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戰神」李景隆,無論是不是潛伏者,但最終結局很悽慘

2023-11-23     八月未完

原標題:大明「戰神」李景隆,無論是不是潛伏者,但最終結局很悽慘

有人說大明第一「戰神」李景隆是潛伏者,是朱棣的臥底。這顯然是一個無聊的「梗」。畢竟朱棣造反也是臨時起意,不是早有謀劃,就算是預謀造反,也不能讓李景隆當臥底,這得多大的心。以朱棣的眼光恐怕早就看出李景隆不堪大用。也就朱允炆這樣的皇帝敢用他為帥,不過看看朱允炆能重用的齊泰和黃子澄這樣的人也就不為奇了,曹國公李文忠地下有知,有子如此不知道作何感想。

李景隆生卒年皆不詳,是被刻意銷毀了,年紀大機率應該和朱棣差不多,這裡不僅要質疑一下朱允炆,為何要讓李景隆為帥,仔細想想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開國武將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殺光了,耿炳文不堪大用,藍玉已死,平安、盛庸尚威望不足。當時朝中能領兵的也就是李景隆和徐輝祖,他們一個是徐達的兒子,一個是李文忠的兒子,父輩都是頂尖名將。

以徐輝祖和朱棣的關係,是個人都不敢用,這和信任不信任沒有關係,而是為了避嫌。能有資格挂帥的也只有李景隆了。但李景隆在具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明軍在所有方面都占天時地利人和的背景下,在李景隆的指揮下是一敗塗地。實在不由得不讓人懷疑。朱棣是在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篡位成功的。正因為李景隆表現得無能,才被後世認定他是潛伏者,是朱棣的人。

而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人,那就無需在白溝河之戰中差一點就要了朱棣的命,完全可以帶著五十萬大軍加入燕軍,當即反正追隨朱棣,奉天靖難討伐朱允炆。最後就是李景隆將數萬大軍輸的一敗塗地,自己逃回了京城,至於李景隆失敗,就不細談了,只能說偶然性太大了。

他的對手朱棣對此的表示是:治軍無軍令軍紀,上下不同心。南軍將士不適北地霜寒,糧草軍備不足。貪功求勝,貿然輕進。缺乏對下屬的信任,剛愎自用,沒有威信。所部儘是烏合之眾,混亂無序,多是諛佞小人」。這些並不可信。不過是因為朱棣的勝利者罷了。當初力薦李景隆的黃子澄向朱允炆建議立斬李景隆。但朱允炆拒絕,僅僅是免官而已。由此可見朱允炆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如果是朱元璋早就給五馬分屍了。

公元1402年六月,李景隆打開金川門,朱棣的燕軍一擁而入,朱棣最終奪得帝位。由於開門有功,李景隆被列為靖難首功,位居群臣之首,授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增歲祿千石。但他的地位確實很尷尬,建文舊臣鄙夷他,朱棣舊部反感他。一個敗軍之將,一個投降的降將,憑什麼能有這麼高的榮寵。關鍵的李景隆還不自知。這實際上,這不過是朱棣在榨取他最後的剩餘價值,當他的剩餘價值被榨乾後,就會被無情地扔到一邊。

不能說李景隆百無一用,只能說他為人平淡無奇,完全以勛貴的身份得以擔任高位的。能力不行可以理解,但此人人品差就是無法容忍的事情了,自己喪師辱國,朱允炆沒有處分他,不管這個政令有多麼匪夷所思,總之建文對李景隆是仁至義盡,但他最終徹底葬送建文帝的江山。十足是個小人。朱棣對李景隆依然給予厚待,就是為了安定人心,穩定人心巨額和拉攏人心。到最後歸附他的南軍高級武官,除了顧成,幾乎沒有好下場。

李景隆因為人品問題被整死,可見此人的實在是令人無法恭維。從永樂二年開始,打擊李景隆的就開始了。朱棣最後將其削除功臣稱號,以國公爵在家賦閒。而後遂剝奪其爵位,將他和家人一起軟禁。當他被軟禁在家中度過悲慘晚年時,不知他會不會想起建文帝。至於他能夠絕食十天不死不過「表演」給朱棣看的而已,但到底這麼死的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以李景隆本性沒有自殺的勇氣。應該是被逼自殺了。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3ddf2e5973e492f542c40cdf0b1bd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