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五嶽之一),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名勝風景區,為五嶽中的中嶽。
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是古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功夫之源。
創辦於2014年嵩山少林國際馬拉松,歷時五年發展,第六屆嵩山少林國際馬拉松賽將於2019年10月20日在河南省登封市舉行。嵩山少林國際馬拉松賽是全球首創"體育與禪宗文化相攜、旅遊與健康養生相融"禪心共武宗的國際化馬拉松賽事。賽事根植於嵩山聖地,吸引來自全球的馬拉松愛好者置身天地之中的奇峰美景間,領略儒釋道三教融一的文化精髓,在挑戰自身極限的同時,完成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升華。
從2014年首屆至2019年第六屆馬拉松賽,每屆賽事都設置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半程馬拉松(21.0975公里),迷你馬拉松(5公里)三個項目。賽事規模也從2014年首屆近千人參賽到2018年第五屆的兩萬多人參賽。
秀峰、奇觀、武場、禪室、晨鐘、佛音,是嵩山少林馬拉松的獨有特色,豐富的歷史文化、天文文化、地質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是嵩山少林馬拉松的誘人元素。借參賽的機會來嵩山旅遊,觀少林武術、聞暮鼓晨鐘,在奔跑中欣賞嵩山秋色、醉人紅葉,不失為參賽選手一次難得的身心"修行"。
賽事信息
報名時間
2019年4月29日9:00至9月20日24:00
(報名額滿提前截止)
比賽起跑時間
2019年10月20日8:30鳴槍開賽
比賽地點
中國鄭州·登封市
競賽項目及參賽人數
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8000人
半程馬拉松(21.0975公里):7000人
迷你馬拉松(5公里):10000人
關門時間
比賽線路圖
(1)全程馬拉松路線:均美體育館前南環一路(起、終點)——學前路——南環二路——嵩陽南路——嵩陽大橋南第二個調頭口(折返點1)——嵩陽南路——潁河路——潁河路與少林大道交叉口(折返點2)——潁河路——陽城路——登告線——嵩穎路西側道路——天中大道——禹都路——告城大道——觀星台廣場中軸線(折返點3)——禹都路——天中大道——嵩穎路西側道路——登告線——陽城路——潁河路——嵩陽路——南二環路——學前路——均美體育館前南環一路(起、終點)
(2)半程馬拉松路線:均美體育館前南環一路(起、終點)——學前路——南環二路——嵩陽南路——嵩陽大橋南第二個調頭口(折返點1)——嵩陽南路——潁河路——潁河路與少林大道交叉口(折返點2)——潁河路——嵩陽路——南二環路——學前路——均美體育館前南環一路(起、終點)
(3)迷你馬路線:均美體育館前南環一路(起、終點)——學前路——南環二路——嵩陽南路——嵩陽大橋南第二個調頭口(折返點1)——嵩陽南路——南環二路——學前路——均美體育館前南環一路(起、終點)
參賽年齡要求
1、馬拉松項目年齡限20歲以上(1999年當年出生);
2、半程馬拉松項目年齡限16歲以上(2003年當年出生);
3、迷你馬拉松參賽者年齡不限。13歲以下兒童持戶口簿必須與父母(或至少一位家長)共同報名參加。家長須持身份證(護照、軍官證)等有效證件報名。
注: 18歲以下未成年人參賽,組委會要求其監護人或法定代理人簽署參賽免責聲明。
歷屆賽事獎牌
2014年首屆中國嵩山少林國際馬拉松完賽獎牌
2015年第二屆中國嵩山少林國際馬拉松完賽獎牌
2016年第三屆中國嵩山少林國際馬拉松完賽獎牌
2017年第四屆中國嵩山少林國際馬拉松完賽獎牌
2018年第五屆中國嵩山少林國際馬拉松完賽獎牌
嵩山文化篇
嵩山是三教的策源地,對三教的形成和傳播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佛教文化
嵩山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豐富而燦爛。法王寺,創建於東漢,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洛陽白馬寺僅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年,據《說嵩》記載,白馬寺原為招待四夷賓客之所,因此可以說法王寺是中國佛寺創建之始。
道教文化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中嶽廟始建於秦,原名太室祠,曾有"飛薨映日,傑閣聯雲"之美稱。中嶽廟是道教聖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稱,中軸線建築共十一進,全長1.3華里,面積十萬多平方米,是五嶽中現存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中嶽廟的四岳殿台在五嶽中獨樹一幟,滲透著"五嶽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觀念。
儒學文化
嵩山是儒家文化影響很大的地方,在中國國內名山中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儒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里,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先秦原始儒學、西漢神化儒學、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它與當今河南商丘"睢陽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宋初四大書院。嵩陽書院是宋明理學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旁不遠處的崇福宮,是宋代安排不合時務的名儒的宮觀,范仲淹、司馬光、程頤、程顥、李綱的等均在此授過"管勾、提舉"之職。
嵩山景色篇
金秋十月,嵩山秋色漸濃,楓葉漸紅,行走在高聳的山裡,感受萬物的變化,感受不一樣的景色。這裡有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禪學中心,也是中國功夫發源地——少林景區。也有世界文化遺產、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嵩陽景區和中嶽景區。
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中軸線現有七進院落,占地面積約36000平方米,保存宋、明、清建築多座,是一處禪、武結合的文化聖地。
塔林
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古塔建築群。現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7個朝代的磚石墓塔241座。因塔累繁多,大小參差、高低不同,粗細不一,形狀各異,排列散亂,看似茂林,故被稱為"塔林",少林寺塔林集古代磚石建築、雕刻、書法、繪畫藝術之大成,被專家學者譽為是"古塔藝術博物館"
嵩陽書院
始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宋代四大書院之首,中國古代最高學府,也是程朱理學的策源地和傳播中心。
嵩岳寺塔
始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十二邊形磚砌佛塔,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也是世界最早的筒體建築,被稱為"華夏第一塔"。
中嶽廟
始建於秦,是我國道教的策源地和第六小洞天,也是我國建築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道教廟宇之一,被稱為"中州祠宇之冠"。
觀星台
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建築,觀星台內的周公測景台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遺存之一。
嵩山素食篇
自古以來,修生養性都離不開飲食。而素食更是我國漢傳佛教的基本特色,是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部分。如今吃素食,一是出於健康養生的角度考慮,二是宗教信仰。"菩薩大慈大悲,不忍食一切眾生肉"不殺生,出於慈悲心,也有利於靜心入定修行。
嵩山的素食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嵩山寺院林立,名剎眾多,在民間素有"七十二峰、七十二寺"的說法。寺廟的鼎盛促進了素食的發展,留下了深厚的素食文化記載,歷史上先後曾有唐太宗、元世宗、清真宗等20多位帝王到嵩山慕名品嘗素齋。素齋在傳統繼承的基礎上,充分吸收現代素食技術,棄舊揚新,博採眾長,以豆製品、食用菌和天然菜蔬作為主要原料,推出了一系列健康營養、味美可口、用料講究、造型逼真,為僧、俗共賞的素食佳肴,具有"鮮、嫩、燙、脆、香"的特點。
槐米茶
以槐花的花蕾做茶,性微寒,味苦,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的功效。
素齋之泡椒鳳爪
泡椒鳳爪,用魔芋製作加工的鳳爪配上翠綠的泡椒,口感是非常的勁道爽滑,酸辣可口十分開胃。
素齋之糖醋脆鱔
將新鮮香菇過面過油,無論外形還是口感,都有幾分相似,口感焦脆,唇齒留香。
山楂酒
中嶽嵩山,果酒之源;天地之中,軒轅相傳。三種優質山楂為原料,接受三個不同時間段的光照、熱量、水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功能獨特,滴滴玉液。既有國酒之香,又有洋酒之韻。
素齋之燜子
燜子是流行於登封東部的一道特色菜肴。相傳清代時登封名人景東揚幼時家貧,過年時因無錢買肉,其母親在煮好的骨頭湯秫入粉芡,並加入肉末、粉條、五料,遂熬制而成了燜子。
登封芥絲
"登封芥絲"是選自中嶽嵩山特殊氣候下的優質圓葉芥菜(芥疙瘩),經獨特的腌制方法和傳統工藝,芥末味道,氽鼻濃香,清爽可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和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