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KUYAOLAN
編者按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人工智慧(AI)技術正加速突破並深度融入千行百業,為各行業帶來了變革性的影響。近期,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均顯示,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和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同時,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市場規模穩步擴容。
中國人工智慧技術不斷突破和創新
閱讀提示:近年來,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和產業發展迅速,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史丹福大學發布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人工智慧專利數量顯著增加,其中,全球已授權的人工智慧專利61.1%來自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持續發力,市場不斷擴容提質。2023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增速13.9%。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指出,中國人工智慧綜合水平保持全球第二,在人才培養和科研產出、產業發展等方面,近年來取得明顯進展。
史丹福大學:
全球已授權人工智慧專利61.1%來自中國
近日,賽迪智庫對史丹福大學發布的《2024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進行了編譯。《報告》在全球範圍內具有極高的影響力。《報告》梳理總結了人工智慧的研發、技術性能、負責任的人工智慧、經濟、科學與醫學、教育、政策與治理、輿論等方面的進展情況,分析了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公眾對人工智慧技術的看法以及人工智慧發展的地緣政治動態等重要趨勢。
《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人工智慧專利數量顯著增加。全球已授權的人工智慧專利大部分來自中國(61.1%)和美國(20.9%)。
《報告》顯示,2023年,著名機器學習模型總數排名前三的國家分別為美國、中國和法國,其中,美國以61個著名機器學習模型遙遙領先,中國、法國分別以15個和8個緊隨其後。自2019年以來,歐盟和英國首次在生產的著名人工智慧模型數量上超過中國。
《報告》指出,從投資金額來看,近兩年,全球人工智慧私人投資總額有所下降,但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投資大幅增長。從投資國別來看,美國在全球人工智慧私人投資領域位居首位,中國緊隨其後。2023年,美國的投資額為672億美元,是排名第二的中國(78億美元)的8.7倍,是英國(38億美元)的17.8倍。
《報告》揭示了人工智慧行業十大發展趨勢:AI在某些領域超過人類,但在複雜任務上仍與人類有差距;產業界引領AI的前沿發展;先進AI模型的訓練成本不斷攀升;美國暫時領跑,中國持續突破;對大語言模型的責任缺乏穩健、標準化的評估;生成式AI領域投資大幅增長;AI提升上班族工作效率和質量,縮小技能差距;AI推動科學進步的步伐加快;AI相關法規數量持續增長;全球對AI潛在影響的認識加深,但擔憂情緒也在上升。
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機構:
我國人工智慧市場不斷擴容提質
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與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年度報告(2023—2024)》(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持續發力,市場不斷擴容提質。2023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增速為13.9%。
政策方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人工智慧+」行動,要求「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慧+』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創新應用方面,大模型技術加速突破,我國完成備案並上線能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大模型已達190多個,註冊用戶超6億。人才培育方面,初步形成集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和大學基礎教育於一體的人工智慧高校教育培養體系,成為全球人工智慧高端人才的重要輸出國。地方探索方面,各試驗區因地制宜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新機制,加快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報告》強調,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加速落地,更好地賦能千行百業提質增效。「AI+機器人」領域、人形機器人賽道競爭激烈,技術革新不斷加速。人形機器人等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慧型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顛覆性產品。「AI+交通」領域,自動駕駛計程車率先探索商業化,港口等工業場景加速普及。「AI+醫療」領域,藥物發現和醫學影像創新應用活躍,大模型在問診對話、智慧導診、病歷生成、輔助診斷等場景落地。
《報告》認為,針對當前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一些瓶頸與問題,我國應全面加強統籌布局,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算力產業生態;優化數據質量管理,提升數據多元化、標準化、專業化、合規化水平;完善人才引育機制,營造「近悅遠來」的包容成長環境;供需雙向發力開展創新探索,持續釋放場景紅利;堅持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發展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的人工智慧。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等機構:
中國人工智慧綜合水平保持全球第二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發布的《2023全球人工智慧創新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目前,全球人工智慧發展保持美國全面領先、美中兩強引領的總體格局。2023年,美國以74.71的總分大幅領先,中國總分為52.69分,排名第二。
綜合考慮總得分、國家間分差、一級指標排名等因素,《報告》將參評國家劃分為四個梯隊。美國和中國穩居第一梯隊,總得分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第二梯隊與第一梯隊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在第二梯隊中,英國在整體教育資源和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方面比較突出,日本在專利方面較為突出,德國在產業和應用方面,尤其是在人工智慧風險投資以及國內市場規模方面很有優勢。
《報告》顯示,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賽道正掀起人工智慧科研和產業領域新一輪發展熱潮。從數據上看,2018年—2022年全球新增人工智慧企業數逐年遞減,但該趨勢在2023年迎來扭轉,2023年新增企業數同比上漲21.5%。
《報告》認為,大模型的突破帶動人工智慧技術創新加快,自然語言處理、多模態等領域研發提速;產業界在模型開發上的領先優勢不斷擴大,研發主體地位更加突出。
在全球人工智慧發展上,中國人工智慧綜合水平保持全球第二,在人才培養和科研產出、產業發展等方面,近年來取得明顯進展。高層次人才數量與美國的差距逐漸縮小,頂會頂刊論文、高影響力人工智慧開源項目等高質量科研成果數量明顯增加,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和風險投資額保持全球第二。但從當前主流技術路線的趨勢特徵以及支撐技術大規模應用的基礎條件來看,中國人工智慧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數據開發利用、原始創新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人工智慧已深度賦能千行百業
閱讀提示:近年來,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加速落地,賦能千行百業提質增效。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近日發布的報告認為,人工智慧技術與新聞媒體的深度結合,不僅強力賦能新聞信息生產,而且為新聞信息的消費者帶來充滿驚喜的新變化。國際電信聯盟與德勤聯合發布的報告指出,人工智慧不僅在各個行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還能助力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發布的報告認為,隨著媒體與人工智慧的深度融合,大模型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正逐步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
人工智慧為傳媒行業帶來發展機遇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近日發布的《人工智慧時代新聞媒體的責任與使命》報告指出,人工智慧為新聞媒體產能新驅動帶來良好機遇。
當今,人工智慧迎來爆髮式增長,算法推薦、語音交互、知識問答、圖像生成等技術應用不斷突破,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熱潮蔓延全球。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通過精準的搜尋引擎、分析引擎和可視化組件,為采編人員提供更具價值的新聞線索和多元化觀察視角。
報告舉例,在內容分發環節,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實現精準畫像,高效管理。藉助人工智慧技術,個性化推薦已經成為新聞分發的主流方式。媒體的推薦邏輯不僅基於歷史瀏覽記錄,還將更多精細化的數據納入考量。從新聞體驗來看,人工智慧幫助讀者突破時空限制,實現隨時觸達。
人工智慧技術與新聞媒體的深度結合,不僅強力賦能新聞信息生產,而且為新聞信息的消費者帶來充滿驚喜的新變化。
報告指出,人工智慧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傳播超越時空限制,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任何場景都能到達用戶。人工智慧與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技術結合,搭建起全方位、多感官、多維度的傳播場景,為沉浸式體驗增添智能維度。
此外,報告認為,人工智慧帶來了巨大的產業機遇和廣闊的市場前景。數智化轉型不僅體現在內容與技術的緊密結合,更涉及整個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與重構,並將推動傳媒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為傳統傳媒業突破發展瓶頸、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助力下,傳媒業態或將加速呈現萬物媒介化、媒體平台化、產業數智化的新前景。報告認為,新聞媒體正迎來產能新驅動、體驗新升級、業態新前景的良好機遇。
德勤等機構:
人工智慧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
日前,國際電信聯盟與德勤聯合發布的《人工智慧向善影響》報告指出,人工智慧不僅在各個行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還能助力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人工智慧技術無處不在。報告指出,誕生於大概70年前的「人工智慧」概念近年來備受關注,尤其是自2022年底生成式人工智慧取得較大發展以來,大量機構都在研究其潛力。該技術按照人們的需求產出文字、圖像、視頻的能力,使其在醫療衛生、金融、娛樂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報告顯示,全球94%的商界領袖認為,人工智慧技術對於其企業在未來5年內的發展至關重要,67%的商界領袖看重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價值,正在加大投資。人工智慧市場收入預計未來10年內能夠達到19%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在2031年突破2萬億美元。同時,定製化的人工智慧技術滿足了不同領域的特定需求,未來還有巨大潛力對衛生、教育、能源、農業、金融等行業帶來積極影響。
服務於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認為,在消除貧困上,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改善金融服務並優化農業實踐;在實現零飢餓上,人工智慧可以用於提高農業產量,並且優化供應鏈減少浪費;在健康與福祉方面,人工智慧可以幫助醫療診斷並加速新藥研發;在優質教育上,人工智慧可以提供個性化學習輔助並提供針對性的反饋評估;在可負擔的清潔能源上,人工智慧可以優化電網運行並幫助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和儲能;在氣候行動上,人工智慧可以幫助預測氣候變化和開發低碳技術;在保護海洋和海洋資源上,人工智慧可以助力海洋監測以及發展可持續漁業。
報告指出,通過加強標準化建設,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將更加廣泛,也將更好地全面服務於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
大模型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正進入新發展階段
近日,在2024中國新媒體大會「融合創新智慧傳播」技術應用論壇上,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發布的《大模型深度賦能媒體智創融合——中國智能媒體創新發展報告(2023—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整體而言,國內媒體智能化進程快速推進,智能媒體生態日益完善。新型主流媒體和頭部網際網路平台成為智能媒體發展的兩大關鍵引領者,當前也是大模型技術行業落地的先導者。
《報告》指出,智能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新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重塑世界,成為連接人類與信息、知識與智慧的橋樑。智能媒體不僅僅是技術的產物,更是文化與價值觀的載體。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大潮中,智能媒體正成為推動文化交流、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
隨著媒體與人工智慧的深度融合,大模型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正逐步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報告》指出,大模型智能體是基於大型預訓練語言模型或多模態模型構建的智能系統,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由專家知識、模型、數據與算力四種生產要素組成,能夠模擬專家完成任務,實現類似人類專家的行為和決策。
同時,《報告》指出,大模型落地傳統行業仍要面臨數據合規、內容安全、業務融合、落地成本等方面的問題。特別要指出的是,當下如何利用大模型賦能媒體融合的路徑尚不明晰。對主流媒體而言,對通用大模型採取「拿來主義」並不可行,打造安全可控的媒體大模型技術底座才是破局之道。
《報告》認為,推動高質量語料資料庫建設助力價值對齊,既是媒體行業推進人工智慧大模型落地應用的優勢所在,也能助力人工智慧行業發展,保障大模型健康是未來行業應用落地的一個重要趨勢。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