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死後,匈奴人為她做了什麼?莫高窟一幅壁畫,讓人不忍細看

2022-10-17   笑笑的創作

原標題:王昭君死後,匈奴人為她做了什麼?莫高窟一幅壁畫,讓人不忍細看

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著名詩篇《使至塞上》中的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生動的描述了沙漠惡劣的自然環境,而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卻不顧這種艱苦的環境,放棄自身安逸,出使塞外和親,帶來大漢朝和匈奴幾十年的和平。

昭君一生雖為女流大志而遠瞻,她朝使匈奴帶去農業耕種的方法,教會他們漢文化風俗。她不幸去世後,當地人把她的畫像雕刻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上,而壁畫上匈奴人為紀念王昭君的所作所為,卻是讓人不忍細細觀之。

漢元帝竟寧元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兄弟紛爭牆閭起戰,被哥哥打翻後,他一改反漢思想,帶領一隊使節團,第三次來到遙遠的漢族境內,帶著牛羊財務等貢品,前來朝謹漢元帝。他貌似誠懇的表示不再騷擾大漢的疆土,願臣服於漢室做皇帝的女婿,向朝廷提出和親的建議,希望漢皇帝能夠滿足他這個心愿。

匈奴和親本意是他們一個贏取漢朝止戰,解決內憂外患的一種計謀,為了修養生息,養兵黷武,他們在武帝繼位前後的170多年時間,與漢室有過多次和親之盟,兩國關係也時緊時松,漢武帝時期國富力強,多次征討匈奴都獲得了勝利。

但是到了元帝時,漢朝卻已經是朝廷腐敗,國力漸衰沒落,這時呼韓邪單于送過來的橄欖枝,自然被元帝重視,只要邊境不再被匈奴等部落民族擾亂,自是暗合大漢皇室之意,允許他們和親聯盟,以示大漢皇室恩佑之情。

雖然元帝答應呼韓邪單于的和親要求,但是把自己唯一的女兒嫁給單于,到邊蠻之地去受苦,他的後宮不幹,他自己也不幹。

沒有多餘的女兒嫁去和親,皇親國戚只知道享福的貴族們,也不願意分擔這份責任,送女兒到那種天蒼蒼草茫茫的鬼地方去。如何給呼韓邪單于選一個合適的女子,就成了元帝的心頭煩惱當務之急。

有人給元帝獻策,宮中選秀女時選入眾多女子,不如從後宮選出一個,假以公主之名嫁給匈奴單于。接受建議的元帝,讓人到後宮傳話,有願意做和親使節的秀女,將被賜封為皇帝義女,以公主之名嫁給單于。

一聽說要遠嫁到人煙荒蕪的大漠,後宮的女人沒有誰願意做這個假公主,享受這份虛名去吃無盡的苦頭,這時,一個叫王薔的女子報名願意代朝廷和親。

有人願意主動前往,元帝自然高興,眼看到了匈奴要回歸的日子,元帝想,王薔雖已經有了公主名分,要出嫁遠行,但自己還是要給她個榮譽和安慰,就命人把王薔請過來。

當王薔裊裊婷婷百媚千嬌衣袂飄飄帶著一縷香風,安靜的跪在元帝面前,她圓潤白皙的臉龐,清秀的眉睫下靈動水潤的大眼睛,含羞怯怯的望著元帝,那一眼讓元帝看的渾身上下猶如掉入水中一樣,他驚訝宮中有如此豐腴美貌之秀女,竟然不知道她臧於自家的後院。

原來,元帝後宮在民間遴選很多美女,備選給元帝享樂,由於選中的人太多,後宮就有了競爭,元帝都是先看畫工畫的肖像,在把心儀的女人選出來寵幸封賜。

王薔不屑於攀附畫匠,也從不給他任何酬勞,畫匠心裡有氣,畫這位第一秀女王薔時,就儘量往丑了畫她,還在她的額頭點上一點黑痣,這樣一來,她的模樣很難進入元帝的眼中,皇帝心裡因此還暗責選秀官眼盲。

畫匠的這種做法,是欺君大罪,只不過後宮秀女嬪妃熙熙攘攘,生老病死終生沒見過皇帝的人不在少數,哪有那麼巧就會被皇上看到,因此,畫匠們也就膽大的不得了,敢欺君罔上。

王薔在宮裡難以熬出頭,不如頂替公主之名去和親,大局上為國出力,小的方面自己不必在宮中熬到人老珠黃。為了安撫昭君,元帝挨到快出行的日子親自召見,看到美貌無人可比的昭君,後悔不迭早日沒有見到,再說畫像已經送給呼韓邪單于了,一切都是天意安排。

王薔字昭君,所以元帝就賜名號昭君公主,還隆重的以公主的禮儀,為她舉辦了隆重的婚禮,昭君和呼韓邪單于一行,浩浩蕩蕩極盡華麗的向西行,一路上,官員巴結奉迎設宴款待,招待的格外隆重。

馬上顛簸經月,到了匈奴的都城,呼韓邪單于封昭君為「寧胡闕氏」,在匈奴草原上,逐水而居的遊牧生活,讓昭君慢慢喜歡起來,儘管這裡自然條件艱苦,但是草原上的人性格直爽粗獷,少了很多謀算諂媚,昭君過得也是很暢快,她和呼韓邪單于生了兒子,起名叫「伊屠智伢師」,他長大後還被封賜為「右日逐王。」

本以為幸福的日子就這樣過下去,不料天有不測風雲,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感惡風疾,一病不起不久去世。

沉浸在哀痛中的昭君,帶著二歲幼兒,前途堪憂漫漫無望,經過部落家族推舉出的新單于,接受權杖的同時,為了照顧先單于的妻兒,也接受她納為自己的新夫人,和原先的夫人共同侍君側。

昭君的道德觀念無法接受這樣的亂失倫理觀念,她像皇帝致書請求幫助回歸中原,彼時嘗到和親甜頭的皇帝,怎麼會在意一介女子之苦,斷然拒絕了她的請求,還安撫她注重大義,留在匈奴部落轉寰兩國關係。

昭君無奈,雖然不喜卻不得不接受這種「所謂愛的庇護」,只得接受這個惡風俗,被復株累單于娶為妻室,後生了兩個可愛的女兒,昭君痛苦的心也算得到了安撫。

而兩屆單于在和昭君的相處中,學到不少漢文化的精髓,昭君不僅教單于漢文化,還教會百姓種植稻穀蔬菜,教牧民縫製漢族服飾,和漢族風俗祭祀禮儀,牧民們在學習漢字的同時,也越來越安心遊牧生活。邊境至此無戰事苦擾民富黎豐,匈漢多年安定和睦相處,百姓牛羊遍野,雞犬無警吠之聲。

平靜的生活卻再一次陡起變故,自昭君嫁給復株累單于,相同的年紀慢慢消除了心中的隔閡,他們一起度過了11年甘苦與共的生活,誰知命運多舛,昭君的第二個丈夫又不幸病死。

要說昭君的美麗天下無雙,這女子的性命卻是很硬,兩任丈夫相繼而亡,使她的生活再次陷入絕境。

她被丈夫的長子,繼承為第三任丈夫,心裡的陰霾讓她內心無以自容,可惜就連這樣的日子也沒過多久,第三個丈夫也因病而亡。

昭君被命運之痛折磨的鬱鬱寡歡,有些牧民也在背地裡議論她命帶克夫。想到自己為了兩國和平盡心盡力,卻難以得到大漢皇室的庇佑,如此沒有光明的未來,使她心灰意冷,投河自盡結束了自己年僅33歲的生命。

昭君非命後,感敬與她的善良行為,很多匈奴人在埋葬她時哀痛難忍;單于痛哭流涕,九族官員、百姓哀慟不已不惜在臉上鯨刺皮膚,或者拉掉耳朵一角,表達對她的思念緬懷之情。

這種傷裁自身的紀念方式是匈奴的一種禮儀,一般對非常尊敬的人才能夠使用的,而這一畫面,在敦煌壁畫158窟中尚存,儘管這種行為有些血腥,讓人不敢去細細觀看,但是用心甚篤,表達出匈奴人對昭君公主愛戴之心。

歷史長河之風悠悠無眠,昭君以一薄弱女子之身,為了和平奉獻出自己16年的青春,為漢匈百姓爭取了近二十年的安寧生活,儘管她生命結束的太過悲涼,她的一生所為,仍然像她的姿容美貌一樣,紅雁驚魂似天人。她短暫的生命,絢爛綻放與歷史文化長河之中,王昭君的一生可謂可歌可泣!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