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是衡量一個人腦部功能的重要指標,根據臨床研究來看,健康成年人如果能在幾秒鐘時間內記住6-8位無規律數字串,則說明記憶能力還不錯,各位不妨自測。
不過,隨著年齡上漲以及腦細胞功能衰退,人們的記憶也會自然而然地減弱。很多老年朋友都會出現頻繁忘事現象,並因此感到深深憂慮。
因為在不少人眼中,記憶衰退與阿爾茲海默症之間直接掛鉤,記憶差往往是老年痴呆的前期徵兆。
然而,記憶力變差的本質是大腦功能退行性變化,是較為常見的現象,若您對老年痴呆症依舊保持懷疑態度的話,可以參考這4個判斷依據,或能進行科學自查。
1.對陳年往事的記憶能力
從科學理論進行分析,記憶力的自然消退與大腦新突觸形成速率降低有關,當腦組織難以構建特殊的神經結構時,人們對新事物的記憶能力便會減弱,這就是最常見的記憶衰退原因。
不過,過去已經形成的突觸卻很少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解構,因此即便上了年紀,對過去某些重要事情依舊能夠記得較為清楚。
相反,若對過去很久以及近期以來發生的事情,都缺乏記憶能力,那可能就是老年痴呆症的表現,請及時就醫。
2.對他人語言的理解能力
記憶力正常衰退的老年人,依舊有著較為清醒的自我認知能力,因此在和他人的交流中能夠維持正常。
相對應的,如果是被老年痴呆症侵襲的朋友,其大腦結構與認知模式都會發生退行性變化,思辨邏輯能力也會下降很多,此時外人與其交流就會有明顯的隔閡感。
若家中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其親屬也可以通過日常交流來判斷其病情變化趨勢。
3.生活自理能力
有無充分的自我生活能力,同樣也是區別正常衰老與老年痴呆的重要依據。
從臨床案例來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群大多會喪失自我生存能力,只能在監工或家人照顧下進行進食、如廁、室外活動等行為。
相反,如果只是單純的記憶力下降,那麼患者依舊能夠維持基本的行為能力,對他人的依賴程度並不高。
4.性格變化趨勢
老年痴呆症的本質是中樞神經慢性損傷,因此隨著病情的深入發展,患病人群的自我認知以及性格狀態,都會逐漸發生改變。
很多開朗外向的老年患者在病情深化後,會變得沉默不言、拒絕交流;而有些原本冷靜的患者,則會出現狂躁焦慮變化。
【本圖文由「金蘭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棉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