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平時蹲地上突然站起來,發現怎麼頭暈目眩根本站不穩,說是不是我貧血了哦,需要回家多吃幾個雞蛋和肉補補。其實不是,是因為你突然站起來時,發生了體位性低血壓,造成了大腦的供血不足才引起站立不穩的。如果在手術全麻中發生嚴重低血壓,甚至休克了,又會怎麼樣呢?又該怎麼辦呢?
前幾天趙大爺做肺葉切除術,在肺葉切下來後,血壓從正常的110/68mmHg水平突然降到70/45mmHg,給了升壓藥物後血壓不僅沒有穩住,反而繼續降低,甚至降低到無法測出的水平。麻醉醫生充分發揮自己清醒的頭腦、運用豐富的專業知識,快速判斷為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立即給予「強心針」腎上腺素、氯化鈣和地塞米松等處理後,血壓逐漸穩定。手術結束後發現患者的頭面部、嘴唇水腫嚴重、腹部和腿部橘皮樣改變,更進一步明確是過敏性休克,成功的挽救了趙大爺的生命。
嘴唇和眼瞼水腫
大腿大面積皮疹
腹部大面積皮疹
那如何識別並處理低血壓休克呢?
首先什麼是低血壓休克?
低血壓休克診斷的標準一般在臨床當中,如果患者的收縮壓小於90mmHg,舒張壓小於60mmHg,就可以診斷為休克狀態。但是診斷休克之前,必須要排除的是有一部分年輕瘦小的女性健康人群,平時血壓就可能偏低,這類人群是不能單純根據血壓診斷低血壓性休克的。如果是高血壓的患者,血壓下降幅度大於40mmHg以上也要考慮是休克的狀態,而不能單純憑血壓是否下降到90/60mmHg,判斷是否進入了休克狀態。
發生低血壓休克時,我們會有哪些不適感呢?我們可能會感覺有頭暈站不穩、心悸、乏力、呼吸困難、多汗、煩躁不安、四肢發冷、瀕死感等。但是如果在全麻狀態下,麻醉醫生可能只會觀察到患者有血壓降低、心率變快、四肢冰涼發紺、皮膚改變、氣道阻力升高等表現。
臨床工作中,我們根據休克狀態產生的原因不同的,有兩種分類方法。一種是病因分類,分為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過敏性休克、神經源性休克;另一種是血流動力學分類,分為低血容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
在全麻時,患者若發生低血壓休克時,我們處理方法與清醒者相比有一些區別。首先立即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儘可能維持正常血壓水平,保障冠脈和大腦的灌注防止缺血缺氧;其次儘可能找到引起低血壓休克的原因,如麻醉過深、失血失液過多造成循環容量不足、心臟收縮能力下降、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或者感染和過敏等原因,造成有效的循環容量不足,從而造成低血壓休克,只有積極處理原發病因才能有效糾正低血壓。
正如趙大爺發生低血壓休克時,第一次使用了升壓藥,效果並不理想,血壓反而進一步降低,當我們明確是因為輸入抗生素後才發生的過敏性休克時,立即使用了「強心針」腎上腺素時才有效糾正低血壓。當然最後不要忘記要積極糾正低血壓休克引起的酸鹼失衡和電解質紊亂等內環境問題。
麻醉記錄單:
像趙大爺這種術中發生嚴重低血壓休克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在麻醉醫生日常工作中,偶有發生。如果一旦發生,情況危急,需要我們及時有效處理,就能充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麻醉醫生要堅守崗位,認真觀察病情變化,提前預判處理可能發生的嚴重後果。
作者: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 劉琪琳 高勤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