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風譎雲詭,山濤屹立不倒,靠的是三大法寶

2022-07-13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官場風譎雲詭,山濤屹立不倒,靠的是三大法寶

前幾篇文章里,陸續點到一些有關山濤的信息,如嵇康託孤、舉薦阮咸和劉伶等,作為「竹林七賢」里的老大,他很仗義,有機會總想著照顧小兄弟們,賢明公道,令人敬服。

在西晉那個動盪錯亂的時期,自己腳跟站得穩,深得皇上信任,還不忘身處底層的兄弟們,有心有力拉他們一把。山濤不僅做到了,且遊刃有餘,那他究竟有什麼安身立命的良方?

知道些內情的人說,他是皇親,既是司馬昭的表兄,就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表叔,當然得勢。但皇親自古以來多的是,皇家的表叔也數不清,能得到「賢」這個非常榮譽的有幾個?

近看《晉書》和《世說新語》,還有山濤的一些相關記載,也比較有趣,從中可總結出山濤的為官之道與為人之道,即使一千七百餘年之後,仍然可以鏡鑒燭照,發矇解惑。

01法寶之一:???????

景元五年(264年),鍾會與蜀將姜維達成合作意向,打算據蜀自立,他還矯詔要起大軍討伐司馬昭。昭大怒,親自西征平亂。當時曹魏的宗室都在鄴城,臨行前,司馬昭找來山濤,與之密語:「老哥啊,西邊的事我親自去擺平,後方的事可就拜託給您了。」當即拔付親兵五百,助其鎮守鄴城。其實山濤主要的任務是監視宗室的動靜,免得後院起火。當時山濤的職務是大將軍的屬官,名為從事中郎,月薪六百石,但司馬昭給了他特權——「以本職行軍司馬」,「軍司馬」可就截然不同了,位次將軍,掌本府軍事,相當於後來的參謀長。

司馬昭為什麼敢於把自己的後背交給山濤?他對山濤的評價是「在事清明,雅操邁時」,不過,山濤謹慎持重做事有度有節才是他最看重的。

一件有關喝酒的小事可以看出山濤的秉性。

據《晉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十三》:「濤飲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試之,乃以酒八斗飲濤,而密益其酒,濤極本量而止。」

身為「竹林七賢」之一,不會喝酒,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山濤是老大哥,喝酒也是海量,據說得喝八斗以上才會醉。晉武帝司馬炎表示不信,想試試這位表叔的酒量,於是召他進宮,準備了八斗好酒,讓山濤開懷暢飲。

山濤快意揮灑,談笑間好酒慢慢見了底,晉武帝命人悄悄添了一些,但山濤喝到八斗,就恭敬地放下酒杯,表示臣不能再喝了。

武帝認為他還有量,不妨再喝點。山濤回稟,臣喝酒過了八斗便有醉態,容易誤事,所以自己立下了規矩,無論什麼場合,以八斗為限,絕不逾越。

武帝信服,大有感慨:如此有度之人,做事斷然沒有胡作非為之理,讓這樣的人當官才最放心啊。

山濤飲酒,乃小事一樁,以小見大的是他立身行己有準則,八斗就是八斗,在皇上面前也是一樣標準,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總結山濤保身秘術之一:謹而有節。

02法寶之二:

據《世說新語?政事第三》:「山司徒前後選殆周遍百官,舉無失才,凡所題目皆如其言。唯用陸亮,是詔所用,與公意異,爭之不從。亮亦尋為賄敗。」

咸寧初年,山濤已經七十歲有餘了,他深知急流勇退的道理,並不貪戀權位,幾次上表陳情,請皇上放他這把老骨頭退休,但是晉武帝司馬炎還是對他很倚重,「匡佐之勛,朕所倚賴」,表示離不了他,於是又加官進爵,讓他任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還被授為尚書僕射,加侍中,領吏部事務。

山濤在吏部乾得非常出色,確實有慧眼識人之明。每逢官位有缺,他總會精心選出幾個合適的人備用,當然其中有皇上想用的人,也有他認為可用的人。一些官員不了解詳情,認為山濤憑自己的意願和喜好隨意用人,甚至有人在皇上面前編排他的不是,司馬炎還親手寫了一封詔書警告他:「用人的標準是才幹,不該遺漏疏遠孤賤的人,教化才能遍行於天下。」

但山濤心裡有數,還是該怎麼干就怎麼干。一年以後,眾人的意見自然平息。何故?山濤把他所薦拔上奏的人物,列名成冊,當時稱為《山公啟事》。從中可以清楚看出,經他推薦取用的官員都賢能稱職。最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一人名陸亮,上任不久因為貪污受賄而被罷免,可此人正是皇上自己選用的,當時山濤認為不可重用,還據理力爭,但司馬炎不聽,果然砸了腳。

山濤任人唯賢,在朝中德高望重,年逾古稀,數次請退,皇上就是不准。那一年弟媳死了,他借著這個機會跑回家鄉,賴著不肯上朝了。司馬炎於是下詔說:叔啊,這邊可是還虛席以待呢,您要是身體不舒服,我就派去轎子把您給抬回來!

山濤沒辦法,只好又回來任職。當時的一些貴族子弟,如和嶠、裴楷、王濟等人都很仰慕推崇他。有人在閣道的柱子上題寫:「閣東有大牛,和嶠鞅,裴楷秋,王濟剔嬲不得休。」「大牛」指的是山濤,(一直以為「大牛」是一個網絡詞,哪裡能想到,是人家一千七百年前用剩下的?)「鞅」:駕車時套在牛脖子上的皮套,「秋」:拴在牛屁股後的皮帶,「剔嬲(niǎo)」:插科打諢,糾纏不休,意思是這些青年才俊都願意追隨在他的鞍前馬後。

山濤除了取仕公道之外,別人更佩服他的正派節儉,雖然位高權重,但他與糟糠之妻相濡以沫,從不養婢妾,俸祿賞賜,都散發給親戚故人。

總結山濤保身秘術之二:正而無私。

03法寶之三:

所謂明眼人,眼睛揉不得一點沙子,但是處在山濤的位置上,如果是那樣,估計早就鋃鐺入獄,甚至身首異處了。

鍾會是個陰險姦邪的小人,山濤的好朋友、竹林七賢的領袖嵇康正是他勸說司馬昭殺害的。

但山濤與這樣的人卻能和平共處,這也是後世有人一直詬病他的一點,但山濤自有他的行事方式。匹夫一怒,血濺五步,這不難;但要保住自己,保住友人的孤兒,用有限生命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則不容易。

有一段時間,鍾會和裴秀爭權,不可開交,山濤居中自守,公平對待,不偏不倚,讓兩個人都「無恨」。

山濤的原則是:和光同塵,但絕不同流合污。這一點,據《晉書》記載,他還有一個「懸絲尚書」的典故。

他主持吏部多年,官員的升遷大權就掌握在手裡,有多少人想給他行賄可想而知,但山濤基本是禮貌拒絕。

但有一個人例外,此人名袁毅,當過鬲縣縣令,性貪而行污,拿著大把的錢跑到京城來行賄。他認為有用的官邸都拜訪到了,山濤當然也是重點。

山濤收到的禮物是「生絲百斤」,看官可別小看了這些絲,在古代它的價值堪比黃金。

山濤並不想要,但其他官員都收了,如果他拒絕,則在別人的眼裡成為潛在的危險,招來敵視和對立。於是山濤決定還是收下,並且藏在閣樓上。

後來袁毅的事情敗露,被檻車解送京師廷尉受審,受賄人的單子列了出來,贓物被一一追索。山濤取出生絲上交,絲上積滿塵土,封條印章都未曾動過。

正因為他能夠「在眾樂同」,所以才能「遊刃一世」,這是東晉史學家袁宏對他的評價。

總結山濤保身秘術之三:和而不同。

公元282年,朝廷進山濤為司徒,位列三公。他已經官居極品,但還是上表「乞求骸骨以歸故里」,皇上依然不准。

但這一回,已經年近八旬的老爺子知道時日不多了,執意辭官,終於拖著病體回到了家鄉。

第二年,山濤去世,享年七十九歲,在「竹林七賢」中應該是高壽了。司馬炎多有賞賜,下詔厚葬。有人上奏說:「山濤老家僅有房屋十間,但子孫眾多,容納不下。」司馬炎於是又下詔出資給修建了新院子。

王戎對山濤的評價是:「如渾金璞玉,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

他說的是一般人,嵇康當然知道山濤的器量,故而在寫了絕交書並大罵了他之後,臨終前還把兒女託付給他,成就一段君子之交的千載佳話。

參考文獻:《晉書》《世說新語》《藝文類聚》《兩晉南北朝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107d72ef77111a36bfe68c44e566c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