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舐犢情深,我們恨不得把世間最好的東西都送給孩子。
然而,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惟有父母之愛最終的指向卻是別離。
詩人於戈說:「為人父母,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讓他儘早獨立,獲得抵抗風雨的能力。
真正優秀的父母,懂得培養孩子的這3項能力。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
老師在家長群里發出溫馨提示,特意提到:為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意識,請各位家長配合,來園路上讓孩子自己背書包。
開學頭一天晚上,我與孩子一起細細地收拾書包,換洗衣物、水杯、姓名貼、彩筆、家長聯絡簿……掂了掂,有點沉。
孩子興致沖沖,我憂思重重。
一直在身邊悉心照料著的孩子,離開父母身邊會不會哭?在幼兒園能不能適應?餓了渴了敢不敢表達?
老公拍拍我的肩膀寬慰:小鳥終歸要離巢。
上學的路上,孩子背著大大的書包,蹦蹦跳跳,十分驕傲。小小的背影在朝陽清露的霧氣中美的像一幅畫。
望著孩子獨自遠去的背影,我不禁釋然:孩子總歸要離開父母身邊,自主生活。
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樂趣,既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會讓孩子失去實踐的機會。
自理能力對孩子的整個人生都至關重要,應該要從小培養。
在網上看過一個短視頻:
一隻鳥兒發現了一隻蟲子,小鳥追到蟲子跟前,卻只是張大著嘴巴,靜靜地杵在那兒等著蟲子自己爬進它的嘴巴里。
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原來,這是一隻被喂慣了的小鳥,它以為張開嘴就能得到食物。
有人評論說:那樣子,像極了被父母溺愛的孩子。
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保護,便茫然失措。
曾經有一個「東方神童」,名叫魏永康,13歲就考上湘潭大學物理系,轟動全國。
然而20歲那年,他被中科院勸退回家,原因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原來,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專心學習,一手包攬了他所有的日常起居,甚至到高中還給他喂飯。
進入中科院後,離開了母親的照顧,他上課常常遲到、不懂增減衣服、不會和導師同學交流……他的生活一下子失控了。
他的學業、生活一團糟,最終連碩士學位也沒有拿到。
因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導致一位熠熠生輝的神童,卻在最好的年紀「隕落」。
想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不允許他長大,不允許他承擔;打造一個牢籠,圈養他,讓他沒有自理能力。
優秀的父母,有點「懶」,懂得放手讓孩子去做、去承擔。
心理學上,有個棉花糖實驗: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對幼兒園30位4-5歲的小朋友進行測試。
他們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棉花糖,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但如果可以等待15分鐘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個作為獎勵。
有的孩子忍不住,直接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則更具自律能力,抵抗住了誘惑。
30年後,米歇爾對這些受試者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當年那些能夠抵制誘惑的小朋友,有更好的人生表現,社會成就更大。
自律的人,自覺性都很強,會按照自己制定好的規則,一絲不苟的做事。
今年的湖北省高考狀元唐楚玥的作息表在朋友圈刷了屏。
周圍人評價說,唐楚玥並不是死讀書的孩子,但是她是個特別自律的學生。
每天除了在固定時間上課、自習,她還會按時閱讀課外書籍、練習才藝、跑步鍛鍊身體。
不由得令人感嘆,普通人與高考狀元之間的差距,只隔著「自律」。
西方哲學家康德曾說:真正的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自律即自由。
在一次對NBA巨星科比的採訪中,記者問:你為什麼能如此成功呢?
科比反問道: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
十多年來,科比堅持四點起床訓練,日復一日的自律,提高了他的體能和力量,令他變成肌肉強健、投籃命中率極高的運動員。
為什麼自律的人總是讓人羨慕?因為他們做到了常人無法做到的事情,活成了大家理想的狀態。
為人父母,我們都想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晚上睡前主動刷牙;出門自己穿衣服穿鞋;不用監督自覺完成作業……
那麼,請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激發其內驅力。
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從小引導孩子安排自己的生活並堅持下去,逐步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晚清名臣曾國藩,一生跌宕起伏,卻有許多被世人稱讚之處。
他年輕時心胸並不寬容豁達,亦非老練沉穩之人,心浮氣躁,常與人爭強好勝。
這些不足,若不加克制,日後很難有所作為。
然而他有一項非常寶貴的能力——自省。
曾國藩為官多年,一直保有一個習慣——每天靜坐片刻,反省自身。
有時候還會點上一炷香,深思熟慮事情的前因後果,思考應該如何做人做事,從而得到最佳解決辦法。
因為具備自省能力,他漸漸改掉了年輕時太過急躁的脾氣,順利度過人生中的五次重大挫折。
最終,為後人留下了一個以「中人」之姿,成就「超人」之事的傳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越來越佩服一種人:每天能夠多次反省自己,發現缺點和不當,並能及時規避和修正。
我喜愛的一位育兒博主曾分享過一則屢試不爽的育兒理念。
她的女兒是個高需求高敏感度的寶寶,又是早產兒。
女兒的日常照顧、情緒疏導、康復治療曾經一度令她瀕臨崩潰。
後來,通過學習,她掌握了「復盤」的方法:
晚上女兒睡覺後,她就會回顧一天中發生的失控事件,主動思考女兒行為的原因、自己當時的行為是否得當、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怎麼做。
從一日日的復盤中,她漸漸學會了如何與女兒相處,孩子生長得健康快樂,媽媽自己也成長為知名的育兒達人。
復盤其實就是自省能力的實踐:通過回顧和主動思考,了解對方、知道事情背後的原因、明白該如何改進。
自省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重複犯錯,知己知彼,磨練和強大自己的內心。
在育兒中,幫助孩子學會「自省」,對他們的成長大有裨益。
懂得自省的人,往往都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錯誤;懂得自省的孩子,往往都是未來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