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明光熱沖鑷技術,實現在固體介面捕獲和操控微納物體

2024-01-09   DeepTech深科技

原標題:科學家發明光熱沖鑷技術,實現在固體介面捕獲和操控微納物體

科學家在實驗室發現某種現象後,通常會嘗試用教科書中的某種定義來解釋相關現象。但是,如果教科書沒辦法解釋該怎麼辦呢?

11 年前,彼時還在浙江大學讀博的谷付星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在微光纖上的金納米線竟然朝著相對光傳播的方向「倒著走」。並且,這種現象用常規的雷射捕獲原理並不能解釋清楚。

圖丨谷付星(來源:谷付星)

2013 入職上海理工大學後,谷付星教授與團隊繼續深入探索,終於在 10 年後以光熱衝擊效應為基礎,開發了雷射捕獲技術稱之為「光熱沖鑷(Photothermal-Shock Tweezers)」,實現了固體介面上對微納物體的捕獲及任意操控。

由於在真空和液體中的廣泛應用,光學捕獲物體的雷射冷卻和捕陷原子的技術和光學鑷子分別在 1997 及 2018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但是,光學捕獲物體在固體接觸表面上仍是「空白」。

谷付星表示:「光熱沖鑷技術的出現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讓雷射在『海陸空三界(真空/氣體,液體及固體)』的微納環境中,能夠全部實現捕獲和操控任意物體。」

研究人員探索了在納米機器人領域的應用,並實現世界首個像傳統機器人那樣工作的納米清潔機器人。與此同時,他們也研製了結構更複雜、功能更多樣的 HOUbot 機器人,該機器人是世界首個利用傳統機械手段執行具體任務的納米機器人。

圖丨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日,相關論文以《通過光熱衝擊在干固體接觸條件下產生強大推力的自主納米機器人》(Autonomous nanorobots with powerful thrust under dry solid-contact conditions by photothermal shock)為題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1]。

上海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顧兆麒、朱潤琳和沈天賜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谷付星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圖丨從左至右分別為:上海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沈天賜、顧兆麒和朱潤琳(來源:上海理工大學)

2012 年 5 月 4 日,谷付星第一次發現金屬納米線朝著相對光傳播的方向「倒著走」的現象。在經過研究近 10 年的海量實驗數據後,終於確定了雷射的捕獲方式和機理。

「我還記得在 2022 年疫情封控期間,我帶著被子住到實驗室每天做實驗,那段時間研究進展非常快。」谷付星說。

2021 年,該課題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過一篇關於微光纖上驅動金屬納米線的論文,為本次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離捕獲原理還有「一步之遙」。

圖丨通過衝量-動量定理原理實現強大力輸出的示意圖(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實際上,光被物體吸收的一瞬間,納米線的熱膨脹和移動就已經完成。這種瞬態移動的現象用傳統教科書中的振動力學來解釋並不可行。

在本次研究中,結合熱彈性力學、動力學、摩擦學,研究人員提出一種新概念,並確定了奇特現象背後的物理是瞬態熱彈性動力學。並且,首次在國際上推導、歸納出瞬態熱梯度力的相關方程式。「它的適用條件是,光脈衝的持續周期遠小於它振動的周期。」谷付星說。

圖丨光熱沖鑷操控納米線(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傳統機器人基本被限制在幾百微米尺度,與其配套的電機和能源驅動系統往更小型化發展也充滿挑戰。光熱沖鑷技術的出現,也有望解決納米機器人領域中的磨損、吸附等問題,因此增加了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具體來說,光熱沖鑷技術能夠用於實驗室操控微納物體。與傳統的手工操控相比,該技術會極大地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光熱沖鑷技術相當於提供了一種小型化的「馬達」,可節省質量體系成本,在航空航天、無人機、潛水艇等方面都具有應用前景。

谷付星表示:「未來我們也計劃與光纖技術結合,探索微創手術的應用方向。讓內窺鏡更小、更細,從而能夠直接伸入到血管、肺、大腦等人體器官。」

從獲得諾貝爾獎的光學捕獲技術來看,從技術被開發到實際應用經歷了約十年時間。因此,光熱沖鑷技術到實際應用還需要時間和技術的不斷發展。

圖丨納米機器人 HOUbot 的相關原理示意圖(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目前,控制納米物體開環在 1 納米左右,反饋控制閉環在約 80 納米。下一步,該團隊計劃通過人工智慧和機器視覺技術,繼續提升控制精度和靈敏度。

另外,研究人員還打算製備「納米操作手」,並正在探索通過空間光調至器實現多手協同操控的效果。據悉,該技術已申請三項國內專利,相關國際專利正在申請中。

參考資料:

1.Gu, Z., Zhu, R., Shen, T. et al. Autonomous nanorobots with powerful thrust under dry solid-contact conditions by photothermal shock.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7663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3433-6

運營/排版:何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