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倪瓚 秋林野興圖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自魏晉晚期勃興以後,山水畫已經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體。而山水畫的產生與成熟,完全得力於以莊禪為核心的隱逸思想的流行以及一大批隱士畫家的繪畫實踐。莊禪崇尚自然、尋求超脫的思想對畫家是一個極大的刺激和誘惑,而世俗生活畫是和自然與超脫有距離的,因此山水畫的出現只是個早晚的問題。歷史上,對中國山水畫的產生、成熟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畫家宗炳、王微、展子虔、王維、荊浩、文同、倪瓚、文徵明等,幾乎無一不是隱士或中隱人士。
仿董巨山水圖 沈周(明)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的萌芽時期,時值玄禪深入人心,人們由懷疑、厭惡、否定現實俗世轉向親近、體悟及欣賞客體自然及主體自然。人們發掘了自然美並從中體驗到了生命價值與人格精神的存在。當隱士們想要將其以藝術手段表現出來的時候,在詩歌上他們選擇了山水田園詩,在建築上選擇了園林,在繪畫上則選擇了山水畫。
在魏晉以前,人們對自然美的欣賞大都停留在「君子比德」的水平上,自然美並沒有成為一種可以寄託人們人格精神的主位審美對象。那時的繪畫主要是人物畫。到了晉代,具有魏晉名士風度的畫家顧愷之通過自己的實踐,為山水畫的誕生布下了契機——他深受儒教影響,但又深得莊禪精神的浸潤,所以在他的繪畫創作中表現出一種亦官亦隱的味道,既創作了為正統所稱道的《女史箴圖》,又創作出了有明顯山水畫意味的《雲台山圖》等作品。在他的畫中,主體重於客體,「以形寫神」的畫旨已經有所流露,這為形成中國畫注重表現主體人格精神的畫風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雲崖空翠圖圖 王翬(清)
但是,對於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來說,山水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對象,作者的人格精神只能自然地滲融在山水意境之中,不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唐-張彥遠),而是「外事造化,中得心源」的那種境界。同樣是為了順應山水畫誕生的需要,隱士畫家宗炳及王微相繼提出了很有新意的山水畫理論主張,並且身體力行地進行了山水畫的創作實踐。宗炳是崇信佛教的隱士,他深諳玄機和佛理,其《畫山水序》作為第一篇山水審美理論文章,對中國山水畫的誕生具有重大的意義。玄學往往把對自然山水的親近與觀賞視作實現自由超脫的人格理想,這一點反映到《畫山水序》中,就是強調了山水感性形象之美要維繫於內在的靈與道的體現,所謂「山水質而有趣靈」「不違天勵之叢,獨應無人之野」、「萬趣融其神思」。
松雲遠岫圖 李流芳(明)
宗炳之後,南朝隱士畫家王微以其《敘畫》一文在理論上有了較大突破,他不反對先秦以「比德」為核心的山水美學觀念,而且完全走出了理念與玄思的牢籠,邁向純情感的運動方式,促進了山水畫向抒情方向的發展。及至隋代,隱士畫家展子虔已經深悟山水畫之妙機,從而創作出了真正的山水畫,開始了以自然山水為主位審美對象、將人格精神寄於意境創設的山水畫流行時代。展子虔開闢的主要是青綠山水畫時代,而唐代中隱詩人兼畫家王維發明「破墨法」,首創水墨寫意山水畫,將禪意及詩歌引入畫中,開「詩畫結合」一代新潮。難能可貴的是,王維創造了主體與自然融二為一、物我不分的寫意境界,將人格精神巧妙地融入自然山水的藝術意境之中,應而被後人稱為文人畫的鼻祖。到了唐廣明年間的隱士畫家孫位,追求超脫、沖淡、飄逸的畫風開始逐漸體現出來。
而五代時期北方山水畫的領袖、隱士荊浩則以其山水畫理論名著《筆法記》及親身的創作實踐,促進了山水畫的發展。他提出了「氣、韻、思、景、筆、墨」等「六要」,以及新的作畫技巧——皴法,並以深得佛道影響而追求「空靈」的「象外之象」、「韻外之韻」的「全景山水」,闡揚出山水畫的人格價值。
古木垂蘿圖 惲壽平(清)
唐宋及其以後時代是文人畫醞釀、誕生、發展和成熟的時期。在這一過程中,許多風格不同的山水畫派紛紛登台亮相。明代的董其昌曾有南北宗之分。而在分宗劃野前後,包括文人畫成熟時期,陸續出現了像李成、關仝、范寬、巨然、蘇軾、文同、趙孟甫、徐熙、黃公望、倪瓚、沈周、文徵明、唐寅、徐渭等一系列很有影響的隱士及准隱士山水畫家。他們幾乎無不通莊禪。由於山水畫本質上是遠離和不關注社會正統現實的畫體,所以避世、抗世、求意志自由以及靈魂超脫的歸隱思想被充分地體現在山水畫作品之中,畫家似乎和山水畫中的理想自然建立了一種主客合一的美好關係,從而將其身心寄寓其中。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表面看似寫富春江一帶的景致,實為畫家蕭條淡泊、超脫求隱人格精神的真實寫照。
石濤 《溪岸幽居》
隱士們創立山水畫並長期沉醉其中的主要目的,應該說是為了其人格精神在妙造的理想境界中仙游,這是畫家被激情驅使不由自主地進行的。山水畫在較大意義上使繪畫的教化功能轉變為一種暢神功能,使作者從觀照社會更多地轉向了觀照自然及自我。山水畫是隱逸文化的產物,而隱逸文化所表現的人格精神內容又是極其豐富的;它不是山水畫機械地具象描繪所能盡顯的,而必須憑藉與山水畫有關的另外途徑來體現,這就是以「神似」取勝(不一定非要「形似」),創設意境、尤其是境外之鏡,追求「逸」的玄遠與超脫——作為中國山水畫的一種品格,「逸」本來就是從隱逸風尚中超拔和提升出來的,它超然、悠然、隱遁、空靈的旨趣最自然不過地表現出隱逸人格精神中的一些氣質風度。
石濤(款) 《深山秋水圖》
總之,山水畫是與隱逸人格精神的發展相始終的,它們是隱逸文化的產物,是隱士們探尋其人格精神外化和客體化的必然結果。也因此,隱士們格外鍾愛山水畫。
圖片內容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