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華原創丨翰墨清氣韻味長(散文)

2023-08-09     真言貞語

原標題:石清華原創丨翰墨清氣韻味長(散文)

翰墨清氣韻味長

文/石清華

一向不大喜歡逛商場,卻十分熱心跑書店。只要有時間即去書店,而且不會空手而歸,所以儲藏的書成了我的主要家當。

不論閒暇、忙碌,還是愉悅、沮喪,一進入書房,捧起心愛的書,就神清氣爽、興致盎然,醉入誘人的馨香。

讀書,增長了知識。從放牛娃跳「農門」,已是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踏上講台、走向社會,信心滿滿,昂首闊步、斜視世界。

適逢節假日,常與親戚朋友私人聚會、游山看水、走街串巷。他們確信:老師當然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因而時時提問求解。諸如明月幾時有?馬里亞納海溝有多深?人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嗎?中華文明的源頭在哪裡?怎麼會有電閃雷鳴等等,不少時候問得我目瞪口呆,不答不行,答錯了更不行。只得老老實實地回答: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因而深感知識無邊、學海無涯。於是遍尋圖書,抓緊點滴時間讀。如天文地理、人文科學、理科知識、三教九流、雞鳴狗盜之類的書籍,或詳讀,或略讀,不求甚解。若有會意時,則欣然忘食。讀著讀著,忽然覺得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博覽群書,才敢把聲聲叫喚的「老師」答應得響亮。

讀書,擴大了視野。讀了一些書,受其滋養,強壯了許多。似乎飄飄然起來,解答一般人的提問已經綽綽有餘。與人吹牛聊天,底氣十足、膽大聲洪,儘管如此,依然堅持讀書。「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隨著讀書的增多,自我變得渺小,世界顯得浩大。原來人所學得的知識就像一個零,零是一個圓圈,可以小到沒形沒影,可以大到無邊無際。當認識「一二三,得矣、得矣」時,才突破無形。當個人努力學習、不斷求知時,零會跟著膨脹、沒有極限,那人將會從井底之蛙躍上高山之上,飽覽無限美麗的風光。

剛踏入社會時,面對色彩斑斕的世界,往往就事論事。只看到現象,不會探尋其本質;只看到眼前,沒想過未來。在工作、讀書、借鑑、反思的過程中,漸漸養成了冷眼旁觀、高屋建瓴的特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假定出現了學生頂撞老師,為師者如嚴厲批評教育,似乎也不可指責,但效果不一定好,很可能事與願違。如果老師在自身、學生個體、家長、社會等方面去尋找學生頂撞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必然會事半功倍。

讀書,提升了素質。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表明大家對有素質者的讚美、羨慕。「氣自華」是表象,「詩書」才是實質。我剛參加工作時,自恃受過專業教育,又年輕肯干,效果也不錯,便以為老子天下第一。與同事交流時粗聲大氣,與親友交往時不屑一顧,與領導交談時放蕩不羈。一段時間之後,成了孤家寡人。

好在有「吾日三省吾身」,才書海泛舟、回頭是岸,感受到了讀書的妙用。少年兒童時,當了八年放牛娃。除了爭工分養活自己外,還練就了罵人的本領。見誰罵誰,可誰也不計較。放牛娃罵人,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不僅罵身邊的人,連河對面的人也罵,聽旁人說我有很深的罵人造詣。在不斷地讀書中,也不知始於何時,不再罵人了。到後來聽到別人說話粗野、出口成髒,心裡像有無數條毛毛蟲在爬,特別不舒服。

讀書、工作、反省、再讀書。慢慢地,同事、學生、家長成了我的好朋友,我則成了他們心中的好老師。想到這些讀書所得,那美滋滋的感覺便在心頭蕩漾。

讀書,凈化了心靈。在發展經濟、一心朝錢看的大潮中,人們的很多活動都帶有功利性,我也不能置身事外。謀利益、求美名,往往是做事的考量。在讀書的過程中,在與曹雪芹、魯迅、雨果、列夫·托爾斯泰等偉人的對話中,那些仁愛、悲壯的故事和作者的崇高人格,仿佛一股股清泉,洗滌著我心中世俗的慾念,使得目光逐漸清澈、明亮。

明亮的雙眼看人間,多麼需要美好,我得為其添彩增光。如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學校、家長、師生的多邊活動,志願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諮詢、學習輔導、生活支助,投身許多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在這些活動中,讀書的巨大魅力彰顯無遺,內心踏實、充滿快樂。此時此刻,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輕輕哼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常有一冊書在手,什麼名利、是非、毀譽皆在身外。唯有翰墨清氣、韻味悠長。

(寫於2022年11月22日)

【作者簡介】石清華(男),退休教師。出身卑微,有幸長成,但歲月蹉跎,一事無成,只好勤奮幹事,踏實做人。胸無大志,交遊平民,酸甜苦辣,離合悲歡,滲透於心。然盼其覺醒,努力上進。替己謀福利,為國盡忠誠。暢敘平民事,共享人間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b89a69850a04d61c623edde04fec3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