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稱人、嘗三新,這些老北京風俗您知道嗎?

2024-05-05     北京交通廣播

原標題:立夏稱人、嘗三新,這些老北京風俗您知道嗎?

導 讀

立夏的夏字是什麼意思?您知道立夏稱人、嘗三新的習俗嗎?本期《徐徐道來話北京,咱就一起來聊聊有關立夏的由來和北京地區的立夏風俗。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這是唐代北京人,也是一員武將高駢所做的《山亭夏日》,這首詩能讓我們很好的理解立夏這個節氣。今天, 2024年5月5日,農曆三月廿七,星期日8點09分51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交節。(此前回顧:立夏到!請仔細閱讀這則緊急通知!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如果您晚上遙望星空,會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東南方向。那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古代立夏,皇帝要到南郊迎夏!

先秦的道家著作《鶡冠子·環流》中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這仿佛是一幅懸掛在宇宙之中的巨大時鐘,而在這時鐘的中心位置,是北極星在靜靜地矗立著。

北極星之所以能夠保持這樣特殊的位置,是因為它恰好位於地球自轉軸的延長線上。地球以地軸為軸心進行自轉,因此,當我們從地球上觀察,北極星似乎始終固定在天空的某一點上,它的位置幾乎不會發生變化。而北斗星,作為夜空中的顯著星座,它的形狀和位置隨著地球自轉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就像是一個巨大時鐘上的指針,不斷地圍繞北極星旋轉。

夜晚的來臨,雖然給大地帶來了一片漆黑,但星空中那些點點閃爍的星斗,卻成為了人類在黑暗中的嚮導。它們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在夜晚導航,辨別方向,還能夠通過觀察星象的變化,幫助人們判斷季節的更替,指導農業生產。這些恆星,尤其是北斗星和北極星,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觀測天文、制定曆法的重要依據,它們的規律性變化,成為了古人理解宇宙、認識自然的關鍵。

隨著時間的推移,星辰在夜空中緩緩移動,歲月如同流水般悄然流逝。在這漫長的時光里,大地上的一切生命,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隨著季節的更迭而展現出不同的生長狀態。在古老的少昊部族中,人們將青鳥視為季節更替的使者,它們在立春時開始鳴叫,而在立夏時停止,這一自然現象被唐朝初年的著名的經學家、大儒、易學家孔穎達解釋為春季和夏季的開始。

立夏這個節氣,通常在農曆的四月到來,今年早了幾天,這時,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標誌著自然界萬物的生長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個時節,特別是對於春季播種的作物來說,它們已經遵循著自然界春種夏長的規律,迎來了生長的高峰期,因此立夏這個節氣在農業社會中備受重視

根據古籍《禮記·月令》的記載,古代的帝王會在立夏這一天,帶領朝廷的百官前往京城的南郊,舉行一場盛大的迎夏儀式。夏季代表著炎熱,因此在儀式上,人們會象徵性地使用火的元素。他們會祭祀炎帝祝融,這位傳說中的火神,象徵著光明和溫暖。在儀式上,無論是君王、臣子還是其他參與者,他們的衣著和配飾都會選擇火紅色,甚至連車馬也裝飾以火紅的色彩,以此來表達對即將到來的豐收季節的期盼和祈願。

這樣的儀式不僅僅是對自然的崇敬,也是對農業豐收的一種祈禱和希望。人們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和期待。

顛覆了:立夏中的「夏」原本並非代表季節?

在古代漢字的小篆字形中,「夏」字的設計巧妙地融入了人體形象的元素。根據古籍《說文解字》的解釋,這個字由三個部分構成:代表頭部的「頁」,代表雙手的「臼」,以及代表兩足的「夊[ suī ]」。這三個部分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站立的人體形象,從而被解釋為「中國人」。很顯然,這裡代表中國人的「夏」源於夏代,而不是季節的名稱。

當我們進一步觀察秦公簋銘文中的「夏」字,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形狀就像一個張開四肢的「頁」形,這與「大」字的構造理念非常相似,都是通過展示四肢張開的姿態來表達「大」的概念。正如古代詞典《爾雅》中所說:「夏,大也。萬物至此皆長大」。這句話揭示了「夏」字的本義,也就是描述萬物在夏季茁壯成長的特性,是指萬物在夏天長大。

立夏稱人是怎麼回事?

夏季的高溫並不總是令人舒適,有些人可能會感到身體不適,出現所謂的「苦夏」現象,表現為身體乏力,食欲不振,甚至體重減輕。直到今天,在北京一些地區,至今仍然保留著立夏當天用大秤稱重的習俗,然後在立秋時再次稱重,以此來觀察一個人在整個夏季的體重變化。如果體重減輕了,人們會在立秋之日通過吃燉肉的方式來補充營養,這種做法被稱為「貼秋膘」。這個習俗主要是針對未成年人,以符合「夏長」的意義,並體現了家長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期望。

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里,一切都在成長壯大,因此,「夏」字所代表的「大」的含義也被用來象徵族群的強大,以及對族群不斷壯大的願景。「夏,中國之人也」,這樣的說法就自然而然地將「夏」字與一個偉大的國家聯繫起來,用以代指一個遼闊強盛的國家。

立夏斗蛋嘗三新,還要祭祀蟲王爺!

老北京在立夏這天,風俗很多,並且很多風俗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都很怪異,但也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比如,在立夏這一天,老北京的農民要祭祀蟲王爺,立夏之時,地里的莊稼都長起來了,各種害蟲也長成成蟲開始活動了。蟲災是農業的大敵,在歷史上,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無法抵抗蟲災,於是就轉而求助於所謂的「蟲王爺」了。到了立夏這天,村民們在街上支起大鍋,各家拿來各種糧食,共同熬制雜糧粥,熬好雜糧粥之後,要先盛上一盆子,端到地頭兒上去,用勺子把雜糧粥,也叫立夏粥一勺子一勺子地灑到自家的地里去,祭祀蟲王爺,嘴裡念叨著,「我敬你為神,你不要吃我的莊稼」,然後才能大家一起喝粥,過路之人也可以坐下來喝上一碗,不用花錢。

此外,立夏節民間嚴禁家人坐在門檻上。許多人還習慣用立夏日的陰晴測一年的豐收還是減產,認為立夏時下場雨最好,不然便會「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到了立夏,老北京人還有「嘗三新」的飲食風俗。所謂「嘗三新」,就是說在立夏的這一天,來品嘗三樣時鮮水果和菜蔬。所謂「三新」,因各地出產、喜好不同而不同。北京地區,就是以櫻桃、青梅、新麥為三新

在立夏日,人們先以「三新」敬神祭祖,然後自己嘗食。清人顧祿的《清嘉錄》中曾有這樣的記載:「立夏日,家設櫻桃、青梅、麥,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見三新」。此處的「神」是指民間信仰中的神靈,「先」即是祖先。表示有了新的收穫,首先想到的是獻給神靈與祖先享用,且有告訴神靈與祖先,這些蔬菜和糧食已經豐收的意思。

那說到立夏三新,我建議您多吃櫻桃,櫻桃被譽為是「春果第一枝」,可以調氣活血要知道,櫻桃的鐵含量勝過其他任何一種水果。春夏之際食用櫻桃,有助於調氣活血、平肝祛熱、補血養心,還能幫助身體及時排出毒素。挑選櫻桃時,以果蒂新鮮、果皮厚而韌、果實紅艷飽滿、肉質肥厚者為佳。櫻桃可直接食用或榨汁飲用,也可作為烹飪食材,但加熱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否則將會造成營養流失。調氣活血可食用銀耳櫻桃粥。

當然,對於北京人來說,除了您到市場上採購櫻桃,建議您到海淀區的櫻桃園去採摘樹熟的大櫻桃。為什麼北京很多地方都種植櫻桃,單獨要推薦海淀櫻桃呢!

這是因為,海淀上風上水,特別是燕山山脈,澆灌櫻桃的可都是山上的自然泉水,再加上淺山區晝夜溫差大,甜度自然就高。並且海淀區的櫻桃是北京最早引進培育的大櫻桃,口感真不是一般的好。

內容來源:BRTV徐徐道來話北京

編輯:北城

值班主編:車水

監製:趙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3c5c32f7bdeb3be0d97a972753b5a54.html











1.17億人次!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