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死前為判官留下一幅字,死後判官被革職,百日後判官羞愧自盡

2024-09-02     醉輕弦V

秋瑾,有「鑑湖女俠」之稱,然而她的生命卻永遠地定格在了32歲。這樣一位為推動革命而犧牲的女子,她的英勇之舉,令人欽佩。

秋瑾生於官宦世家,在晚清時期,這樣的出身本能讓秋瑾一生衣食無憂,可是,秋瑾卻沒有封建社會「官家小姐」的做派。她愛喝酒、愛吟詩也愛談論時事,個性洒脫隨和。

不過,秋瑾終究沒能決定自己的婚事。她在父母的安排下成婚後,似乎更沉醉於談論時事,並且還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這二人一同飲酒。

由於秋瑾與兩位好友洒脫又掛心國家時局的性子,當時還有不少文人給她們取了個「瀟湘三女傑」的稱號。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後,秋瑾平靜的生活發生了改變,為了躲避八國聯軍,她只得和丈夫王廷鈞回鄉。待時局稍稍穩定後,想要重新做官的王廷鈞又帶著秋瑾回了北京。

此後,秋瑾心中萌發了去日本留學的想法。國家被八國聯軍肆意「蹂躪」,秋瑾多想去國外看看,看看別人都是怎麼生活、怎麼組建軍隊抵禦外敵的。

就這樣,不顧丈夫的阻攔,秋瑾孤身一人踏上了去日本的船隻,她的命運也由此改變。

從日本留學回來後,秋瑾心中推翻腐敗清王朝統治的願望再也按捺不住,她馬不停蹄地召集了一批愛國志士,開始了自己的起義活動。

為了方便開展革命,秋瑾還召集了不少愛國志士在自己家鄉山陰縣的大通學堂辦學。為了從學生中吸收軍事人才,秋瑾特意開設了體育課,強健學生們的體魄之餘又能讓有心救國的學生們得到鍛鍊。

在秋瑾從事革命運動的那些年裡,她在愛國志士中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後面便有了「鑑湖女俠」這一稱號。

其實,在晚清朝廷為官的人里,不乏對秋瑾等愛國志士充滿敬意的官員。秋瑾在山陰縣大通學堂的那段時間,恰逢進士出身的李鍾岳到山陰縣擔任知縣。

要說李鍾岳不知道秋瑾在大通學堂秘密進行革命活動,那是不可能的。

但李鍾岳早就聽說過秋瑾的事,他對秋瑾也存著幾分敬佩之意。所以,李鍾岳上任山陰縣知縣後,並未按清政府的命令對該地的革命人士進行清剿,反而是對秋瑾等革命志士的行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秋瑾從事此類革命運動時,她那身為清廷官員的丈夫王廷鈞自然是知曉的,並且,他並不贊同秋瑾一介女流之輩為了革命拋頭露面。而由於此前遭受了丈夫的暴力對待,秋瑾與丈夫的關係已經名存實亡了。

此時,秋瑾也不再是封建社會中的「官家小姐」,她丟掉了自己過去的嬌氣與喜好喝酒之習,也不再過問丈夫的生活,一心操辦革命運動。後來,秋瑾還愛上了舞劍,所以在留下來的有關秋瑾的照片中,我們總能看見她手中緊握一把利劍。

這也是秋瑾為推翻清王朝統治的「革命之刃」。

當時間來到1907年,危險正在悄悄向秋瑾靠近。

這一年,秋瑾本來已經為起義做了較為充足的準備。可是在起義前夕,她的隊伍里卻出了個口風不嚴的人:聶李唐。此人不知是喝醉酒了還是出於何種緣故,竟然在秋瑾等人發動起義前將這事說給了旁人聽。

這在當時當然是「謀反」的大事。於是,聽了消息去的那人很快將這事上報以邀功。

後來,聶李唐就被官兵抄了家。好巧不巧,他的家中正好放有一本寫著參與起義人士的名冊。而秋瑾的名字也在其中,由於秋瑾與聶李唐當時並未在同一縣城,所以秋瑾暫時未被官兵追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6日,時任安徽武備學堂副總辦、安徽巡警學堂會辦的徐錫麟那兒也出事了。

當時,徐錫麟派去上海買兵器的人在途中被清朝的人扣下了。而且,被捕的那人受不住清朝官吏的嚴刑逼供,最後將徐錫麟籌備起義的事兒給招了。

此時,若不儘快起義,徐錫麟好不容易收集來的兵器以及召集的人都將被清朝官兵給虜了去。萬般無奈之下,徐錫麟只得和眾人商量:開始起義!

在徐錫麟的號召下,愛國志士們紛紛前來參加起義。俗話說「擒賊先擒王」,而安徽當時的「小王」便是安徽巡撫恩銘。

於是,徐錫麟與一眾愛國志士拿著兵器刺殺了恩銘,後又借地對前來「圍剿」的清朝士兵們進行反擊。

然後,由於寡不敵眾,以及此次起義開始得實在是倉促,徐錫麟與眾人並未就起義一事進行詳盡規劃。最終,這場壯烈的起義活動以失敗告終,領頭的徐錫麟等人也被清兵抓了去,並於次日被施以極刑。

徐錫麟犧牲後,清朝官兵們便將注意力放在了秋瑾等人身上。而徐錫麟與秋瑾又是親戚,再加上之前清兵搜到的那本起義名冊,這下,秋瑾策划起義的「罪名」就坐實了。

而且,被徐錫麟等人刺殺的恩銘還與紹興知府貴福頗有些交集,見同僚被殺,這貴福對秋瑾等人是又恨又怕,就想快點將秋瑾抓去問責。

貴福聽說秋瑾此人十分「厲害」,她召集了不少起義人士,想要抓到她怕是有些難度。於是,為了讓抓捕秋瑾一事更為順利,貴福還特意帶著對秋瑾的調查結果跑去浙江巡撫張曾揚那通風報信,希望張曾揚動用手中的權力助自己一臂之力。

有人要起義,這事兒可不小,為了保住頭上的烏紗帽,張曾揚便派了三百名士兵跟貴福回去抓捕秋瑾。

貴福當然清楚,這三百士兵肯定不夠,於是,他便去到了山陰縣知縣李鍾岳的府中,讓他和自己一起「抓捕謀逆之人」。

聽到貴福要自己抓捕秋瑾,李鍾岳當然是不願意的,他便以「沒有確鑿證據,不可輕舉妄動」為由將貴福搪塞了過去。

但這貴福卻不肯放棄,不但拿了搜到的名冊給李鍾岳看,還將李鍾岳對此事的態度彙報給了張曾揚,懷疑他與秋瑾等人是一夥的。

另一邊,李鍾岳為了保護秋瑾等愛國志士,派人給秋瑾送去了消息,並且建議她和大通學堂的學生們儘快離開。

也有不少革命黨人在這緊要關頭勸秋瑾離開,去外地「避一避」,但秋瑾卻另有想法。

在秋瑾看來,革命人士不能被敵人嚇一下就「跑」。當時的中國,還有許多人被封建制度所蒙蔽,秋瑾或是想讓這些中國人「清醒過來」,所以,她早就做好了為革命犧牲的準備。

為了保護大部分的學生們,秋瑾很快就做出了決定:願意留下來的人就留,不過,不能超過30人,其餘人儘快撤離!

將此事將與大通學堂的學生聽後,眾人紛紛表示願意留下來為革命發出最後的聲音。但是,秋瑾只允許其中的30人留下,其餘人等,都被秋瑾下令抓緊時間撤離了。

另一邊,收到了貴福發來密報的浙江巡撫張曾揚懷疑李鍾岳已經跟秋瑾等人是一夥的了,於是,他對李鍾岳下令,讓他儘快抓捕大通學堂內的人,否則便要告他個「謀逆之罪」。

在清朝為官,最怕的就是「謀逆」二字,李鍾岳自然知道這兩字的分量。如果自己真擔上了這個罪名,不但自己的小命不保,家中的妻兒老母以及那些親戚們都要被自己連累。

無奈之下,李鍾岳只得接了命令。7月14日下午,李鍾岳在貴福的監視下帶著數百名清兵去往大通學堂。

敬佩秋瑾的李鍾岳為了能讓秋瑾在混亂中逃脫,特意將自己的轎子安排在了隊伍的最前頭,並告訴貴福,這樣做是為了鼓舞士氣,同時預防大通學堂里的人逃跑。

到了大通學堂後,李鍾岳一聲令下「本縣在此,無須開槍」,隨後清兵們便衝進了學堂。不過,李鍾岳沒有下開槍的命令,這些清兵們也不敢擅自動手,只能衝進去抓捕學生們。

而秋瑾等人也早早做好了惡戰一場的準備,這些清兵們只得拿起手中的槍與秋瑾等人開始了槍戰。

一番槍戰過後,本來秋瑾有機會逃脫,但她為了掩護一位學生離開,不幸被捕。除她之外,有兩名學生犧牲了,另有7人與秋瑾一同被捕。

秋瑾被捕,李鍾岳發了愁,貴福卻得意不已。他還派人通知了會稽知縣李瑞年,在紹興府與李鍾岳、李瑞年兩人來了一場三堂會審。

可是,貴福哪能想到,秋瑾雖為女子,心中對革命事業的堅持卻是誰也動搖不了的。在酷刑面前,秋瑾守口如瓶,就連貴福也沒了法子。

因為秋瑾當時在全國已經頗有些名氣,所以,不少愛國志士都致信紹興府,希望貴福、李鍾岳、李瑞年三位官員釋放秋瑾。

貴福似乎是鐵了心要治秋瑾「死罪」,在得不到證詞的情況下,貴福便讓李鍾岳派人去秋瑾的娘家查找證據。但是,李鍾岳故意在此事上「降低要求」,他並未讓前去的清兵仔細查抄秋瑾的娘家,不過是讓他們去走走過場。

如此一來,貴福自然也拿不到秋瑾謀划起義的證據。而那7名被捕的愛國志士,也不願對這幾位清朝官員透露隻言片語。

眼見就要坐實不了秋瑾的罪名了,貴福便想將此事推到李鍾岳身上。他讓李鍾岳前去審問秋瑾。如果李鍾岳最後還是審不出點什麼有用的信息,那麼自有李鍾岳「背鍋」。

沒了貴福等人的「監視」,李鍾岳去監牢後先是讓人給秋瑾搬了把凳子坐著,然後與她促膝長談,一點也沒有審人的意思。

由於之前就是李鍾岳派人來大通學堂傳的消息,秋瑾對李鍾岳便有了幾分信任。於是,秋瑾便聊起了自己的過往,李鍾岳也並未進行記錄,似乎並不打算讓秋瑾「認罪」。

聊了大約一個時辰後,因為李鍾岳聽說秋瑾十分有文采,又寫得一手好字,所以便請她題字。秋瑾便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幾字,李鍾岳隨後將之收藏。

雖然從與秋瑾的聊天中,李鍾岳已經明白秋瑾的慷慨就義之想,但是,他實在不忍如此有風骨的秋瑾就此被處以極刑。

於是,在審問結束後,李鍾岳告訴貴福,秋瑾還是沒有說出參與起義的細節,那些對秋瑾的指控或是無中生有。

可是,貴福哪裡肯依,他氣憤不已,認定李鍾岳便是當了秋瑾的「說客」。既然李鍾岳不願讓秋瑾「有罪」,那就讓權力更大的人來做這些決定。

貴福連夜趕往巡撫張曾揚的住處,並稱:秋瑾已經認罪,自己來得匆忙沒帶口供。

聽聞貴福此言,張曾揚便寫了一份處死秋瑾的手令。

這貴福也是怕夜長夢多,又拿著手令匆忙趕回了紹興,然後讓李鍾岳立即執行張曾揚的命令。

此時已是7月15日凌晨兩點多,一邊是家人的安危,一邊是自己敬佩的愛國志士秋瑾的性命,李鍾岳很是為難。

但在貴福不斷地催促之下,李鍾岳沒得選,他只能去獄中再次提審秋瑾。

再次與秋瑾相對,李鍾岳痛苦不已,他無奈告訴了秋瑾她即將被處死的消息。秋瑾聽後很是鎮定,她告訴李鍾岳,自己不怕死,只希望李鍾岳在自己被處死前答應她三個請求。

李鍾岳答應後,秋瑾說道:「第一,在我死後請不要扒掉我的衣物;第二,願你能為我準備一口棺材,讓我不至於曝屍荒野;第三便是,我想寫一封信以留給我的家人。」

李鍾岳當即答應了秋瑾的請求。

很快,不願再等待的貴福便帶人來到了獄中,秋瑾就這樣被帶去了紹興軒亭口刑場。

大約凌晨四點左右,槍聲響起,我們的「鑑湖女俠」秋瑾從容就義了。時年32歲。

在秋瑾被處死後沒多久,貴福將李鍾岳處處「包庇」秋瑾的事還滿足她三個要求的事彙報到了張曾揚那裡,李鍾岳便因此丟了官。

李鍾岳在為官期間十分清廉,又時常關心百姓的處境,所以,在他卸任離開紹興府的那天,還有數千名百姓前來相送。同時,山陰縣衙的一位官員李鎮川也在得知秋瑾以及李鍾岳的故事後追隨他而去,辭職回鄉了。

此後,李鍾岳的日子並不好過,他時常回想起自己與秋瑾對話的那一日,他為自己幫助貴福等人殺害了秋瑾而感到自責。

看見秋瑾留下的「秋風秋雨愁煞人」幾字,李鍾岳或是心中愁雲難解,兩次嘗試自殺。不過,李鍾岳的這兩次自殺並未成功,直至第三次,也就是1907年的10月29日,他約李鎮川來家中喝酒聊天,趁李鎮川如廁之際懸樑自盡了。時年53歲。

此後,秋瑾被害一案被全國民眾知曉,大家紛紛為秋瑾以及李鍾岳鳴不平。在輿論的壓力下,清廷只得將下令處死秋瑾的張曾揚一再降職,他在清廷的仕途算是毀了。而貴福為了躲避有志之士的追殺,只得改名趙景祺苟且偷生。

為了紀念秋瑾,後人在西湖為她建了一座秋瑾墓地,並且在墓地旁修建了鑑湖秋瑾祠,而祠中還放有李鍾岳靈位,以示對李鍾岳當初幫助秋瑾完成遺願的感謝。

秋瑾雖已英勇就義,但在她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愛國之士高舉推翻腐敗清王朝的大旗,我們才得以過上今日的生活。

謹以此文,緬懷秋瑾女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a5a67467a44457e6765d5791d09d7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