻醉醫生認真謹慎的對待每一次麻醉。胸椎旁阻滯和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術均可能出現氣胸,但隨著可視化的發展和醫生操作技術能力的提高,這種併發症的發生率已明顯降低,雙側同時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就更小了,不幸的卻是在該患者身上發生了。但好在手術開始之前發現了左側的張力性氣胸,停止了手術,未給患者帶來嚴重後果,如果在手術開始之後,右側單肺通氣,勢必會加快右側張力性氣胸的進展速度,那後果……

所以我們在日常麻醉中應儘量避免此類操作,確需此類操作的,一定要非常謹慎,避免併發症。

作者:樂山老年病專科醫院 董彥東

參考資料:

葉任高,陸再英,等.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鄧小明,姚尚龍,於布為,等.現代麻醉學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老年患者圍手術期多模式鎮痛專家共識.中華醫學雜誌

中華醫學會.臨床技術操作規範麻醉學分冊.人民軍醫出版社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5fa46a2a04bc2d68199d7e0ac2cb5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