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這部電影已經確定為R級電影的票房冠軍,而小丑作為DC漫改中的大反派,一直以來都是很多人的童年夢魘。
而這部以小丑為主角的電影當地講了些什麼呢?
不怕劇透的朋友就繼續看下去吧。(雖然劇透的也不是很多)
首先,因為這部電影的上映,全球很多國家和城市都在其影院附近增加了安保巡邏措施,為的就是不出現類似《黑暗騎士》上映時的悲劇事件。
好了,言歸正題。
電影的開始是主角亞瑟的追夢過程,他在一個專門為一群小丑準備的簡陋化妝間中,為自塗己上並不是太滑稽的妝容。
現實也很殘酷,他賺的錢很少,生活過的非常拮据。
不過相比於其他的小丑,亞瑟更加努力的想要演好「小丑」。
他強行撕扯著自己的嘴巴,好讓自己的笑容顯得更加歡樂,但就連他自己都沒有察覺到,一滴眼淚正在緩緩滴落。
而努力有些時候並不一定會帶來回報,亞瑟在街頭扮演小丑時被一群混混毆打,在公交車上為了逗小女孩開心時精神病卻發作了。
他無法止住自己的笑聲,車上的人都將他當成是怪物。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亞瑟最後變成真正的小丑而埋下伏筆,不過這個時候亞瑟還沒有走到崩潰的邊緣。
因為他的家中還有一位同樣精神失常的母親需要照顧。
而他的母親也不斷在給亞瑟希望,「要始終擺出一張笑臉,你有一個使命,讓世界充滿歡笑。」
然而亞瑟是一個病人的事實並不會因此改變。
首先他之前進過精神病院接受過治療,並且同時在服用7種精神病治療藥品,看清楚了,不單單是吃7種藥,而是吃7種不同類型精神病的藥。
另外他的原生家庭就有問題,母親精神失常,亞瑟從小就在被毒打中成長。
最後就是亞瑟的多種精神病中就包含了抑鬱症!
所以說,亞瑟是一個病人,但他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治療與關愛。
這才是亞瑟最終成為令人談之色變的小丑最重要的原因!
因為亞瑟長期處在被欺凌的狀態,他不敢做出相應的反抗,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抑制,若是在之前能讓他的神經得到一個舒適的釋放點,亞瑟都會有一個不同的成長軌跡。
可惜,世界沒給他這個機會。
而亞瑟最先露出暴虐傾向的時候,是在他狂踢垃圾桶的時刻。
這一天他被老闆扣掉了工資,他找到一處偏僻的角落進行發泄,瘋狂踩踏垃圾桶。
就好像是在踩自己一般,因為他覺得自己就是垃圾,從那以後雙重性格就出現在亞瑟身上。
當他是亞瑟的時候,他就是那個被人們隨意欺凌且瑟瑟發抖的可憐蟲。
可當他化上小丑妝容的時候,他就變成了那個暴虐的嗜血殺手。(也有人形容為面具下的懦夫。)
其實我認為,《小丑》這部電影並非是在講一個DC大反派的反派故事,而是在陳述一個赤裸裸的現實。
那就是
——請不要放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