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業"過冬":年輕人借40萬在小城市開孕嬰店,3年賠光;出生率下降引門店關門潮

2024-01-04     搜狐財經

原標題:母嬰業"過冬":年輕人借40萬在小城市開孕嬰店,3年賠光;出生率下降引門店關門潮

編者按:

人生重燃,如春柳抽芽,歷經寒冬的磨礪,終煥生機。

每個人都是航行者,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難免遭遇困境、挫折和失敗。面對風浪的洗禮,我們不斷調整航向,堅定前行,尋找屬於自己的彼岸。

人生重燃,亦是對自我價值的重新認識。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優點,如琴瑟之和諧,亦接受自己的不足,如同璞玉需經琢磨方顯光華。

此路雖不易,但如清泉之在石,日積月累,終匯聚成海。

值此跨年之際,搜狐財經、搜狐科技聯合推出策劃報道,聚焦個體小人物的人生重燃之旅,一起勇敢面對人生挑戰。

中國奶業「入冬」後,母嬰業也在「夾縫求生」。奶粉從業者站在十字路口,有人選擇離場,有人開啟自救,「大考」之下,拐點何時到來?

出品 | 搜狐財經

作者 | 張佳宇

編輯 | 李文賢

奶粉行業正在經歷自2008年以來最艱難的時刻。

疊加出生率下滑、行業競爭加劇等影響,2023年中國乳業在面臨「寒冬」的同時,奶粉行業未能觸底反彈。市場動銷和利潤水平一降再降,也讓眾多從業者陷入迷茫。

面對持續虧損和高昂的營業成本,劉雲決定結束自己為期4年的母嬰小店創業生涯;在澳洲代購了6年奶粉的邢菲菲在親歷國內海淘電商的興起後,也已將手中剩餘的奶粉全部出售;從業4年、擁有100多家線下母嬰門店的張偉則選擇扛下去、尋求「出口」。

在嬰幼兒奶粉「黃金時代」已過的當下,預期中的「拐點」還會到來嗎?

轉身離場:母嬰門店個體戶創業「折戟」

劉雲決定結束自己為期4年的母嬰創業生涯,這獲得了全家人的一致同意。

2019年的春天,27歲的劉雲帶著自己的積蓄以及向親戚朋友借出的40萬左右的身家,在北方某十八線小城市開了一家母嬰生活館。

那家位於居民小區樓下的母嬰店,曾給劉雲帶來無限美好生活的遐想。店內曾售賣嬰幼兒奶粉、紙尿褲、零輔食、沐浴露等產品,劉雲習慣將所有品類分門別類擺放,店內柔和的白熾燈打在一排排奶粉罐上,反射出一種細膩的光芒,這給劉雲一種踏實的幸福感。

可如今,稀少的客流、高昂的成本、時不時襲來的焦慮和無力感,已將此前的美好想像全部打破。

不同於母嬰連鎖品牌,作為母嬰門店中的「個體戶」,劉雲也坦誠自己的「家底」不夠雄厚。持續的經營困難,最終令劉雲在今年4月份選擇出清所有貨品,退出了這一行業。

「別再問我賠多少錢了,我不想再回憶了」,在問到四年以來的全部投入時,劉雲顯得既抗拒又失落。「當初真得好好看看風水,我那個店面正門正對著電線桿,這生意能好嗎?」

然而低谷期也並非僅僅落至劉雲身上。

今年以來,中國奶業面臨自2008年以來最艱難的時刻,2023年也似乎成為母嬰門店的「生死之年」。類似於劉雲這樣單打獨鬥的「個體戶」不在少數,而持續的經營困難,也使得母嬰門店的關店數量與日俱增,其中也多為「夫妻店」、「個體戶」。

華龍證券研報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母嬰連鎖品牌孩子王的門店數量達到1052家。其中,孩子王大店擁有508家,樂友精品店494家,託管加盟店50家。

2017年至2022年,孩子王的大店數量由213家增至508家;但其門店數量的凈增加卻由2017年的42家增至2019年的94家後,又迅速滑落至2022年的13家。今年上半年,孩子王大店的凈增加數量甚至為0。

(2017至2023H1孩子王門店數量/圖片來源:華龍證券研報)

事實上,隨著出生率的驟降,曾倚靠人口紅利的奶粉需求已然收窄,母嬰門店也一度迎來「關店潮」。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生人口956萬人,較上年減少106萬人。在今年8月召開的醫藥創新和科技前沿論壇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喬傑也表示,中國新生兒人口數量近5年內下滑了約40%。

據尼爾森給出的數據,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我國母嬰線上渠道銷售額微增1%;反觀線下渠道頹勢更甚,銷售額下降13.5%。

CBME洞察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線下母嬰門店數量約為25萬家。而2020年至2023年的4年間,母嬰門店的關店比例達到了40%左右,現階段的總數量在17-18萬家左右。

作為前母嬰門店「個體戶」的一員,劉雲對於創業的中斷顯得無奈又心酸。「我身邊沒幾個人想接著乾了,但總不能一直虧下去吧,家底不厚的話最好不要輕易創業了。」

「母嬰門店的成本高,房租、人工、水電費壓力太大,還不如關門去做點其他的事情」 ,劉雲表示。

自救紓困:餐飲人轉行母嬰賽道,「再難也不會退出」

疫情帶來的陰霾似乎已經消散。但疊加出生率下滑、品牌競爭加劇、價格戰等影響,曾被視為乳業「明珠」的奶粉行業也在苦苦煎熬。

「不會退出,再難也不會退出」,山東某市的母嬰代理商張偉對搜狐財經表示。

張偉在2016年由餐飲業轉行到母嬰賽道,「當時就是一家一家地跑門店、推介產品」,憑藉自身的人脈和資源,張偉代理的某知名國產品牌奶粉目前已覆蓋山東100多家線下母嬰門店,產品鮮也拓展至紙尿褲、零輔食等多個品類。

回想起奶粉代理的「巔峰時期」,張偉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彼時,張偉剛進入母嬰行業,也恰逢國產奶粉品牌崛起之時。

「2017、2018年甚至在2019年都是最賺錢的時候,剛開始每年的流水輕輕鬆鬆就能達到三四百萬。」

「2020年疫情的時候,因為一些門店急需產品,我這邊的庫存幾乎供不應求,所以當時的生意反而也還行」。

但令張偉意外的是,真正的考驗在2023年悄然而至。面臨乳業「寒冬」,即使天性樂觀的張偉也愈發感覺吃力。

2023年,乳製品行業迎來最艱的一年。含奶粉、紙尿褲、零輔食等在內的多個品類品牌,都給張偉的整體業績都拖了「後腿」。

「奶粉這一類暫時沒有具體統計過,但預計今年整體的營業額比去年下降20%-30%」,張偉感嘆到。

「去年也有關店的,但比較少。今年不幹了的門店格外多,就我服務的門店中,至少有五六家母嬰門店關閉了。」儘管是奶粉行業的資深從業者,但面臨下游母嬰門店的退出,張偉也深感無力。

母嬰門店的利潤也逐漸呈現出下行態勢。「說實話,奶粉竄貨已經不是啥新鮮事了,某品牌的奶粉去年還是230元,今年200元都能出。一些門店為了減少庫存,零售價甚至比進貨價都低」,張偉表示。

母嬰門店高毛利的「黃金時代」似乎已過,命運之手再度將從業者推向何方?

但稍令人欣慰的是,在乳製品行業整體下行的背景下,張偉所代理的部分品類仍然有較為平穩的回升。

「雖然出生率的持續下滑對行業的影響很大,但今年我們其他品類的品牌增加了,例如紙尿褲由以往幾年的10多個品牌,增加到20多個,所以在今年有不小幅度的增長;而且今年我們服務的門店數量也比以前要多,這兩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抵銷不利的因素」,張偉表示。

而以張偉為代表的中小型代理商們,在著重打造其他品類的同時,也正逐漸縮小代理的步伐。

在奶粉主品類的增長乏力的前提下,張偉也婉拒了其他奶粉品牌的合作。今年以來,飛鶴、佳貝艾特等品牌商找到張偉,希望與張偉達成合作。「要是放在四五年前,我有80%的可能性會考慮,但今年還是選擇放棄了。」

凜冬已至,還是寒冬將過?澳洲奶粉代購時代或已終結

定居澳洲7年的邢菲菲,親歷了澳洲奶粉代購業務的巔峰期與消退期。

邢菲菲原本在一家網際網路從事市場相關工作,2017年年初她辭去大廠的工作,輾轉來到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求學。

在學習之餘,邢菲菲也兼職奶粉代購,向國內出售A2、愛他美、貝拉米等品牌奶粉。

邢菲菲加入代購業務之時,也恰逢澳洲奶粉代購生意的高潮期。

與國內奶粉的「黃金時代」類似,邢菲菲也認為,就其的入行時間看來,2018年、2019年是代購生意最好的兩年。

「當時光是一個月的流水就能達到25萬左右,輕鬆覆蓋生活和學習的成本」 ,「那時候身邊做得大的奶粉代購,流水上百萬也不罕見」,邢菲菲表示。

形勢在後來的幾年內急轉直下。2020年疫情在全球爆發後,奶粉代購生意出現轉折。

「疫情那年的改變太多了。在澳洲的時候大家也都出不了門,一方面是沒辦法再繼續去代購,另一方面也郵寄不出去,(奶粉代購)受到的衝擊實在太大了,但大家也都沒什麼辦法。」

業內也認為,與前幾年的如火如荼的澳代相比,目前澳洲奶粉代購「黃金期」或一去不復返了。

親身經歷這一產業鏈的萎縮後,邢菲菲也親眼見證了許多同行的退出,「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給自己做出選擇。」

「就拿我身邊的圈子來說,目前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完全退出了奶粉代購,只有剩下三分之一的人還在堅持做專業代購。一方面是因為身邊的大部分留學生完成學業回國就不做了,另一方面也是覺得海外奶粉代購沒有太大的利潤空間了」,邢菲菲表示。

這一趨勢的轉變,也和國內消費者的轉向不無關聯。

「首先是因為國內的直播、電商興起,大家在購買外資奶粉時更加便捷了;第二是因為澳洲的通脹、運費上升等因素,這些都要轉嫁到客戶身上,消費者們也不願意(承擔成本),而我們代購的利潤其實也在逐漸下滑。」

焦慮也縈繞在邢菲菲的身邊。邢菲菲敏銳地意識到,要想緩解焦慮,就是把所有抓得到的機會都變現。嗅到市場風險後,她在去年一度將手中剩餘的奶粉全部出售,目前處於「半退出」狀態。

「今年我幾乎完全沒有在做(奶粉代購),所以絲毫沒有流水可言」;「現在只是針對一些親人、要好的朋友進行代購,我自己的代購小店也已經不面向國內的買家了」,邢菲菲表示。

對於奶粉行業的未來走向,邢菲菲也有著自己的理解,「或許未來幾年仍無法恢復至2017年左右的市場情況了。現在國內很多人不愛生小孩,但是中老年對奶粉的需求應該會處於相對平穩的階段。」

而與邢菲菲的觀點相反,張偉則對明年的動銷充滿期待。「明年的嬰幼兒奶粉生意肯定會比今年好一些,我覺得市場增長的機會永遠大於挑戰。」

(應採訪需求,文中劉雲、張偉、邢菲菲均為化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25dd69a409b2f5928526aa72824e1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