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好吃的「耳」,你吃過幾種?

2022-04-30     雅歌小汐

原標題:這些好吃的「耳」,你吃過幾種?

在這個喝啤酒都要加蔥花的養生主義時代,越來越多人開始吃「耳」。

素食人士更是對「耳」頗有研究。齋菜里有所謂的[三菇六耳]。所指的其實是這幾樣……

三菇,通常是指冬菇、草菇、蘑菇。而六耳,即榆耳、黃耳、桂花耳、銀耳、雲耳和木耳。湊在一起,便是鼎湖上素的食材了。

菇類和耳類同屬菇菌類植物。雖然口感上大有不同,但是兩者都是素食者的好朋友。

但若論到人氣和矜貴程度,大概是因為松茸和牛肝菌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菇菌類好像更讓饕客們趨之若鶩,而耳類儘管常被冠以「窮人燕窩」等稱號,但吃法似乎更常見於糖水中?

「個性鮮明」的耳類——黃耳

相比起以鮮味著稱的菇類,「耳」似乎更顯得淡而無味。但其實,耳類的清脆口感,是菇菌類所不能擁有的。

雲南的黃耳,只能在高海拔環境潔凈的地區才能找得到。採摘以下以日曬風乾等脫水方式,將原生態之味保存下來。

清水浸泡過後,黃耳仿佛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連帶著封存的滋味,重獲新生……

滑溜溜的口感,很是黏滑,軟軟糯糯、纏纏綿綿……比秋葵更甚,如同秋葵的加強版。

因為具有黏滑的特性,使得黃耳並不適宜快炒。但是正是這種獨有的特色,使得喜歡吃黃耳的人認為這是一種難得的滋味。

白中帶淡黃的白木耳

從東北找來的白木耳,不是漂染般的「純白」,而是白中見淡黃像白玉蘭花般的顏色。

據說白木耳非常珍貴,一百塊木頭中才找到一塊白木耳,比一般木耳貴幾倍。

浸發過的白木耳仍能保持薄脆,我一直覺得它的外觀和口感都像極了海蜇,這麼說來,應該也很適宜涼拌。

日本人稱之為「iwa」的美食——石耳

日本人稱為石耳為「iwa」,意為「岩石」。這……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吧?岩石也能吃?

石耳,生長在中國與朝鮮、日本高山岩石上的地衣。幾百年來,人們一直採集並食用,從古時至今,石耳,仍被視為珍饈美味,甚至認為,它有長壽的功效。

石耳的生長速度極為緩慢,要長到供採摘的大小,需要大約一百年的時間。難怪會被視為珍品一般的存在。

採摘石耳的過程也頗為艱險,因為石耳大多生長在懸崖削壁之上,採摘之時,人們要順著繩索沿著懸崖下降,用刀將石耳從懸崖壁上切下。但因為採摘石耳最好是在空氣潮濕的天氣下進行(避免弄碎),這也使得這項工作更加危險。

在日本,石耳的烹飪方法大多用於製作天婦羅、煮湯或沙拉。而在朝鮮,人們將石耳搭配辣白菜和蘿蔔煲湯,與麵條或米飯一同食用。

厚身的榆耳

相比起白木的薄脆,榆耳就顯得厚身得多,口感也相對更紮實,要比喻的話,我覺得有點像……豬皮?哈~

榆耳,是很百搭的耳類,因為它爽口而有嚼頭,適合作為粉果或餃子、包子的餡料。

耳類不像菇菌自帶鮮味和濃郁的味道。品嘗耳類,更多的是青睞它的清淡、爽脆和原生態滋味,因此,純天然三個字顯得尤為重要。

但可惜的是,相對於菇類而言,耳類更多是中人工養殖的。市面上,甚至不少還有染色造假的「假貨」。因此,產地和貨源就顯得尤其重要。否則,對於追求本味的素食者來說,很難留住令他們有想回頭再吃的慾望。

據說,菇類長在木頭下,故濕氣較重,且帶草青味和泥土的氣味。而耳類是長在木頭上的,濕氣較少,味道淡。

我國東北地區天氣寒冷,當地人把耳類曬乾,儲藏在地窖下。東北地區喜歡用燉煮的方式烹飪,而雲貴地區則喜歡加辣椒炒,至於粵區的吃法就更多元化了。從作為各式點心的餡料,到干煸、快炒、甚至是加入甜品之中……哦,對了,還有藥膳和一品鍋這些吃法。用盡心思,只為襯托出耳類的淡素幽香。

不知正在看本文的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種耳類?小汐我最喜歡的是雪耳,因為我喜歡「蓮子百合雪耳糖水」。

今天分享的「這些好吃的「耳」,你吃過幾種?」到這裡。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d71e91602d157f47f85929becfc14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