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為何成勢,根源在漢武帝的選兵眼光,兩漢強也因它,敗也由它

2024-11-01     三目史官

董卓

兩漢武德充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漢代對北方作戰的士兵和將領多為六郡良家子,他們民風剽悍、家資豐厚、裝備精良,他們以入選羽林軍為目標,以軍功搏爵奪官,積極性極高,這是漢軍軍力強大的主要原因。兩漢因此而興,董卓就是六郡後人。隨著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產生,羽林軍建制消失,六郡良家子這一群體因此湮滅在歷史中。

一、六郡和良家子

所謂兩漢六郡,最早見於班固《漢書》,但他沒說是哪六郡。范曄《後漢書》說羽林中郎將常選取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地人士。東漢服虔給《漢書》的注釋中解釋說,六郡為金城(今青海西寧)、隴西、天水、安定(今寧夏固原)、北地(今甘肅平涼、慶陽)、上郡(今陝西榆林)。但唐代顏師古認為,金城是漢昭帝公元前81年設置,不在傳統六郡之列,傳統六郡應為《漢書·地理志》中所載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這六地之人因為時常受到匈奴掠奪,為了自衛,所以民風剽悍,「修習戰備,高尚氣力」。目前史學界多以顏師古的六郡為準。

漢軍

良家子的名稱,在秦漢一直存在,比如《史記》記載,漢文帝時期匈奴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身份從軍。古代是分賤民和自由民的,良家子是自由民的一種,其範圍也在不斷變化。筆者認為在漢代,良家子應該是指軍功地主以上的階層,用秦代二十等軍功來比喻的話,良家子至少得是最低等的公士以上的家庭。因為只有擁有一定土地,才有經濟基礎,才能鍛鍊習武、置辦軍備、聽從軍令,戰力才能提升。李廣就是秦國軍功將領的後裔。

六郡良家子之名稱最早見於《漢書·匈奴傳》:「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講習戰陣,聚天下精兵,軍於廣武」。根據《漢書》的記載,漢武帝曾親自馳騁戰馬和六郡子弟一同騎射。漢武帝和一般農民家子弟一起騎馬,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的。能親近皇帝的人至少得層層政審吧,一般家庭怎麼可能輕易和皇帝見面,所以筆者才說秦漢的良家子是指有經濟實力的地主之家。

漢武帝

二、六郡良家子的登場

六郡從地理上看包含陝甘寧三省北部,在秦漢這裡是對匈奴作戰的一線。秦朝滅亡後,匈奴重新占領了河套,並不斷南下襲擾,著名的事件就是白登山圍困漢高祖,單于寫信調戲呂后。公元前166年,匈奴攻破蕭關,火燒回中宮,耀兵甘泉宮外。為了洗刷恥辱,漢武帝時期最迫切的願望就是得到猛士守御四方。《漢書》記載,漢武帝曾說「夫報忿除害,損殘去殺,朕之所圖於將軍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顙請罪,豈朕之指哉」,表達了自己迫切需要軍將的願望。

匈奴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修建了建章宮,為了守衛宮殿,組建了建章騎營,建章騎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羽林騎。這個騎營的兵員,漢武帝欽點從六郡招收,六郡良家子遂登上歷史舞台。有人問守衛宮殿為什麼要用騎兵呢?史學界認為雖然經過衛青、霍去病幾次征伐,匈奴元氣大傷,但隨著衛霍等人去世,漢朝缺乏騎兵將領。漢武帝因此組建騎兵營,將之作為培養騎兵將領的搖籃。

為什麼是六郡,因為六郡子弟在對匈作戰中表現出色,六郡出身的將領不勝凡舉,著名的有李廣、李蔡、李息、公孫賀、公孫敖等,他們表現出色,加上此刻漢朝的統治中心在關中,六郡受到關中輻射,皇帝用他們最為放心。所以以六郡為選兵地可謂漢武帝對匈奴作戰三十餘年的總結。南宋章如愚說:武帝設置六郡良家子為求將之方,置羽林、期門為蓄將之地,而六郡為出將之地,武帝將之養在宮中,作為護衛,一旦有事,選諸環衛而用之。

漢代宮殿

三、六郡良家子的命運

台灣大學的逯耀東教授就認為,六郡良家子是對匈奴作戰的骨幹,衛霍的功績,實際也是六郡子弟陷陣流血才取得的。羽林軍不是一般士兵,它更類似元代的怯薛,其出身高於一般百姓,從屬的羽林軍地位也高於一般軍隊。明代徐孚遠評論說:「良家子從軍,蓋自以才、力從大將軍取功名,非卒伍也。」這裡的「才」,有兩種說法,一個是通假字,通「財」,良家子憑藉自家財力置辦軍備,所以裝備精良;也可以當做一般才能講,憑藉自己的才能跟從大將軍戰陣廝殺。不論哪種解釋,足可見羽林軍不是一般的士兵。

漢代士族

當然羽林軍人數眾多,不可能都是將領,能力一般的人只能成為一般騎士。由於漢武帝將騎兵軍將的選拔限定在六郡,這就促成了兩漢六郡軍功集團的產生。《漢書》說,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山是指崤山。六郡就是代表。六郡子弟從軍帶有嚴重的家族色彩,比如李廣之家,秦代就是將領,漢代仍為將領,李廣弟李蔡,李廣子李敢,李廣孫李陵,可謂一脈相承。此外趙充國、趙昂父子,公孫賀、公孫敖兄弟,也是這種情況。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他們在軍界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缺乏政治眼光,這註定了六郡軍功集團的衰落。

缺乏政治眼光的典型代表就是李廣家族,李廣家族一生都在對匈奴作戰的一線,但下場都十分悲慘,李廣自殺,李敢被殺,李陵孤立無援只能投降匈奴然後全家被殺。一個重要原因是,李廣家族只是武夫,毫無政治眼光,不懂進退之道。雖然如此,但六郡良家子在兩漢仍是精銳,維持了兩漢四百年的強大。

李廣

四、最後的代表董卓

隨著東漢中央的衰弱,六郡良家子也走向了沒落,六郡良家子最後的代表就是董卓。董卓,隴西郡臨洮人,桓帝時期入選羽林騎,隨後崛起。至189年,董卓兼并何進、丁原部曲,自此成勢,主宰朝廷。而董卓的心腹力量就是三千涼州軍,麾下將領多為六郡(東漢時以涼州代稱六郡)子弟,代表有北地郡的李傕、胡封,武威郡的賈詡、張濟,金城郡的樊稠,張掖的郭汜。董卓女婿牛輔是涼州人。賈詡更是推動了李傕、郭汜進攻長安,理由就是賈詡聽聞「長安議盡誅涼州人」,所以先下手為強。

董卓

文史君說

六郡良家子在兩漢是一個很重要的軍功集團,開始於秦代,崛起於漢武帝,隨著漢朝而沒落,董卓是六郡最後的代表。隨著董卓被殺,李傕、郭汜失敗,涼州軍遭到毀滅性打擊,六郡子弟終於謝幕。此後中國進入軍閥混戰時代,各地軍閥依靠本地人士組建軍團,六郡子弟再不復當年盛名,成為一個歷史名稱。

參考文獻

宋艷萍:《漢代良家子考》,《南都學刊》2012年1期。

杜志強:《六郡良家子考論》,《歷史文獻研究》2014年2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9984d9763963800e7c232d7f38a56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