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1時,正式通車!廈門邁入「五橋兩隧」時代!現場直擊→

2023-01-17   Yes廈門

原標題:今日11時,正式通車!廈門邁入「五橋兩隧」時代!現場直擊

新年加載99%

年味越來越足了

今年一定是個熱鬧年

好!消!息!

今天上午11時

廈門翔安大橋主橋正式通車

特區跨海交通

正式邁入「五橋兩隧」新格局

從此,翔安區與廈門本島的距離再度「拉近」:從「3小時」繞行進島到「10分鐘」海底穿越再到如今「5分鐘」橫跨海峽。歷經多年等待,特區人民期盼的本島東部「雙通道並行」交通,終於照進現實。

via:廈門日報 楊進福

從今天起

本島與翔安區的跨島交通

有了新的選擇

via:@廈門日報 王協雲

翔安大橋跨海主橋

為省內首座全預製裝配化橋樑

翔安大橋跨海段按照雙向八車道設計,翔安段高架橋標準段為雙向六車道。項目主線小客車限速90km/h,其他車輛限速80km/h,匝道限速40km/h,最快可實現5分鐘跨島通行。

本島段

翔安大橋沿線的環島東路互通,共設八條匝道與環島幹道、枋鍾路、環島北路、環島東路對接,共同構成了市民來往翔安區的新通途。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工程建設進度,本島段有三處路段無法通車,分別為:環島東路互通翔安大橋進島左轉環島幹道往會展方向匝道現已封閉;枋鍾路翔安大橋主線隧道(金尚路口至環島路口),地面層維持現有圍擋,保持雙向六車道通行;枋鍾路高崎南十二路附近,南北兩側進出主線隧道進出口依然在建,不具備通行條件。

翔安段

項目沿線共有三處互通區可上下橋,濱海東大道互通、翔安西路互通以及劉五店互通。

當前,濱海東大道互通區還有部分圍擋施工,市民途經此處請根據道路標誌標線指示通行;翔安西路互通,四條匝道「兩開兩封」,保留兩條匝道「一上一下」大橋。

更多交通提醒點擊文章連結了解

《廈門秒變「霧҉҉҈都」、BRT快7路上新、翔安大橋開通在即,這些你必須了解》

搶先體驗

第七條進出島公路橋隧跨海通道

沿環島幹道上環島東路互通,翔安大橋跨海段全貌盡收眼底——從外觀上看,橋體採用多面稜體設計,橋身以淡藍色為主基調,與周邊海天一色,精緻典雅;從整體上看,大橋流線之姿連通兩岸,起伏有致、蜿蜒向前,遠遠望去,形如巨龍橫臥海面。

開車駛入大橋主線,與翔安隧道通行體驗不同的是,翔安大橋跨海全程皆為風景:一面,集美環岸高樓林立,恰逢雲霧,與背靠山脈交相呼應,構成一副城市現代風光水墨畫卷;一面,五緣灣內碧海藍天,和風拂面、波光粼粼,一步一景,美不勝收。

via:海西晨報

大橋上,數百座純白路燈有序分列兩側,與既有大橋護欄、隔音板、地面標線共同勾勒出了橋面的輪廓線,橋面整體裝飾簡潔、配色明快,為市民提供了舒適、安全的駕駛環境。據了解,翔安大橋主線採用高速公路標準建設,雙向8車道運行,以設計行車速度80km/h從廈門島內前往翔安區,最快僅需5分鐘。

正式通車後

島內側

環島互通對接翔安大橋

將形成「三匝道進島、四匝道出島」的通行格局

翔安側

更是有濱海東大道、翔安西、劉五店

三座互通立交可對接大橋進出本島

翔安大橋大工業化建設模式

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

2019年 項目全面開工

via:2019年11月17日,翔安大橋施工現場

12月,翔安大橋建設呈現「多點開花」——陸上橋隧、交通導改項目、互通匝道橋、預製廠、海上施工鋼棧橋……全面開工、齊頭並進,翔安大橋建設踏上漫漫征途。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鳴在接受採訪時,高度肯定廈門對橋樑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他表示翔安大橋大工業化建設模式,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

2020年 海上預製吊裝施工

2020年11月16日,翔安大橋首件預製墩台成功與鋼管復合樁基對接安裝

11月16日,翔安大橋首次展開海上吊裝施工。4000噸級起重船「一航津泰」、全迴轉700噸起重船「天威號」、雙獨立系統混凝土拌合船「天砼號」……大國重器組隊亮相潯江港,助力項目築夢架橋。

2021年 最重鋼箱梁吊裝成功

2021年11月5日,翔安大橋最大最重的鋼箱梁架設完成

監控系統全時段監測,4000噸浮吊厘米級喂梁,三向千斤頂毫米級調位……歷經10小時作業,11月5日下午3時許,翔安大橋近3200噸鋼箱梁順利完成吊裝,我國預製鋼箱梁吊裝施工「最重」紀錄再度刷新。

2022年 大橋主橋成功合龍

2022年9月12日上午,翔安大橋主線成功合龍

9月12日,項目海中段最後一榀鋼箱梁完成吊裝,翔安大橋主橋正式合龍。一橋飛架兩岸,天塹變通途,翔安大橋的貫通,為廈門市加快建設「一帶一路」國家物流新通道和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白海豚讓路

翔安大橋造型大氣、姿態優美,尤其是跨海段橋樑。平均橋墩間隔達90米,通航孔區跨度達150米大跨徑的設計,顯得橋體更加輕盈、靈活。不過,這樣的設計不單是為了美觀,更重要的,是為了給大橋的「鄰居」——中華白海豚「讓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鳴

在接受採訪時

高度肯定廈門對橋樑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問:院士,您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總工和總指揮,相比港珠澳大橋,翔安大橋建設(如:環境、技術、施工組織等方面)具有哪些特色?

林鳴院士:翔安大橋知名度很高,大橋的顏值也很高。我作為一個橋樑人,一直在關注這個大橋的建設。大橋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幾乎是轉眼之間就能夠建成通車,非常了不起。

為什麼這麼說呢?作為一座總投資119億元的單體跨海大橋工程,它的混凝土用量超過140萬方,總的用鋼量達到40多萬噸,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工程。我在泉州參加過將近兩年的工程建設,對福建廈門地區的工程有一種親身的經歷。福建地區的花崗岩和花崗岩殘積層,地質十分複雜,孤石、風化深槽、岩面起伏、基岩裸露等等工程難題層出不窮,在工程建設當中經常會因為地質變異而停工來研究工程處理方案,所以翔安大橋樁基施工的工程風險特別大,尤其是工期風險非常大。還有就是這裡的颱風頻發,也會給工程建設帶來防災風險和工期風險。再加上海上橋樑建設的大潮差、大流速的這種環境,使得海上施工非常具有挑戰性。因此翔安大橋的建設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的挑戰。

工程建設的這個三年又恰逢遭遇三年新冠疫情的嚴重影響,能夠克服疫情的影響,用三年的時間高效率、高質量地建成這座大橋,應該說是創造了一項偉大的工程奇蹟。

via:廈門日報 王協雲

問:林院士,關於翔安大橋的建設,有哪些設計和施工上的創新?

林鳴院士:第一,實現了現場和工廠作業同時進行,上部和下部作業同時進行,預製和吊裝作業同時進行,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

第二,將海上施工作業變成了工廠製造,工程質量得到了極大的保障。

第三,避免了環境的污染,保護了海洋生物和海洋環境。

第四,大幅減少海上作業,降低了工程的安全風險,實現了本質安全的建設理念。裝配化施工是傳統建設模式向大工業化模式的重大轉型,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為實現工期提供了保障,也實現了「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的環保目標。

via:廈門日報 王協雲 攝

問:林院士,翔安大橋建成後,對於全國交通發展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林鳴院士:廈門跨海大橋的建設對我國現代橋樑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特別是廈門海滄大橋,是我國近代橋樑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工程。廈門海滄大橋是一座精美的橋樑,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橋樑建設的骨幹,創造了一套大型跨海橋樑的管理模式。那麼翔安大橋延續了廈門跨海大橋建設的輝煌歷史,它創建了一個「結構+藝術+工業化+高質量」融合設計的樣板工程。廈門翔安大橋的建設經驗,對於推動我國未來跨海大橋的建設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

最後,藉此機會,衷心祝賀翔安大橋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衷心祝賀大橋通車。

▍整合來源:廈門日報、海西晨報以及網絡,編輯:陳狐狸

▍所有圖片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

▍法務支持:瞿燕飛律師/王欣律師 福建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

先看後贊,人生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