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丨趙江林: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是西方陳舊觀念在作祟

2024-05-22     中國經濟時報

核心觀點

西方國家叫囂「中國產能過剩論」,不是西方國家抹黑中國發展的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然而今後的中國只需要繼續做好自己,以新發展理念、高度開放的合作姿態,引領世界再度走向歷史發展的新高度。

趙江林

近年來,美西方國家為了遏制中國,輪番上演輿論戰和貿易戰。2023年下半年以來,美國開始翻唱新一輪「中國經濟衰退論」,諸如「中國經濟崩潰論」「中國經濟見頂論」等一時塵囂四起,近日又不斷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與此相伴,2023年10月,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今年1月,美國《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規定,自2027年10月起美國國防部將被禁止從6家中國企業採購電池;5月,美國再次推出對價值18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電池、晶片、醫療用品和關鍵礦產等在內的系列中國產品強征高關稅的舉措。這些動作妄圖坐實「中國產能過剩論」。

美西方國家不斷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的背後不過是其陳舊觀念在作祟。縱觀西方國家發展史,其典型特徵是親資本型發展模式。為追求資本利潤最大化,西方國家建立了一整套以逐利為目的的經濟運轉體系。在工業文明誕生的隨後幾百年間,西方國家以其制度和技術的先進性一直保持發展優勢,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率先實現了工業化、現代化,但也由此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態。西方中心主義就是這種心態的典型寫照,並成為其看待世界的唯一出發點和落腳點。西方國家認為,世界上所有後進國家都應該仿照西方的發展模式來發展,不允許其他國家挑戰其中心地位。然而,在推動世界發展的同時,西方國家卻也「溢出」了兩個二元對立世界:一個是國與國之間的二元對立,即已開發國家與不已開發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發展,世界的中心只能是西方國家,其他國家只能處於外圍地位、從屬地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上鮮有發展中國家躋身已開發國家行列,就是這種不平等體系運轉的必然結果;另一個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資本對資源的無限貪慾與資源有限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早在50多年前發布的《增長的極限》就把西方那種濫用資源無節制發展的模式推上了風口浪尖。兩個二元對立的結果就是發展赤字的不斷累積,2024年1月發布的《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已將「極端天氣事件」列為未來兩年全球面臨的第二大風險,以及未來10年的首要風險。伴隨環境污染、溫室效應、水資源枯竭等環境欠債日趨嚴重,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越來越難以複製西方發展模式。

現實地看,當今世界的發展早已躍出西方中心主義認知之外。從內容上看,已從過去「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演變為統籌追求包含諸如社會平等、生態保護等非經濟要素在內的綜合發展;從理念上看,不能僅僅追求「利」,還要體現「義」,即發展不全是為了「逐利」,更主要的是使全體人民都能過上好日子,以展現人類具有理性這一智慧的光芒;從範式上看,為適應人類未來發展的需要,必須著力解決發展機制的問題等。如今,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無疑是對西方國家陳舊的發展理念及其體系帶來的最大衝擊波。

全球先進產業發展不必非得由已開發國家來引領。百年來,西方國家一直是新產業的領導者,每一輪新產業的創立、發展都出自西方國家之手,也因此維繫住其不平等的「中心—外圍」體系。當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卻打破常規,由發展中國家率先發起並發展起來。記者兼作家亨利·桑德森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上撰文指出,在新能源產業方面,西方遠落後於中國,如今中國不僅在生產和應用方面走在前列,在技術創新方面也是如此。由此引發西方國家對失去產業發展主導權的擔憂,也開始加大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大肆抹黑。

新產業發展所依賴的技術不必非得由已開發國家來引領。中國新能源產業是世界上第一次不依靠西方國家技術發展起來的,與之相反,諸多已開發國家企業卻在通過與中國企業開展技術合作來加快自身轉型。根據中國研髮指數CIRD,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領域海外專利申請量的增速分別達到54.9%和22.6%,處於世界發展領先地位。這種新變化自然引發西方國家對未來產業發展的恐慌。為了圍堵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此次西方國家與以往做法有所不同。過去西方國家在對那些具有挑戰性質的發展中國家產業進行反補貼或反傾銷調查時,都是對已經發生了的事情進行評估,而現在發起的所謂反補貼調查或者加征高關稅不過是採取預設手法,所依據的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的猜測。

解決人口與環境難題不必非得由已開發國家來引領。西方國家產業發展的思路一直是對資源的無盡耗費,由此造成大量的發展赤字,不僅包括對發展中國家的赤字,也包括對大自然的赤字。而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走的是親環境型的發展路線,為今後的產業發展指明了資源節約型或減少環境污染型的發展路徑,不必再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有評論指出,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品在滿足國內需求、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同時,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量達到5.1億千瓦,其中中國的貢獻就超過一半;2022年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近6億噸。可以說,中國新能源產業引領的是新型全球產業發展模式,是以保護環境為前提的產業革命。而此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卻讓西方國家失去顏面。

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不可能由已開發國家來踐行。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是親民眾、親消費的產業發展模式。據國際能源署和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需求量均將達到2023年中國產量的約5倍,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將達到2023年中國的約9倍。一方面要保護環境,另一方面要解決發展難題,綠色發展無疑是解決出路,而讓廣大發展中國家消費者用得起綠色產品必須走親民眾路線。目前,中國已走出一條實實在在的綠色發展之路,將質優價廉的可再生能源產品出口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獲得、可消費得起的綠色產品,有效解決用電難、用電貴等問題,極大推動全球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報告,過去10年間,全球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累計下降超過80%,這離不開中國光伏企業的巨大貢獻。就此而言,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無疑在世界產業發展史上解決了西方國家從未能夠大規模解決普遍發展與有限資源的兩難問題。

新發展理念不必非得由已開發國家來倡導。中國新能源產業從起步時就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新環境、親民眾取代西方國家親資本的理念來發展產業,解決了百年來西方難以解決的問題,為實現物美價廉、綠色共贏的經濟體系開闢了新路。這種做法打破了西方國家繼續按傳統路徑發展新能源產業以在全球賺取超額利潤的傳統套路,結束了二元對立的舊時代,既讓世界普遍享有技術進步帶來的好處,也讓病疴沉重的環境有了喘息之機,特別是面對發展中國家大規模步入現代社會的情形之下,為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提供了更為有效的解決方案,不能要綠色就不要發展,也不能為了發展而犧牲環境,而中國的新能源無疑做到了發展與綠色的統一,為世界發展赤字問題提供了最佳答案。事實證明,未來的全球產業發展不必再複製西方國家的產業發展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產業的興起,更代表新一輪產業革命時代的到來,更主要的是代表新發展理念被證明比西方傳統理念更具先進性,為取代西方傳統發展理念提供了樣板和機遇。此次西方國家叫囂「中國產能過剩論」,不是西方國家抹黑中國發展的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然而今後的中國只需要繼續做好自己,以新發展理念、高度開放的合作姿態,引領世界再度走向歷史發展的新高度。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012fc3b3a3a6411595e784bcaf2d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