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王安憶誕生於南京,而在翌年,她隨母親來到上海。儘管父親在他鄉,而母親常下鄉,她大部分時間都與保姆相伴。保姆是揚州人,不僅教她揚州話,而且被王安憶形容為「蠻清爽,蠻好看的一個人」。
王安憶生於革命家庭,父母都是國家幹部,周圍的鄰居卻是上海的老市民,因此她在語言和文化上接受了雙重影響。這樣的「幼教」在她的一生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她成為作家後,她的作品幾乎都聚焦於上海小市民的日常生活。
家境殷實的王安憶,從小就沐浴在豐富的文化氛圍中,得以接觸各種玩具、書籍和繪畫作品。她的母親雖出身大戶,但由於家族敗落,成為了「破落戶」,類似《紅樓夢》中林黛玉的遭遇。母親對王安憶極力灌輸中產階級生活的觀念,強調學英語、不學藝術,並反對吃豬頭肉等「鄉下農民」嗜好。
母親本身熱愛寫作,每天下班後,她會把王安憶打發睡著,然後「開夜車」寫作,以賺取稿費來補貼家用。儘管王安憶的母親喜歡孩子,卻對她們姐妹進行精心打扮,使她們穿上價值不菲的裙子。
父親則是新加坡出生,家族長子長孫,卻更喜歡讀書,從小就是個「文藝青年」。在她的描寫中,父親是個洒脫、任性的人,終老仍然是個「文藝青年」。
王安憶十四五歲開始培養閱讀習慣,涉獵包括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大仲馬、小仲馬、福爾摩斯等在內的各類文學作品。這樣的閱讀習慣成為她一生受益的基石。她認為,如果一個人在20歲之前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以後就很難培養。
在文工團的生活中,王安憶每天堅持寫日記,這成為同事們之間傳閱的讀物。她懷念文工團的熱鬧生活,但對下鄉插隊的經歷則回憶深刻,形容農村的生活為「很黯淡很黯淡」。
進入文工團後,她練習大提琴,儘管刻苦但收效甚微。她的文工團同學們都在如饑似渴地閱讀,培養了這種閱讀習慣,對她的文學生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儘管後來王安憶批評自己當時「不講理,很任性」,但她感慨這一時期給了她一個感受文學生活的機會。
27歲結婚的王安憶認為,結婚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安心寫作。她在《兒童時代》雜誌社工作,但由於創作熱情高漲,經常請「創作假」,導致和單位領導頻生矛盾。她承認當時是「很不講理,很任性」,但也感激單位對她的寬容。
隨後,王安憶前往美國學習,並在此期間結識了畫家陳丹青。陳丹青的封閉、專注的生活方式讓她感悟到「所做的一切都是鋪路的石頭」。這段留學經歷對她的文學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學習期間,她與同學們互相交流、學習,其中包括了古華、鐵凝和賈大山等一眾文學界的人才。這段經歷讓她感受到了一種文學生活的氛圍,認為作家需要生活、探討、交流、學習,而這種氛圍正是她一直渴望的。
回國後,她繼續在文學道路上不斷努力,結識了眾多作家,如史鐵生、莫言、賈平凹、遲子建、余華等。對於這些作家,她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從史鐵生的健談到余華的認真,從莫言的熱愛到賈平凹的語言問題,每位作家在她眼中都有著獨特之處。
自我評價時,王安憶認為寫作天賦至關重要,作家需要在自己內心深處培養,這是無法被挖掘或培養的。她對作家的成熟提出了耐心等待的建議,強調了個體成長的自然過程。
在對她人的評價中,葉兆言認為王安憶是「越寫越好」的女作家,與其他女作家相比,她的作品技高一籌,堅信寫作是一種源源不斷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