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大獎稱為「東方諾貝爾獎」,單項獎金120萬美元,卻鮮有人知

2019-10-10   王老師的粉筆

最近,2019年的諾貝爾獎吸引到了很多的關注。作為世界最榮耀的科學大獎之一,很多科學家都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榮。而諾貝爾獎的高獎金更是成為了很多網友們熱議的話題,不過有一項科學大獎在獎金上並不輸於諾貝爾獎,但是知道的人相比諾貝爾獎卻要少得多。

這項在獎金上不輸於諾貝爾獎的大獎就是邵逸夫獎。邵逸夫獎是按照邵逸夫先生的意願而設立,由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管理及執行的國際性獎項,旨在表彰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和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獎項的始創成員還包括:邵方逸華女士、馬臨教授、楊振寧教授。

邵逸夫獎自2004年頒獎以來,一共評選了十六屆,頒發了十五屆。與諾貝爾獎不同的是,邵逸夫獎只設立了三個獎項,分別是邵逸夫天文學獎、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從獎項的設置來看,邵逸夫獎不僅不與諾貝爾獎重複,而且還對諾貝爾獎進行了有效的補充。畢竟作為基礎科學的數學和天文學,諾貝爾獎並沒有設立,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在獎金上面,邵逸夫獎的獎金同樣極具吸引力,邵逸夫獎的單項獎金達到了120萬美元,比諾貝爾獎還多出了20萬美元。

回顧邵逸夫獎的頒獎情況,先後有5位華人科學家走上了頒獎舞台,他們分別是著名數學家吳文俊、幾何學家陳省身、天文學獎徐遐生、醫學家簡悅威、生物化學家王曉東、獲獎範圍涵蓋了邵逸夫獎設立的三大獎項。他們的獲獎不僅充分展現了華人科學家的不凡實力,而且也極大地促進了相關領域的發展。

邵逸夫獎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的確不如諾貝爾獎,但是邵逸夫先生卻被我們所熟知。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截至2012年贈款金額近47 .5億港元,建設各類教育項目6013個。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而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更是慷慨解囊1億港幣,成為單筆個人捐款最多的人。

邵逸夫獎不管是從獎金還是含金量來看,並不輸給諾貝爾獎,但是影響力卻大不如諾貝爾獎。至於原因,或許還是因為我們不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