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業凱
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僅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剛需」,也是國際貿易的「標配」,是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內容
去年底,江蘇兩家企業生產的自平衡車零部件,在海外遭遇智慧財產權糾紛。國家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常州分中心通過專利檢索發現,對方專利穩定性存疑,建議企業搜集證據並對專利權人在中國的專利進行無效宣告。2個月後,原告撤回指控,兩家企業的產品得以繼續在海外銷售。這是智慧財產權海外維權援助護航企業「走出去」的生動縮影。
智慧財產權是企業技術實力、創新能力和品牌價值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形成高效的國際智慧財產權風險預警和應急機制,建設智慧財產權涉外風險防控體系,加大對我國企業海外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
前不久,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立健全針對智慧財產權海外糾紛的全鏈條工作機制,並在5個國家設立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機構。一系列舉措幫助企業加強智慧財產權海外維權,既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更以實際行動表明:我國是名副其實的智慧財產權大國,是智慧財產權國際規則的堅定維護者、重要參與者和積極建設者。
今天,隨著「走出去」步伐加快,企業國際化發展中遭遇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和訴訟明顯增多。《2023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企業專利權人遭遇過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的比例為2.4%,較上年增加0.4個百分點。由於風險意識不強、防控措施滯後、專業人才短缺等,加之此類案件維權費用、時間成本高,如果沒有專業機構支持,企業維權應對能力較弱,在遭遇糾紛時往往處於消極狀態。可一旦缺席訴訟或敗訴,企業便會失去相關市場。因此,海外智慧財產權維權成為制約「走出去」的一大難題。
破解難題,「有形之手」該出手時就出手。為提高企業海外智慧財產權風險防控意識和糾紛應對能力,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不斷優化公共服務供給,組織相關公共服務機構積極對接「出海」企業,開展維權指導、侵權預警、智力資源供給、信息共享等相關服務,取得了明顯成效。從建立信息庫、專家庫,集聚各類處理資源,到為企業量身定製糾紛應對方案,引導產業鏈上企業攜手應對糾紛……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已成為企業海外維權的「伺服器」、海外規則的「擴音器」,也推動更多「出海」企業了解、遵守和運用海外智慧財產權制度規則,提升海外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能力。
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僅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剛需」,也是國際貿易的「標配」,是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內容。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演進,智慧財產權對世界經濟格局和產業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利用智慧財產權等手段開展競爭合作,日益成為國際經濟貿易中的常見做法。「出海」企業直面挑戰,提前做好專利海外布局和商標品牌培育,積極參與國際智慧財產權合作,有利於夯實「走出去」的基礎。對相關部門而言,進一步加大服務力度、精度,構建更加成熟的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應對指導與協助機制,形成便捷高效的風險預警和應急機制,才能讓企業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關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係高質量發展,關係人民生活幸福,關係國家對外開放大局,關係國家安全。」形成我國參與智慧財產權國際競爭合作的制度性新優勢,不僅將為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有力支撐,也將為世界智慧財產權事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8日 05 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3c93bcecad0ae4953e97767f1929c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