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嗦一碗粉,得學會多少絕活?

2022-05-16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在廣西嗦一碗粉,得學會多少絕活?

提起「嗦粉」,你首先想起的地方會是哪?

江西?湖南?還是雲南?

但,就像重慶雞公煲不是重慶特產,安徽正宗牛肉板面得去石家莊吃,深圳特色美食是海南椰子雞那樣……

過分在意細節,有時難免顯得太過執拗。

能否將「格局打開」,往往才真能說明,是否已將一件事融進了自己的全身心。

畢竟,在其他朋友還在對「哪裡的粉最好吃」爭論不休時,廣西人早已先行一步,在「嗦粉姿勢」這事上,開闢出了一片新天地。

並身體力行的告訴你:這世界上,就沒有廣西人不能嗦粉的地方。

看完廣西人嗦粉,

我連夜報了雜技班

對於嗦粉,廣西人似乎有一種執念,只要手邊有碗粉,不論周遭狀況如何,都能嗦起來。

常見的「聚眾嗦粉」地點,是街邊小攤里「花里胡哨」的小板凳上。

紅的,藍的,黃的,塑料的,金屬的,木製的……在廣西,嗦粉沒有小板凳是不完美的。

透過大紅和克萊因藍濃烈的色塊,仿佛眼前就浮現出靚麗的都市麗人,正坐在街邊啃著雞腳嗦著二兩粉。

坐在那張小凳上,別人的眼中只會有你,你的眼中只會有粉。

誰本人?哦是我本人

在路邊嗦粉,考驗的是食客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偵查能力;

還有及時一手拎小板凳,一手端碗不撒迅速起身的應變能力。

「你先過!你先過!」,提粉讓路的經歷,許多廣西朋友都有過。

就算沒有小板凳也無所謂。

通常,打包,比堂食更能分辨出一個廣西嗦粉達人,因為面對只有個袋子的湯粉,真·廣西老表從不帶怕的。

聽說,站著嗦粉會更香哦

雙手拇指、小指默契配合勾住袋子,其他手指靈活操作筷子,是隨時隨地嗦粉的必備動作。

也有壯士開發出了用一隻手撐開袋子,一隻手從容嗦粉的絕活。

開學的鈴聲就要打響?別慌,人已經站上教學樓台階了,嗦完再說。

老師都已經走到拐角了?「人是鐵、飯是剛,這粉不嗦餓得慌」

等一下……你說?那邊車輛發生了剮蹭?

「好吧,那也等我先把這口嗦完的。」

真的真的是真的

看見此情此景,讓人不禁感到疑問:真就不怕湯湯水水灑一身?

如此疑問,大概說明:你可能不是很了解廣西人——天大地大,嗦粉最大。

對於他們而言,這也並非什麼難事,嗦粉嘛,講究一個「行雲流水」。

選好一碗粉,或站,或坐,甚至蹲在街邊。

底盤必須得穩

先喝一口湯,再用筷子夾起滑溜溜的米粉,快速送到唇邊……

牙齒是用不到的,只靠嘴唇發力,「滋溜~滋溜~」把眼前的米粉盡數吸入。

整個過程不拘什麼容器:不鏽鋼碗、鐵盆、簸箕、碟子、籃子、木桶、打包盒、塑料袋。

也不拘什麼做法:炒粉、拌粉、湯粉、冷粉、泡粉、蒸粉……

更不拘什麼環境,什麼姿勢。

提示:操作有風險,請勿模仿‍/

就算坐在車后座,粉條子被風吹到臉上,都不耽誤廣西人提著袋子喝湯。

注意,這個后座並不局限於車的型號,后座也不局限於「駕駛位」。

自行車、摩托車、電瓶車、三輪車……

但凡是車上能支撐一個人或者一碗粉的地方,都可以坐下來開嗦。

如果不趕時間,也可以在引擎蓋上、後備箱裡、甚至綠化帶邊上嗦上一碗剛出鍋的粉。

哪怕是疫情期間,不能同桌共嗦,廣西人也能用自己的方式體會快樂。

排排坐,嗦粉粉

總之,只要技術夠好,就沒有什麼能阻擋廣西人那顆想要自由嗦粉的心。

「嗦粉,乃人生第一大事」

那麼問題來了:嗦一碗粉而已,幹啥這麼著急忙慌的?

對此,嗜粉如命的廣西人大概也只會說:唯有美食不可辜負(再不嗦就坨了)!

你嗦了沒呀

曾有「膽大包天」的網友提出了一個猜想:搶走一個廣西朋友的粉碗,事情將會怎樣發展?

關於這個問題,至今沒人能給出準確答案……

畢竟,關於嗦粉這件事,可以這樣說:每一個端上自己粉的廣西人,都可以碗為中心,圈地為王。

外面大雨再瓢潑,也抵不過一碗粉溫暖心窩。

對於大哥來說,碗在,人就在。

當然,能讓廣西人暫停嗦粉的事也是有的——

幾位醫護人員正在打算嗦粉,聽見有人呼救,馬上跑去緊急處理。

在廣西,需要人幫忙,不用一支千軍萬馬來相見的穿雲箭,只要你的身邊有一個粉店。

出門嗦粉,順便救人

嗦粉,在廣西人心中有如此地位?天天嗦,都不膩,其背後原因又是什麼?

答案無它,實在是廣西的粉太好吃了。

好吃就算了,花樣還多;花樣多就算了,還物美價廉,各有風味。

在廣西,幾乎每個地方都有成名的粉,要是拿這些粉報菜名貫口,三天三夜都不帶重樣的。

就連嗦什麼粉,都能升華為選擇的藝術。

隨著城市甚至馬路的不同,光是在干、濕、圓、扁、粗、細、薄、厚上可以隨意排列組合出N多選項。

更別說這味是甜是辣、是酸是咸、是香是臭;這湯是多是少,是稀是稠了。

在廣西,粉,甚至都不需要保持固有印象里粉的形狀和名稱。

刀削麵似的切粉、「篩子」擠出來的濾粉、酸味分分鐘上頭的生榨米粉、長得像蟲子的「粉蟲」、又粗又大的捲筒粉……

高矮胖瘦、長短粗細,應有盡有。

雞鴨豬牛、河鮮海鮮,無所不包。

連配菜都如此誘人

不同的粉,憑藉著各自層次分明的口感,千滋百味的做法,365天俘獲著廣西人的心。

想像下當你手裡拎著一碗粉,勾魂的香味絲絲縷縷鑽進鼻腔,搶占思想高地……

嗦粉,不過是順應天性而已。

很難不嗦

這裡面的情愫,大概只有嗦過無數粉的廣西老表才懂。

早前,就有個廣東小伙子,因喜歡螺螄粉和辣子,總覺得自己不是本地人。

至於後續:警方給小伙做了血液採集,終於在柳州找到與他分別30年的親生父母。

我們有理由相信:廣西人愛嗦粉,是刻在DNA里的。

「只要地球一直轉,

廣西人嗦粉就不會斷」

其實,關於廣西人為啥會有「嗦粉」的習慣,追溯起來頗為久遠。

流傳甚廣的說法是:秦始皇南征時,士兵多為北方人,為讓他們習慣南方的糧食,這才製作出了米粉。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米粉製作技術不斷提高,米粉也成了「米線」「米條」。

清道光年,「滷水」二字出現,一位曾在山西平遙做官的桂林人,參考平遙滷牛肉方法,加入本地香料,作出的滷水格外香甜,與米粉拌和,風靡至今。

在先人們的奇思妙想下,廣西人就此打開了嗦粉世界的大門。

廣西人會嗦粉,懂嗦粉,也愛嗦粉。

根據廣西營養學會《廣西成年居民膳食營養知識和行為》調查結果顯示:

廣西人特別喜歡吃米粉,有30%的調查對象每天吃過1次以上的米粉,每天三餐吃米粉的比例為4%。

廣西人,話可以一天不說,粉不能一天不嗦。

當陷入愛河小情侶苦惱送什麼禮物訴衷腸時,對方喜愛的粉,是不錯的選擇;

當外地朋友為中秋節吃月餅還是餃子糾結時,廣西學生們大手一揮,直接「嗦粉」。

還可以加榴槤哦,來,"啊~~~"

所以也就有了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

廣西人在外地,讓他們破防的,往往是夜不能寐時總會想念自家樓下粉店的模樣和滋味。

那是魂牽夢縈的味道,其他地方吃不到——

像桂林米粉:滷水,得只有掌勺人曉得配比的草藥香料現熬;粉,不能下鍋愣煮,和粉打了多年交道的師傅才能準確把握火候。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精心熬制的湯底

老友粉更不必說,豆豉和酸筍蒜末爆炒出香,下瘦肉、豬肝翻炒,倒入熬白了的高湯。

等粉與湯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時,出鍋進碗,端到食客面前……

那味道,於全身心都契合,與靈魂更是不能更匹配。出了這片地界,再也找不著。

別說「不嗦粉就不能活」的廣西朋友,恐怕沒有誰能擋住那「二兩粉,碼上許多兩雞腳、燒鴨、豬蹄、海鮮」的誘惑。

說起來,近些年廣西米粉早已是「衝出家門,走向世界」。

嗦粉,也正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但不論外界聲音如何,對於喜愛嗦粉的廣西人來說,美好的一天,總是要這樣開始才好:

「早餐食唔食粉?食。食乜嘢?捲筒粉咯。夜宵?螺螄粉啦。」

喝一口熱氣騰騰的湯、嗦一口爽滑彈牙的粉、再「撈底」滋味豐富的小料……

這是屬於廣西人的儀式感,也是他們嚮往的「餐桌上的浪漫」。

而至於對如小妹一般、嚮往去廣西感受嗦粉快樂的吃貨而言,說到這裡,也只能嘆一句:

「這樣誘人又味美的粉,只要走上2334.2公里就能嗦到了吶,哈哈,真開心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1dbd8ab28a5977a1846cf46ce86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