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連接破碎化棲息地 修復生態廊道 為野生動物搭建「鵲橋」

2024-06-12     北青網

清晨的天空剛剛綻出一道光,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魚肚河口的小橋上就迎來了拿著登山杖,背著彎鐮、洋鎬等工具徒步上山的施工人員,他們的工作簡單,看起來是栽種樹木、養護植被,其實是為野生動物修復廊道,為秦嶺的野生動物搭建「鵲橋」。

給野生動物「不打擾」的溫柔

在過去一段時間,秦嶺山中局部區域存在野生動物棲息破碎化、基因流減少、種群隔離等問題。例如:太白山、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坪等地的金絲猴猴群棲息地被割裂開來,呈孤島式分布,無法進行基因交流、極易造成近親繁殖、種群退化的危險。同樣,野生大熊貓種群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為了能讓長期相隔的野生動物種群實現基因往來,為野生動物造出一片屬於他們的森林,方便種群之間融合交流,繁衍後代。去年10月起,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迎來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施工。

「為儘可能貼近保護區地質及環境實際,保證野生動物正常遷徙、繁衍,我們多次與西北大學研究人員交流,與設計人員深入秦嶺腹地實地察看動物遷徙路線,以減少設計偏差。」項目建設單位西安城投建設公司秦嶺山水項目管理人員蘇雲說,項目實施過程中,共修復了兩條生態廊道,一條是在魚肚河附近,這裡共種植栓皮櫟、板栗10萬餘株,另一條在108國道附近,種植了野生大熊貓、金絲猴喜歡的樹種,6.9萬餘株秦嶺箭竹、4.23萬株紅樺、3.9萬株華山松、1.7萬株栓皮櫟。

「生態廊道建設不僅為動物架設『生命通道』,同時要提升區域生態的總體質量。」蘇雲說,修建的生態廊道就是希望遵循原來的生境及原生物種的習性,在不打擾野生動物生活的前提下,採取植被恢復、管護等措施的同時,修建了3座觀測瞭望塔,既能進行森林防火監測,又能觀測野生動物遷徙活動,起到減少人為因素干擾,降低災害造成損失的程度。

讓大家開心的是,施工過程中,時常能見到金絲猴大家族出現在山上,還有羚牛、黃羊等野生動物活動的場景。「這說明我們的付出有了成效。」蘇雲激動地說。

每一分綠色都來之不易

記者了解到,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建設總面積733.33公頃,涉及雙子廟、小王澗、安家岐、板房子、厚畛子、老縣城、易家坪保護站和黃草坡、虎豹河護林檢查站。保護區地處秦嶺主梁北坡,雖然內植被茂密,物種豐富,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但是該區域地貌類型多樣,地質背景複雜,土壤抗蝕性差,暴雨頻繁、河水暴張暴落,徑流變化波動大,山體滑坡、山洪泥石流、洪澇時有發生。如何有效進行生態提升、生態修復,成了項目施工的頭號難題。

「種樹,要從選取合適的樹種開始。」施工單位西安城投園林生態集團項目經理毋堯告訴記者,項目團隊結合秦嶺山脈植被特色,因地制宜,秉持「適地適樹、適樹適栽」的種植理念,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和易養護樹種,充分利用植綠黃金時段,迅速推進項目進程。針對不同樹齡和生長需求的林木,制定個性化的撫育方案,通過科學施肥、專業修剪以及精細化的病蟲害防治等措施,顯著提升林木的生長質量。

為強化監測值守,團隊還組建巡查隊,仔細觀察樹木生長狀況,密切關注土壤濕度、排水及施肥等情況,確保樹木生長環境良好。「我就是在秦嶺山下長大的,能夠為建設這片綠水青山出一份力,感到非常自豪。」西安城投園林生態集團項目管理員白勃說,施工區域深入秦嶺北麓腹地,地形錯綜複雜,運送苗木、物資異常困難。運苗車只能把樹苗運送到施工點附近,最近的施工點步行需要1個小時左右,而最遠的就得花費4個多小時。在那些崎嶇難行、地勢陡峭的路段,我們不得不依靠騾隊,甚至是人工背扛,來完成最後的樹種運送。

正如施工人員所言,秦嶺生態修復工作,不僅僅是植樹造林,也承載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深厚情感。

截至目前,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5%,完成2條生態廊道修復687.17 公頃,改造提升棄渣場5.75 公頃,生態修復8.17 公頃,累計栽植華山松、側柏等苗木23萬餘株,種植秦嶺箭竹6.97萬餘叢,林木多樣性呈良好態勢,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據悉,今年下半年,西安城投集團承擔的市級秦嶺山水項目還將策劃實施約20個子工程項目,計劃到2024年底,累計完成生態修復16047.25公頃,河道修復291.52公里,總投資約19.59億元。目前,已累計完成生態修復面積6711.37公頃,河道修復長度165.84公里,以實際行動為秦嶺增綠、護綠,推動秦嶺祖脈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文/龔偉芳

編輯/倪家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e22e0e4e0d31dfce686b56dc8c58b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