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被拐記憶生活14年,他的結局我們都猜錯了

2022-07-14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帶著被拐記憶生活14年,他的結局我們都猜錯了

還記得那個為警方找到孫卓,提供關鍵信息的男孩嗎?

他叫符建濤。

去年,在孫卓被找到之前,他先一步和親生父母認親。因為要參加高考,他把回家這件事推遲了大半年。

今年高考結束後,如大家所願,他成功奔赴了!

跟大多數被拐的孩子不同,符建濤帶著原生家庭的記憶,在養父母家生活了整整14年。

這麼多年,他是怎麼度過的?

在最近的一媒體專訪視頻中,他首次敞開心扉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他的辛酸經歷,讓人心疼、淚目;

他的清醒和懂事,善良和高情商,被全網誇讚。

絕境中不斷隱忍、抱有希望

被拐14年,符建濤把日子過成了現實版《肖申克的救贖》。

2007年12月28日,深圳蛇口某小區,‍一個人下樓玩正打算回家的符建濤,被商場保安(人販子)牽著的一隻小黃狗吸引住了,他主動跑到保安身邊找小狗玩。

保安騙符建濤說可以帶他出去玩,外面還有好多小狗。

天真無邪的孩子就這樣被人販子扛在肩上,翻過小區的柵欄,帶離了家。

可能連人販子都沒想到,當時只有4歲的符建濤,對這一切都有記憶。

接下來的經歷,讓人心疼,也讓人不禁對這個孩子豎起大拇指。

當人販子帶著他坐上大巴車離開的那一刻,他就意識到不對勁,但為了避免挨打,他選擇不和人販子進行反駁;

進入「新家庭」,他知道自己弱小,沒辦法跟大人抗衡,他索性直接「裝傻」,對親生父母和原生家庭隻字不提。

周圍人說話的口音他聽不懂;

媽媽不是原來那個漂亮的媽媽;

樓房也變成破爛的磚頭房;

家裡不賣東西了;

所有的玩具都沒了……

剛開始就連好吃的,都被「養父」裹在軍大衣里藏起來,不給他吃。

面對這一切,他說他沒有哭過,也沒有說過要找自己的爸爸媽媽。

初中,第一次知道血型概念的他,一個人偷偷去測了自己的血型,檢驗報告再次驗證,自己和養父母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上了高中,符建濤尋親的念頭更加強烈,但那次他還是忍住了。

因為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的親生母親之前經常跟他說:「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人了」,導致他不確定自己是被賣還是被拐。

擔心沒人要,所以他一直隱忍,始終沒敢邁出尋親這一步。

他在等待世時機,等高考結束,有了一定經濟收入之後,憑藉自己的能力,再去揭開困擾自己多年的謎底。

這期間,符建濤過得小心翼翼,甚至不敢暴露自己的恐慌。

他的生母透露,符建濤剛到養父母家的那段時間肯定特別害怕,因為他在家的時候都是一覺睡到天亮,在那裡卻經常尿床。

高三的一次手續辦理,讓警察提前找到了他。

隨後,符建濤被通知去公安局采血,他內心忐忑又抑制不住地激動。

14年的隱忍、堅持和等待,終於迎來這一刻。

符建濤的故事,讓我聯想到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蒙冤入獄的男主。

他花了19年時間,在監獄用鷹嘴鋤一點點給自己鑿出一個求生通道。

期間,男主將委屈和不甘存放在心底,平靜且堅韌地活著,在密不透風的壓抑中,從未放棄希望,還在監獄裡活出了精彩人生。

最終,成功「逃出生天」,涅槃重生。

尼采曾說:「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符建濤的經歷充滿戲劇性,但仔細一想不禁讓人佩服,14年里,如果沒有這份隱忍和堅持,結局很可能會不一樣。

三觀正,懂得感恩

有一個三觀正又懂得感恩的孩子,是為人父母這輩子最大的福氣。

一些被拐的孩子中,對親生父母充滿了憎恨的不在少數,有些甚至在認親後又「拉黑」了父母,讓他們直接面臨第三次失去孩子的殘忍事實。

慶幸的是,符建濤對於親生父母、買家父母這件事上拎得很清。

因為經常尿床,他來到買家後不久,就被安排跟著奶奶一起住。

如他所說,他在買家安全成長了14年,幾乎全部得益於奶奶無微不至的照顧。

對於買家奶奶,他的態度是:

「奶奶也是全身心的投入,照顧了我十幾年,照顧孫子比照顧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付出得還多,我難道就是說把這邊拋棄一切,把這14年通通忘記,那說出來也不是一個常人該乾的事。」

言語中,儘是對買家奶奶的理解和感恩。

而對於買家父母,符建濤說,買賣同罪他是認可的,這是犯罪的行為,他並不否定,拐賣者三叔(吳某龍)更是罪有應得。

儘管之前14年一直處於「自己是被賣,還是被拐」的困擾之中,但是,當他得知親生母親找了自己14年的時候,符建濤內心同樣充滿了感恩。

「我並不是被賣掉的,沒想到一個母親的毅力能讓她堅持14年不放棄我!」

媽媽對他感到愧疚,而他卻更心疼媽媽,還說以後要盡最大努力好好彌補她。

符建濤的懂事,令人淚目。

記得當他得知被拐真相時,還沒等警察把這一消息告訴媽媽,符建濤就先在網上找到媽媽留在尋人啟事上的聯繫方式,打給媽媽,還通過微博,給媽媽發了照片。

「媽,上學的時候,我不願意起床,媽媽你就拿幾塊糖放在我伸手夠不到的地方,那樣我就起床了,你還記得嗎?」

「媽媽,你還記得嗎?小的時候,我和哥哥去動物園玩,把蛇搭在哥哥肩膀上,我抓著蛇的尾巴。」

「媽,我其實一直都記得,我也想你。」

……

他還安慰媽媽,說自己現在生活挺好的,勸媽媽別著急、別擔心。

剛和媽媽相認兩個月的時候,恰逢媽媽生日,他給媽媽寫了一段長長的祝福語。

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是一個孩子對母親深沉的愛和體諒。

「14年,簡單的言語無法形容你的痛苦,感謝你做我的媽媽,這是我此生最大的幸運與福氣……願我們一家人開開心心,快快樂樂。未來,我陪你漫步夕陽。」

被拐14年,他被迫強大,一個人承受所有的孤獨、害怕和無助;

尋親成功後,還不忘體恤親生父母的不容易,不忘感恩那個拿命照顧他的年邁的奶奶。

這樣的孩子,著實讓人心疼。

獨立又樂觀

儘管被迫快速獨立,但符建濤對此極為樂觀。

跟大多數人想像的一樣,符建濤在買家的日子,並沒有在自己家那麼好過。

生活清貧,以至於買家父母被迫外出遠門打工,對符建濤無暇顧及。

因為沒家人幫忙,從小到大,凡事他都得自己干。

剛上初一的時候,看到別的同學都有爸爸媽媽幫忙鋪床,他心裡很難受,會羨慕別人。

但慢慢地,他把整理東西變成了自己擅長的事情。

視頻中,符建濤考完試回學校整理床鋪,有人說媽媽看到這一幕又該難過了。

他笑著說:「沒事沒事,讓媽媽看到我自己的能力!」

初中放學,回家的路上天都黑了,他借著別人車的光騎夜路。

正如符建濤媽媽所說,但凡有爸爸媽媽愛,就不需要這麼獨立,就不需要承受這麼多。

但慶幸的是,符建濤並沒有因為「被拐」或「被賣」的事實所牽絆,也沒有因為生活清貧而墮落。

他反而學會了「苦中作樂」的本領,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用心感受、珍惜生活中的各種小確幸。

高考結束後,知道媽媽一直擔心自己,他第一時間給媽媽打了電話。

言語中無不透露著對媽媽的安慰:

「媽,你不用傷心,畢竟我馬上也要回去了嘛!今天我高考完了,你應該快樂一點,畢竟這場勝仗我已經打過去了。」

樂觀的心態,讓人禁不住感慨:幸好,幸好……

幸好他遇到了那個滿懷慈愛的買家奶奶;

幸好他遇到了善良友好的同學和老師;

幸好他在絕望的日子裡,對自己不拋棄不放棄;

幸好他在清貧的生活里,練就了一顆知足、富有的心;

……

寫在最後:

符建濤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超同齡人的成熟、理性和堅強。

當然,符建濤有多令人佩服,人販子和買家就有多可惡。

如果不是命運突然被改變,或許這個孩子就不用提前「長大」。

寫符建濤的故事,並不是為了拿他和那些「認賊作父」的孩子相比較,畢竟他們都是受害者。

而是想通過一字一句,把符建濤這樣的典型故事在輿論場上進行傳播,讓更多人看到。

讓那些準備動邪念買孩子的人看看:

錢或許買斷很多事情,但真正的親情不會被斬斷,強拆別人的美好家庭,終有一天會自食惡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4cc64433b1c45981cd0ca697b823f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