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丞
到年底了,準備換工作的人會增多,所以也會有一些讀者諮詢我關於跳槽和選Offer的事情。有的人市場行情好可能會獲得好幾個Offer,或者獲得不同類型公司的面試邀請,面對不同規模的公司該如何選擇?不同的選擇對於個體又有什麼影響?
公司規模在國家政策層面有相對比較明確的定義,會根據行業、人員規模、營業收入等綜合評定,這裡我只是根據我們平時比較通用的認識粗分成四類公司。第一種為巨頭公司,就是在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員工數量多,產業規模大,有不錯的薪酬福利和發展平台;第二種為中型公司,在行業中處於中等水平,競爭對手比較多,人員和規模等相比巨頭公司要差一些;第三種為小微企業,基本上只有兩三百人以下的規模,甚至只有幾十個人,業務和產品線也相對比較單一;第四種為初創企業,顧名思義是創業公司,人員規模可能少到只有幾個人,通常是聚焦某一個新產品。
我自己本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小微企業里,我是那個公司的第11名員工,不過在我離開的時候公司已經發展到400多人;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很有名的巨頭公司里,世界500強;我的第三份工作是在一家中型公司里;同時我跟前同事做過創業項目,以兼職的身份參與過創業。所以,就以我個人的工作經歷對於這個話題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
對於一名求職者來說,在沒有任何更多背景描述的情況下,很難說什麼規模的公司就適合他,因為這四類公司都有自身的優劣勢,而且一個工作崗位也不能僅僅看所在公司的規模,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別人認為好的,不見得對自己就是好的。
作為巨頭公司,自然意味著有相對穩定廣闊的發展平台,待遇和福利一般來說都是會逐年增長,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公司工作作為個體也會被認為「有面子」,有光環效應。有巨頭公司的工作經歷再找另一份工作也相對更容易一些。巨頭公司內的崗位會非常細,職責更加明確,工作流程也比較完備,大部分人負責的事情相對專一。
巨頭公司並非就是完美無缺,它雖然是人才和資金集中的地方,但是也會因為這種優勢,讓很多個體無法發揮自己。巨頭公司會不斷網羅優秀的人才,並且為了保證組織活力會進行優勝劣汰,如果你不能在滿是優秀人才的團隊中脫穎而出,隨著年齡的增大也很有可能被淘汰。這也是為什麼大家經常看到巨頭公司裁員的新聞的原因,巨頭公司里業務調整很頻繁,內部競爭也很激烈,一旦業績下滑,組織和人員調整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表現一般的人即便是沒有被淘汰,可能也是長時間做基層員工,外人覺得有面子,但是自己不見得就有成就感。甚至有人覺得自己很優秀,但是總是得不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而鬱郁不得志。
有的人可能會說能進巨頭公司當然好啊,誰願意去小公司?這就要回到前面所說的,需要結合個人情況,單純這樣判斷並沒有意義。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很長,有幾十年,有一段巨頭公司的工作經歷是一個優勢。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即便是真正很優秀的員工在巨頭公司里也可能會遭遇發展瓶頸,或者有自己的想法無法在公司的平台實現,直接出來創業也是很常見。
中型公司雖然在公司資質上比不了巨頭公司,但是這卻是不少人的選擇,畢竟巨頭公司有限,招聘要求更高,這個時候中型公司的優勢就會體現出來。首先要明確的是中型公司能給個體的待遇不見得就比巨頭公司給的低,這主要是看具體的崗位。對於一些比較重要的崗位,特別是高級的崗位,中型公司為了搶奪人才,只能花大價錢,否則無法跟巨頭公司競爭。所以你如果真的很優秀,在中型公司里擔任重要的崗位,那麼收入不見得就比巨頭公司差。中型公司中工作壓力相比沒有那麼大,但是因為平台限制,想要獲得特別大的發展也不見得有機會。
中型公司存在兩極分化的情況,一種是業務發展勢頭好,有逐漸成長為更大型公司的可能,一種是業務發展受阻,則很容易出現規模逐漸縮小。所以面對差不多的中型公司,最主要的是看這個公司本身發展的前景,如果是一家發展中的中型公司,個體也會從中受益,而且是越重要的崗位受益程度越高。
對於還達不到巨頭公司要求的人,在相同行業的中型公司里磨鍊幾年,再去相同行業的巨頭公司,求職相同的崗位,勝算也會更大一些。或者去小微企業擔任更高級的崗位也更有優勢。所以,中型企業更像自己職業生涯的一個跳板。
小微企業的薪資福利自然無法跟中型公司相比,更比不上巨頭公司,即便是相對比較高級的崗位在待遇上也可能沒有競爭力,因為對於大部分小微企業來說人力成本控制非常嚴格。不排除花大價錢招聘優秀人才的情況,但是整體上的待遇肯定更遜一籌。小微企業在工作責任和流程規範性上會差很多,但是又要追求速度,所以工作壓力也不會小。
小微企業考慮的問題就是不斷成長,同時要儘可能節省成本,自然不對員工特別大方,所以在這樣的企業里工作更主要是積累經驗。因為工作流程上的不規範,可能一個人要了解一個崗位工作的方方面面,對於上下游的工作也要十分了解,甚至要負責很多崗位職責以外的事情。這對於個體成長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特別是年輕的工作者,因為有這樣的經歷以後也可能更加珍惜更好的工作。
小微企業對於招聘要求比較低,適合很多人快速獲得錄用,它也是一個可以積累工作經驗、增長行業知識的地方,也可以鍛鍊自己為人處事的能力。如果是一家快速成長的小微企業,那麼在其中的個體也有機會得到不錯的成長。
初創公司要考慮的就是生死存亡的問題,所以對於在其中工作的人來說存在比較高的風險,同時要承擔更大的工作壓力。如果你只是要找一份工作,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加入初創公司,除非真的是有比較好的股份,否則只是在初創公司打工,那麼個人回報會很少。因為創業的成功率實在太低,雖然一旦成功有很高的回報,但是那個回報是給股東的,你如果只是一名普通打工者跟你沒有特別大的關係。
當然不少初創公司為了吸引人才都是會給予一定股份作為條件,而且招聘要求不見得就低,因為既然風險如此之高,對於核心團隊成員要求就更高,不可能養一些普通能力的成員。加入初創團隊就不要想著短期回報,在公司沒有走上正軌之前,不僅收入低,甚至0收入,五險一金都沒有,而且還要每天長時間的工作包括犧牲周末。所以,要有比較強大的內心,更看重長期的回報,這有點像投資,選擇高風險的投資也意味著高收益,但是也可能血本無歸。
初創公司各方面的條件自然不會怎麼樣,更不用提規範的工作流程,所有的人都要能獨當一面甚至幾面,並且要全情投入,否則只會失敗。它的魅力在於有更多的自主權,不論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為了賺取高額回報,都會有一種興奮感。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創業公司存在太多不確定性,即便你是創始人也有可能被踢出局,就更不用提其他合伙人或者員工了。
綜上,每個人找一份工作都是要仔細分析自己的情況,這其中包含自己的工作能力、個人求職意願和方向,還有自己的職業規劃。有時候跟隨公司一起成長可能比換來換去給自己帶來的收益更多,不信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人,那些隔三差五就換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沒有怎麼樣,相反的那些有能力又穩定的處在成長型的公司里一干十幾年的最後都成了高級管理者。更不用提那些All in的成功創業者,很多大佬都是堅持創業、克服了種種困難才最終出人頭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