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三甲知名麻醉主任猝死引發行業熱議。
年近45歲的朱翔,去世前一天還在科普!他帶著極大的熱情為公眾送去科普知識的同時,也贏得了公眾極大的認可。據悉,其帳號有粉絲十多萬。聽聞朱翔去世,10萬粉絲自發緬懷!
令人惋惜的背後,更多的是反思:勉強保駕護航背後的危機重重!
所謂勉強保駕護航,是真的勉強。
現如今,儘管各個外科都認可麻醉學科在手術麻醉中、甚至整個圍術期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只有麻醉人知道我們是在勉強支撐。
以朱翔為例,公開報道信息顯示:他經常工作到深夜,科普到深夜。
他是工作狂嗎?不是。他也想早點回家,回家陪陪家人。無奈,每天直到很晚才能完成工作。但為了保證每個手術患者的安全,只能強迫自己把所有工作都做完再回家。
他是科普愛好者嗎?不是。如果有這麼好的寫作水平,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也許不是醫學專業。大多數的醫生都是偏理科的、不善言談的,但為了更多的人能多了解一些健康知識、疾病的危害或者手術麻醉的注意事項,強迫自己成了科普達人。
為什麼說「勉強保駕護航背後的危機重重」?
因為,無論現有的工作強度或者流程都存在很大問題!
在外科全面精細化、專科化的今天,麻醉醫師需要承擔更多的多學科綜合能力。越來越普及的情況是,外科只需要把手術做好即可,其他的事都交給麻醉科、重症科吧。至於手術能不能做、該不該做的問題,有的外科甚至說:只要你敢麻,我就敢做。
雖然可以賭氣回懟:只要你敢做,我就敢麻。但是,作為一個深系患者圍術期安全的麻醉醫師,我們不能。雖然我們有絕對的信心讓患者度過手術室內的幾個小時,但術後呢?術後誰來確保患者的預後轉歸?圍術期是一個連貫的流程,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都將會影響下一個階段。因此,只能忍著。
數據說話:只有十幾萬人的隊伍,每年要承擔接近一億人次的手術量。這還不算急診急救、深靜脈穿刺、疼痛診療以及分娩鎮痛等任務。
麻醉流程看,一台高質量的麻醉,必須要有一個高質量的術前訪視。然而,大多數麻醉醫生只能在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子去病區訪視。並且,訪視的患者不止一個。如果要確保訪視質量,每個患者半小時左右是必要的。因為,麻醉醫師關注的內容很多!
沒有術前訪視詳細了解患者的既往史、現病史、與本次手術相關的各種情況、手術方案的選擇、麻醉方式的制定,術中應急預案以及術後鎮痛、ERAS等,這台手術麻醉很難做到安全、高質量。
即便有些醫院安排專人進行足夠時間的術前訪視,但是訪視者和實施麻醉者並非一個人,這存在著信息溝通是否完全的問題,或者說對病情理解的問題。但是,這又是沒辦法的辦法。
現狀改變似乎遙遙無期,因此只能砥礪前行。
回頭再看朱翔醫師,心情是沉重的、複雜的,更是痛心和無奈。
我們相信他是自私的、又是無私的。他的自私,是希望以自己的星星之火喚起公眾對健康的重視、喚起公眾認識麻醉、理解麻醉;他的無私,是把他有限的生命、最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醫療事業、麻醉事業。
謝謝你,朱翔醫師!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