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從前的孩子經常被打罵,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現代父母反思

2023-07-18     空谷幽蘭育兒

原標題:為何從前的孩子經常被打罵,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現代父母反思

前陣子,有一個新聞很讓人心痛,湖北的一名學生墜河身亡,家長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老師賠禮道歉,並且賠償一元錢的精神損失費,原因是學生墜河的當天,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家長覺得這個是孩子輕生的主要原因。

雖然我也非常同情這位學生的家長,但是,同時也感受到了老師的不易,老師批評教育孩子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

我們小時候,經常被老師批評教育,家長經常拿著笤帚追著打,也沒有看見哪個同學有輕生的跡象。但是,現在的孩子可不是老師和家長可以輕易批評教育的,他們的心理防線特別脆弱,一旦崩塌,後果就不堪設想。

每當在新聞中聽說類似的事情,孩子被父母批評幾句,然後就離家出走了,被老師說幾句就輕生了,我們都不禁發出大大的疑問:現在的孩子都是怎麼了?他們為什麼如此脆弱?

從孩子們的生理角度理解,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發育還不夠完善,所以他們控制情緒的能力有限,孩子的思想也不夠成熟,所以,我們不能理解的他們亂發脾氣,其實也是孩子身體發育方面的不足,不是他們自身可以控制的。

從客觀方面的原因來考慮,孩子的脾氣差,和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家庭因素也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所有家庭成員的呵護下成長,基本上沒有受過挫折,家人小心翼翼的呵護,讓孩子的神經變得敏感、脆弱,當稍微有點挫折,他就不能接受。

我們當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堅強勇敢,可以經歷生活的磨難而走向成功,不禁反思應該給孩子怎樣的生活、教育的環境。

回想我們上一代的童年,誰沒有挨過家長的打,誰沒有接受過老師的批評教育,卻依然樂觀開朗地成長起來,過去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多依然還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第一,父母不要給孩子掃清所有生活中的困難。

為什麼以前的孩子都很堅強,因為他們的父母並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精力為他掃清生活中的一切障礙。

當一個家庭有幾個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照顧不過來,孩子就要早早地學會自己穿衣服、吃飯、去上學,甚至還要為了和兄弟姐妹們爭搶一點吃的東西而花很多心思。當他們長大以後,遇到其他的困難,也會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依賴父母或者怨天尤人。

我們如果想要在現代的、獨生子女的家庭培養堅強勇敢的孩子,就要把生活中的一些障礙留給孩子自己去完成。

比如,當孩子穿不上鞋子,不要著急給他幫忙,讓他自己想想辦法。當孩子想要買玩具,而你又不想給他買,就直接告訴他,這個玩具不能買,哭也沒用。

生活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我們在家裡儘可能讓孩子順利,只會讓他在走出家門以後變得非常脆弱。

我們家庭內部的小挫折,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不斷地磨鍊,能讓孩子勇敢面對生活中更大的困難。

第二,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嘗試,不退縮。

嘗試、失敗、努力、成功,這應該是所有孩子成長的過程,如果孩子自己經過不斷嘗試而進步,他學會的不僅僅只是知識或者技能,還有更寶貴的抗擊挫折的經驗。

所以,只要是不違法,不違背我們最基本道德底線,我都鼓勵孩子去嘗試自己完成一些事情。比如,孩子想要去自己獨立購物,不要害怕他購買你不允許的東西;孩子想要穿自己喜歡的衣服,不管別人怎麼看,孩子喜歡就好。

讓孩子敢於嘗試,他們才會體會到勇敢一點會有令人驚喜的成果,變得越來越勇敢。

當然,如果孩子挑戰失敗了,對他們來說也是很好的教訓,讓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學會主動「避坑」,而減少受到傷害,這不就是孩子的成長嗎?

第三,父母培養孩子建立責任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學習的責任,生活中的責任,脆弱的人總是想辦法推脫責任,而勇敢的人總是勇於挑起重任。所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能夠讓他們不怕困難,克服困難而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培養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學會適當示弱,照顧生病的媽媽,讓孩子來做,幫弟弟、妹妹穿衣服,做爸爸的好幫手。

孩子的責任感越強,就會對自己做的事情有成就感,當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也會想盡辦法去解決,成為堅強勇敢的孩子。

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有苦有甜,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引導孩子品嘗生活中的苦與甜,最終笑到最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a26e79a914d6654c69661d7baf8ec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