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見證宜昌七十年

2019-05-29     宜昌合家網

五月的東山,草木蔥蘢、亭堂靜落、碑塔聳峙。

這裡,曾矗立過香火旺盛的唐代古寺,曾吸引歐陽修、陸遊等文人墨客慕名遊覽,也曾安放過抗日名將的英魂……

跨越歷史的煙雲,我們看到,張自忠將軍靈柩曾停靈於此,引得「萬潮奔動祭將軍」;解放宜昌最關鍵的一場硬仗鎮鏡山戰役中犧牲的許多解放軍指戰員安葬於此……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宜昌的解放,換來了後來人的幸福生活。

青山無言,經歷了曾經在這裡打響過的戰役,又默默守護著為宜昌解放和發展而犧牲於此或安葬於此的烈士英靈,更見證著懷抱里的宜昌歷經風雨滄桑,幾經變換,最終茁壯成長。

如今的宜昌,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想來安葬於此的烈士若在天有靈,看見今日之景象,或許會如詩中所寫:「先輩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


新時代下美麗的宜昌主城區鳥瞰圖(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李風 攝)

烈士英魂 凈土長眠

古木參天,濃蔭密被。走進位於東山之巔的宜昌烈士陵園,總會被它莊嚴肅穆的氛圍所震懾。

70年前的1949年7月15日,宜昌解放最關鍵的一場硬仗——鎮鏡山戰鬥打響。人民解放軍在相繼攻占小溪塔、南津關後,鎮鏡山成為攻下宜昌城的重要目標。中國人民解放軍139師占領望洲崗後,以415團擔任主攻,417團配合,向鎮鏡山之敵發起攻擊。

經過4個多小時激戰,當日深夜,受到重創的國民黨軍倉皇逃跑,解放軍占領全部陣地。在這次鎮鏡山戰鬥中,有133名解放軍指戰員光榮犧牲。1949年7月16日,宜昌人民迎來解放。

宜昌解放布告


宜昌解放時,人民群眾載歌載舞的歡慶場面

新中國成立後,在火車站、兒童公園、東山等多處發現散葬的烈士遺骨。為了告慰英靈,緬懷先烈,1966年,宜昌在東山小歇亭修建烈士陵墓,將原葬於白骨塔、東山坡下的全部烈士遺骨和鎮鏡山、當陽玉泉寺等地部分烈士遺骨,火化後陳入墓室。

20世紀80年代初宜昌主城區鳥瞰圖

1973年,宜昌遷烈士陵墓於東山寺遺址。如今高高聳立在園區的宜昌革命烈士紀念碑便是那時所建。紀念碑高22米,正是為了紀念1949年7月16日22時宜昌解放這一重要時間。

碑的兩面鐫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紀念碑的碑文引用了毛主席1949年發表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再現了宜昌解放這一重要歷史時刻。

1980年,火車站一帶出現滑坡,地表開裂,危及烈士碑、墓安全。市政府決定進行治理,1982年5月,宜昌組織召開了全市各單位負責人會議,專題研究烈士陵園擴建問題。時任市委書記張健、市長郝逢武親自動員,闡述建設陵園的意義,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自己動手建陵園」的口號,號召全市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爭作貢獻,並將陵園建設列為當年全市五大重點工程之一。

同時,成立了陵園建設指揮部,從民政局、公檢法司、街道辦事處和其他單位抽調20餘人,分別在工廠、企業、學校、機關團體動員集資,借調車輛,組織義務勞動。

據參與當時建設的市民回憶,剛開工時,只有葛洲壩支援的一台「東方紅」牌挖土機,挖湖、鋪路、砌牆全靠人力。那時,大家參與援建的熱情很高,雙休日到烈士陵園義務勞動,是單位年輕人的熱門話題。而且沒聽說誰提過勞動報酬,特別到了星期天,來這裡參加勞動的人比平時多一倍,不少年輕人都是成雙成對地在這裡勞動。

歷時3年,參加義務勞動者數以萬計,施工人員冒嚴寒、戰酷暑、櫛風沐雨、日夜施工。1985年,這個「舉全市之力」的浩大工程順利竣工。立於陵園湖畔的紀念碑記錄了這一壯舉:「工程伊始 各界支援 集資百萬 多屬樂捐 數萬軍民 汗雨飛濺 三易寒暑 厥工乃完……」

在紀念碑的西北角,蒼松翠柏掩映著一座東山草堂,鐫立有張自忠公祭紀念碑和題詞碑廊。1940年,為阻擊侵華日軍對宜昌的進攻,中國軍隊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以必死決心,率兩萬軍隊,攔截17萬向宜昌推進的日軍,最後壯烈殉國。其靈柩在運往重慶途中,於宜昌東山草堂停靈公祭三天。王陸一《宜昌哀輓行》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景:「不期集於東山寺者逾十萬人」「東山寺外天如死」「萬潮奔動祭將軍」。

英靈永存,宜昌莫忘。

如今,烈士紀念碑、紀念館和烈士墓區等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烈士紀念設施區域,為英烈們找到了莊嚴肅穆、溫暖的「家」。每年清明、「七一」「八一」「烈士紀念日」以及其他節假日,宜昌社會各界人士便會自發來到烈士陵園祭掃。

今年清明節,宜昌院校師生共同緬懷祭奠英烈忠魂(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黃余洋 攝)

城市巨變 東山「看見」

宜昌人愛東山,不僅因為其自身的魅力,因為崇敬烈士,也因為在東山上,可以讀懂宜昌這座城市。

數年來,東山仿佛一位無言的智者,默默地注視著懷抱中的宜昌發展:

它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東山頂上放眼望去,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宜昌城內滿目瘡痍,房屋破爛不堪,絕大多數居民住在條件惡劣的吊樓和簡陋的棚屋中,全市街巷狹窄彎曲,多為石板路和土路。

宜昌之變,始於「東山」。

市城建檔案館史料記載1958年「大戰東山」,在山上山下修路,山下的路就是東山大道的前身,1960年停建,1970年,為興建葛洲壩水利工程而復工。當時的宜昌喊出「黨政軍民學,一起來上路」的口號,很快就將這條依附在東山坡上的羊腸小道,變成了城市的通衢大道。1971年,東山大道建成通車。一端連著葛洲壩,一端連著伍家崗,12公里的東山大道把城市的兩大區塊連成一體,宜昌實現了第一次擴容飛躍。

將目光投向山腰,靜靜矗立的宜昌火車站帶來了20世紀70年代宜昌的快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國家決定在宜昌修建葛洲壩水利工程,但工程所需物資的運輸成為難題。為此,各方協商,決定修建鴉宜支線,在距離宜昌38公里的鴉鵲嶺站與焦柳線接軌。1970年6月,鴉宜支線開始施工,到1971年完工,宜昌火車站也投入運營。

此後,鐵路部門先後開通了宜昌至北京、上海、西安、無錫、廣州、太原、武漢等地的列車,極大地促進了宜昌市乃至整個三峽庫區的經濟發展。從1971年到2012年,41年間,宜昌火車站見證了宜昌的崛起與發展。2012年,隨著城市骨架拓展,火車站東移至伍家崗。宜昌火車站沒有了往昔的熱鬧,如今正等待著新的發展機會。

將目光再次下移,東山、雲集兩條隧道穿東山而過,與東山大道交會,靜靜訴說著這個城市再次擴容的故事。

時光倒流,上世紀80年代末的宜昌面臨兩大發展難題:城市發展空間不夠、城市工業基礎薄弱。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市委市政府將目光瞄準了「東山之東」:這一帶地勢平坦,可開發用地較多,離中心城區直線距離只有1.8公里。

1980年東山大道上的元旦長跑

首要的便是解決交通問題:1994年、2000年,東山和雲集兩條交通隧道先後建成,東山屏障被打破,城區範圍延伸到宜昌開發區。

這之後,城區通過發展大道向夷陵區延伸;城東大道建成後城市腰部開始變得壯實,主城區範圍拓展至以高速公路為界……

時間倏忽,進入21世紀初,擁堵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之一,城市發展自身的快速交通系統成了最急迫的問題:2014年2月25日,東山大道BRT項目正式開工。2015年7月15日,BRT項目試運行。從夷陵區穿越西陵區,再到伍家崗區,宜昌BRT如同一線串珠,連接三個城區。城市因以東山命名的道路而發生再次飛躍。

東山大道BRT項目讓城市交通提檔升級

與此同時,江城大道、峽州大道和外圍縣市區組團對接;夷陵長江大橋、至喜長江大橋如長虹臥波,飛架南北;西陵二路快速路作為宜昌「三縱五橫」快速路網格局重要組成部分,猶如巨龍,攜萬鈞之勢跨江而過,橫貫整個城區,讓城市交通更順暢的同時,也讓城市骨架得到拓展。

站在東山上,目光所及,似乎宜昌70年的發展歷史都濃縮在這一幕幕圖景中:

它看到,城市「長大」了:1949年,宜昌市總面積為3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僅2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7.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8萬人。來自市住建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宜昌市城市規劃建設用地面積236.33平方公里,建成區169.8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91.4萬人。

它看到,宜昌「變高」了:1949年,宜昌僅江邊幾棟低矮的吊腳樓。2003年,鐵路壩周圍——宜昌均瑤國際廣場開始建設,它的建成改寫了宜昌當時的高樓紀錄:153.56米高。至2005年,市區已建成20層(含20層)以上高樓31棟,在建的則有17棟。而如今,宜昌的天際線正不斷被刷新 。

它看到,城市「強壯」了:1949年的宜昌百廢待興。從2012年至2017年,宜昌以每年實現一個千億產業的速度,相繼實現了精細化工、食品生物醫藥、先進裝備製造、現代物流以及文化旅遊五大產業突破千億級。如今,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實現從低端向高端的跨越,新興產業發展迅猛,潛力巨大。

城市「綠心」 綠冠全城

城市一直在變,東山卻似乎未曾改變:它總是這樣鬱鬱蔥蔥,生機勃勃。

多年來,不論城市發展如何需要空間,宜昌人卻從未在東山上「打過主意」。它總是靜靜地屹立於城市高處,源源不斷地為宜昌人提供新鮮空氣:東山公園內生長著近30種樹木,綠地面積17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85%,被市民譽為「城市綠心」。2013年,東山公園進入改造升級階段。改造後的東山公園新增了休閒廊道、觀景平台等。山水相依、動靜相宜,賦予了東山公園更迷人的氣質。

東山腳下,夷陵廣場從一座商業城變身為城市綠地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20世紀90年代初,夷陵廣場發展成為擁有770個鋪面、年銷售額達2.6億多元、川東鄂西小有名氣的「夷陵商業城」。與此同時,城市快速發展,人們需要綠地健身休閒。1997年,市委、市政府決定拆除夷陵商業城,建設一座集休閒、娛樂、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場所,夷陵廣場應運而生。

夷陵廣場對面,興建於1955年的兒童公園(原名西陵公園)內山水相間、茂林修竹、古木參天、綠草成蔭,作為城市綠肺,源源不斷地散發著綠色魅力。

與東山隔江而望的磨基山,是宜昌城市的地理標誌和文化標識。絕佳山水景觀與區位優勢,使其早已成為商業人士眼中聚寶生財的黃金地段。然而,宜昌市委、市政府硬是擋住萬千理由,堅守民本和生態底線,給市民們保留下了這座森林公園。如今的磨基山,山上層巒疊翠,山下花團錦簇,登頂可眺遠,進谷亦觀城,俯仰之間,窮盡大城內外,森林公園入畫來。

像這樣的城市綠地、公園在宜昌還有很多。站在東山上眺望,濱江公園、運河公園、城東公園等等就像一顆顆綠色的寶石,熠熠生輝。據園林部門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宜昌城區公園綠地達41個,面積達1395.10公頃。

與公園、綠地等大型景觀引人注目不同,城市基礎綠化腳步似乎更潤物細無聲:1951年春,宜昌市委、市政府發動群眾植樹1.72萬株;1952年市區開始種植行道樹,從此街道和單位綠化逐步發展;1980年,城區園林綠地總面積296.8萬平方米;1982年成立市綠化委員會後,每年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20世紀90年代,城區公園、廣場、遊園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城市風貌由此改善。2000年,「大樹進城」工程實施 ,在宜昌市城區12個重點地段栽植大樹5912株,當年,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01平方米。2006年,宜昌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如今,宜昌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更加持續、堅定:總長5089公里的河流中,183條河流和11個湖泊實現了四級河湖長全覆蓋;關停的化工企業由25家增至30家、取締的非法碼頭達到216個,關閉沿江排污口增至26個;40萬中小學生選擇以生態開場,同上「開學第一課」;江邊撿拾江灘垃圾的「三峽蟻工」增至4萬人次……城市色彩更加絢爛多彩,長江流域更美更綠。

在東山上俯瞰,宜昌江穿城、城鑲山,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畫中、起起伏伏、彎彎曲曲、高高低低、連綿不斷、若隱若現的山水特色顯露無遺。

「山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美麗圖景(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楊柳之 攝)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透過時光的薄霧回看,我們發現,東山對宜昌人來說,不僅是一座山,更承載著人們的深厚情感,傳遞著這座城市的精神與信念。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宜昌市檔案館、宜昌市城建檔案館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_TaHmwBmyVoG_1ZnUM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