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在辯論什麼?

2019-11-13   良大師

作者:徐大維

首發: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昨天的小隨寫了《奇葩說》的一期節目內容——博物館失火,救畫還是救貓?


限於篇幅,沒有太過展開,今天再補充一下。

救畫還是救貓,其實是一個經典的「道德窘境」問題,之所以稱為窘境,就是進退兩難的表現。


任何一種選擇,都會存在瑕疵和遺憾,也會違背某種倫理。

最有名的「道德窘境」問題,是「電車難題」:

一輛失控的火車,到了岔路口,一邊是5個人,一邊是1個人。如果放任不管,將撞死那5個人。
此時你正好站在一個按鈕旁邊,操作一下,火車便會改變方向,撞死那1個人。此時,你按還是不按?


救貓還是救畫問題,是「電車難題」的另一種說法。

其實,你怎樣做,都有其必然的邏輯,也代表了某種主義。

1. 功利主義:救畫


不介入道德判斷,只量化考慮價值。所以,5個人的命大於1個人的命,因此,可以按下那個按鈕。

同理,名畫比貓更有價值,所以救畫。


當然,這種倫理的瑕疵是,只在乎短期目標,忽略了長期目標,以及因此付出的代價。


因為,按照這種倫理,等於是少數人一定要服從多數人。那麼少數人為多數人的獻身,也變得合理了。


所以,失去道德的理性,是挺可怕的。

2. 權利主義:救貓


與功利理論針鋒相對的,就是權利主義。這個主義的奠基人,是著名哲學家康德。


康德認為,人生而平等,擁有自然的、不證自明和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不能以多數人的利益,犧牲少數人的利益。


從博愛的角度來講,貓也擁有這種生命權。因此你不能以畫代表更多人的利益為由,而剝奪貓的生命權。


將貓換成1個人就更能說明這種關係了。如果犧牲1個人,可以拯救那幅名畫,我們要不要這樣做?


權利主義的維護者的答案,是不能這麼做。包括電車問題,他們認為犧牲那1個人是不對的。


他們還舉出了一個恰如其分的例子:醫院有5個快要死去的病人,需要換5個器官。

這時新來一個病人,正好可以提供這5個器官,那麼要不要殺死這個新病人?


這麼一看,你就知道康德在講什麼了。所以,在這個框架之下,一定是救貓。


只是醫院這個例子是有瑕疵的,你能不能看出來?請在留言區告訴我。

3. 倫理直覺主義:救貓


這個主義很簡單,它是說,在危險時刻,人很難周全地思考。

但是人都有同理心,往往會根據直覺做出正確的選擇。


救貓還是救畫?如果大火蔓延,你一定不會考慮太多,貓咪的嚎叫會激活你的鏡像神經元,你會下意識地抱起它,跑出火場。


所以,在這個主義之下,救貓是沒有問題的。

4. 自然主義:救畫


哲學家尼采是這個主義的支持者。他認為在一些複雜情況下,人不應該扮演上帝,去改變一些事情的發生。


既然,火車失控,就要撞向那5個人,說明這段鐵軌是危險的,本不該有人站在那裡。而這5個人卻偏偏出現在那裡,因此他們自己要承擔這個責任和承認這個宿命。


憑什麼要讓火車去撞向那個無辜的人呢?所以,此時不插手最好。


根據這個邏輯,名畫出現在博物館是正常的,貓出現在博物館是不正常的,所以,貓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況且,畫沒有腳根本不可能逃離現場,而貓還有一線生機,這時候理所應當要救畫了。

你看,道德窘境如此難解,用各種主義來分析,還是打了個平手。所以,救貓還是救畫,你自己看著辦即可。


良叔小隨天天見,再堅持23天。

-END-

每日一圖

屋頂 ——攝於2019年11月12日

本文作者:徐大維,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點擊擴展連結,跟良叔學多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