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隨著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的推進,近年來,國內聚焦人文資源,關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創文化類節目成為活躍於螢屏的主流節目品類,可謂是百花齊放,驚艷連連,在中國電視螢屏上,建構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其中,「中國古代書畫」就是這一節目品類的重要題材領域。
當中國風歌曲《紙上雪》,道出王維詩中「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的心懷;當舞者以水下舞蹈的方式,再現了南宋畫家馬遠《水圖》中的十二種水形;當朗誦與琵琶演奏相結合,生動演繹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的故事和場景……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所展現的一幕幕美好景象,令人瞬間動容。
中國古代書畫之美,在歲月不言中彰顯著蓬勃的時代生命力。
入古出新,助推民族文化傳播
中國古代書畫是我國的藝術瑰寶,承載著燦爛文明,是時代變遷的見證,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在古代,受到傳播途徑的局限,其交流主要拘泥於文人雅士的社交圈子之內。而隨著印刷技藝的不斷演進、傳播渠道的持續開拓,與書畫相關的信息交流變得更為便捷和直觀,受眾面得以擴大。到了現代,書畫所承載的藝術理念、流派特色、多元技巧、鑑賞要義,通過各大媒體平台獲得了愈發廣闊的傳播空間,從而實現了藝術的雅俗共賞。
可以說蘊含高辨識度文化符碼的中國古代書畫,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文化和旅遊部、故宮博物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等單位共同策劃的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便是著眼於對中國古代書畫的深度解碼。由著名藝術家、學者化身「賞卷人」,共同品味「納山河萬景,涵上下千年」的中國詩畫之美。其要義在於,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有機結合,經由專家解讀,將中國古代書畫打造成一張張具有新時代視角的文化名片,助推古老藝術煥發新生。
「經典化」是各大主流媒體平台如今最為突出的節目創製策略,浙江衛視在2021年實施「美好中國」戰略,深耕文旅融合,挖掘文化題材。其中,定位「以浙江氣韻,看中國書法」的書法美育交互式文藝節目《妙墨中國心》,從「守墨人」「解墨人」「尋墨人」的視角出發,開啟書法藝術之門,講述書法名家的故事,探索文人墨客執筆入紙所蘊含的家國情愫。
藉由這一方夢幻舞台,觀眾得以暢快欣賞「草書之祖」張芝超越章草的規章禮節,開闢今草的一筆勾連;張旭、懷素「疾風驟雨」不可遏制,寫出盛唐狂草的「癲醉」狂態;宋代黃庭堅理性創作、陸遊寄夢家國,展示宋代書法的獨特韻味……歷史書法名家秉承對中國書法藝術的敬畏與赤誠之心,將書法融入個人信仰,用生命的執著開拓書法大美之路。
科技賦能,創新全新視聽感受
著名建築家、空間規劃家、作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曾說:「有一件事是始終不變的,即人的心智和人的熱情,人的精神和人的內心。」簡單來說,就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印象久遠、內心共鳴、知識聚集、人生建構,正是體驗的極致境界。一檔電視節目的製作方案,必然基於長期的策劃研討,其過程正是對觀眾體驗的不斷優化提升,飛速疊代的現代科技手段使得靈光閃爍的創意得到實現,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感受。
螢屏,不僅是展示書畫古物的空間,更是現代人與歷史隔空對話的文化場域,是感受歷史的源遠流長、追尋文化根基、引發深入思考和想像的靜謐天地,是一種別樣的氛圍體驗。
以中國古代書畫為內容載體,通過「思想+藝術+技術」創新融合的傳播思路,是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有效路徑。《詩畫中國》正是充分運用了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進科技手段,融合詩、畫、音、舞、劇、曲等藝術形態,輔以電影級別的拍攝與製作。在首期節目當中,觀眾便是跟隨「山間行者」李光復的視角,走入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在CG技術還原的墨色山水中,千百年來未曾碰面的畫中人,終圓一夢。
呈現中國古代書畫之美的文化紀錄片,也同樣展現了科技賦能的強勁勢頭。
今年正值百年老字號榮寶齋成立350周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社教節目中心製作的五集人文紀錄片《榮寶齋》,以老字號榮寶齋的百年傳奇為主線,展現這家中華老字號代代堅守、薪火相傳的百年歷程。迄今為止,榮寶齋已收藏曆代書畫、古籍等珍品數千件,不僅涵蓋明清諸家真跡,亦不乏宋元傳世之作,有「國家畫廊」「民間故宮」的美譽。
在拍攝製作上,紀錄片《榮寶齋》採用4K超高清技術規格,帶來了優質的視覺體驗。此外,創作團隊結合主題和內容,採用紀實拍攝,設計再現場景,通過影棚造型拍攝、「探針」鏡頭特殊拍攝等攝影手段,運用二維和三維動畫展現方式,為拓展藝術表達效果、提升故事感染力做出了有效嘗試。古字古畫穿越千年風采不減,因技術賦能,更顯風姿翩然。
以美育人,形成品質傳播新風向
鑒於書畫藝術本身具有較高的學科知識性,對人文素養有一定的要求,傳統的書畫類電視節目大都遵循了通俗化介紹為主、專業性點評為輔的演繹模式,力求做到雅俗共賞、寓教於樂。而如今的書畫類節目則削弱了固有的說教色彩,進行著潛移默化的薰陶。
一部部優秀的節目,猶如一場場中華文明的探源,挖掘經典作品所承載的深厚意涵,以充滿開放性和時代感的表達,如同春風化雨,推動民族精神在新時代開枝散葉、蓬勃生長。
對中國傳統書畫進行深度剖讀、專業鑑賞、多元演繹的文化類節目,既樹立了創作隊伍正確的藝術觀,也引導青年一代養成健康的審美觀,是面向全社會的「美育課堂」,與當下的主流教育理念相契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
「以畫為體,以史為魂」的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便是典型的佳作,節目邀請黨史專家和美術專家,揭秘每一部經典美術作品反映的波瀾壯闊的黨史故事,彰顯作品的獨具匠心和藝術魅力,把思想、藝術與歷史情境融合在一起,生動再現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
片中選取了《啟航——中共一大會議》《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南昌起義》《長征》等各個時期湧現出的百餘幅黨史題材美術作品,內容貫穿中國共產黨從紅船啟航到奮進新時代的各個歷史時期,由藝術作品回溯真實歷史,仿佛塑造了一座生動的電視里的黨史美術館。
作為傳統文化解碼的重要途徑,聚焦中國古代書畫的文化類節目為觀眾開啟藝術之窗,彰顯了入古出新的傳承步調,以科技賦能持續創新,引領以美育人的社會風貌,在建立「文化自信」的時代語境中自覺承擔起「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展現出熠熠生輝的寶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