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一早,一直被視為CXO(醫藥外包)行業風向標的藥明生物宣布擬回購最多4.248億股股份,這一舉動止住了公司股價的下跌勢頭。在此前的48小時內,藥明生物的股價已累計下跌超30%,一度臨時停牌。
業內人士戲稱,藥明生物「自曝」,把自己的股價「作」停了。12月4日一早,藥明生物將2023年全年收入增速從預期增長30%下調到增長10%,凈利潤將同比下降到個位數。
「行業整體下滑、商業化產品上市進度低於預期、海外工廠運營影響利潤,這是藥明生物給出的解釋。」有參與藥明生物電話業績溝通會的投資人士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醫藥行業正在迎來投資機構的加倉,藥明生物是龍頭,此時下調預期,勢必會帶動CXO行業其他公司的股價下跌。」
12月5日,「自曝」的藥明生物也在「意料之中」帶崩了其他CXO企業的股價,在股票市場上,CXO板塊集體飄綠。康龍化成、凱萊英等個股大幅下跌。在基金榜單中,跌幅居前的20隻被動指數基金均為醫藥主題基金。
藥明生物為何「自曝」了?此前藥明生物及整個CXO行業,業績下滑或也早有預兆,距離年底不足30天,CXO企業們將如何向投資者「交差」?
藥明生物園區。(圖片源自藥明生物官網)
第一天:藥明生物「自曝」,投資人先受傷
根據藥明生物的公告,公司的藥物開發和生產兩大核心業務均呈現下滑態勢。由於新項目減少和監管審批延遲,預計公司2023年收入將降低;新增產能導致利用率增速降低,進而導致公司2023年利潤下降。調整後,公司2023年全年收入增速將從30%下降到增長10%,凈利潤增速將同比下降到個位數。
投資機構對藥明生物的這一說法或很難買帳。「從藥明生物此前公布的財報數據來看,今年下半年藥明生物實際新增項目數為45個,新項目的數量並不比往年少。在數次電話、現場溝通中,藥明生物也表示公司的訂單十分穩定,業績良好。」
藥明生物此次業績「變臉」,令投資機構率先「吃了悶棍」。12月4日,剛「自曝」完,藥明生物就因股價跌停而於上午10點49分暫停交易。其股價的日內跌幅也被定格在了23.79%之上,市值縮水超400億港元。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創新、謝治宇等管理的興全合宜等多位明星基金經理人均重倉持有藥明生物股票。另外,全市場基金的醫藥持倉占比為12.18%,環比提高1.11%。細分板塊來看,CXO倉位提高最明顯。
有數據計算,僅12月4日一天,張坤就虧了11.72億港元,葛蘭、謝治宇的虧損均超過2億港元。
興華基金的基金經理黃兵認為,儘管藥明生物在過去10年達到行業三到四倍增速,但其未來增速預期性的回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估值水平。此外,由於受到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部分訂單可能流向了其競爭對手,這也造成了對其競爭力的影響。
第二天:CXO板塊持續下跌,藥明生物的解釋連累其他企業
12月5日,包括藥明生物在內的CXO板塊上相關企業的股價下跌仍在持續。
「根據藥明生物的解釋,機構預計未來兩年,藥物開發、生產的項目數增速也會急劇下滑,創新藥融資增速或也只有個位數。行業整體增速下降對藥明生物的業績影響預計在3億美元左右,對國內CXO企業的訂單影響或會更大。」上述參與藥明生物電話業績溝通會的投資人士說。
藥明生物的解釋或也連累了國內其他CXO企業。有國內CXO企業向記者坦言,12月4日至今,不斷有投資人打電話詢問公司項目進展及未來訂單的情況。
12月5日,中國商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詢問凱萊英、康龍化成。凱萊英表示,公司多肽商業化產能前景較好,業績預期良好;康龍化成方面表示,公司經營正常有序,且堅定看好全球生物製藥行業發展前景。
記者查詢發現,凱萊英、康龍化成三季度的業績增速均有放緩。藥明生物對「受生物技術融資影響,行業增速降至個位數」的判斷或並非空穴來風。
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表示,藥明生物作為CXO行業的重要頭部企業,其業績下滑將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市場對整個行業的擔憂,導致投資者對CXO行業的信心減弱。
華安證券數據顯示,上半年22家CXO公司整體實現營收457.22億元,同比增長4.24%;歸母凈利潤為111.5億元,同比下降7.19%。值得關注的是,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所有「增收不增利」的企業聲明中,藥明生物的說法有些站不住腳。
「藥明生物的多數業務都在海外。其在2023年上半年僅拿到了一個國內的新項目,而同期海外項目是16個。」上述參與藥明生物電話業績溝通會的投資人士向記者透露,「藥明生物將業績下滑歸因於行業整體增速下降有些偏頗了,其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或與海外競爭對手的『搶單』有關。」
在今年6月舉辦的投資者開放日上,藥明生物CEO陳智勝表示,上半年公司新簽25個項目,其中中國項目占比不足兩成。值得關注的是,在藥明生物今年一季度財報中,海外市場訂單數量也有減少。藥明生物此前公開表示,公司部分項目也是韓國CXO企業三星生物以20%、30%的低價想搶的項目。
第三天:藥明生物回購股票 資本市場仍在觀望
12月6日,「坐不住」的藥明生物回購了自家股票,並公告稱,公司股價目前的交易價格並未反映其內在價值或公司的實際業務前景,而購回股票也反映本公司對其自身業務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對於藥明生物大手筆回購股票的行為,資本市場仍持觀望態度。截至12月6日13點30分,藥明生物股價回升超過4%,市值達1248.87億港元。
「藥明生物股價下跌是個體行為,但其是行業龍頭企業,業內認為其動作有指向性影響。」有機構分析師坦言,藥明生物此次的舉動已經對整個行業造成了影響,部分機構也下調了CXO倉位,目前多持觀望態度。
中國商報記者向藥明生物詢問除了在資本市場回購股票,是否還有其他挽救業績的措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有參與藥明生物業績調整溝通會的投資人對記者表示,藥明生物在會上稱,項目的收入大多在後半段時間體現。如果一個項目總價為800萬美元,通常前6個月只會貢獻大約100萬美元,即大約10%—20%。由於公司今年上半年簽訂的項目數減少,下半年的收入也因此銳減了大約90%。儘管2023年可能是盈利增速和毛利率最具挑戰性的一年,公司仍預期2024年將迎來雙位數增長。到2025年,公司希望收入和凈利潤都能恢復到30%的增長率。即使今年的部分業績指引沒有達到預期,公司也希望投資者能對藥明生物保持信心。(記者 馬嘉)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