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養脾胃靠五穀,具體說的是哪五穀?

2020-02-26     每天學一點醫學知識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是說,五穀才是最養身體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類等也重要,但它們終究是起到輔助作用,發揮補益作用的。「五穀」指的是:稷(小米)、小麥(面)、稻(大米)、黍(粘黃米)和菽(豆類),都是「種子」。

小米味甘、咸、微寒,入腎、脾、胃經,食小米有利於調理脾胃,養血養陰,有安眠作用,還可防止衰老。因為小米是熱性的東西,所以小米粥最好是早晨服用。

小麥(面)是秋種、冬長、春秀(抽穗)、夏收,得四時中和之氣,營養價值就越高。面的這種熱性在《黃帝內經》五性歸屬中為火,所以為五穀之貴。中醫將火與心相對應,所以面被認為最補心氣。夏天,我們經常出汗,汗為心液,過汗則心氣傷,所以這時我們應該適當吃一些麵食,以補心氣。

稻(大米)偏涼,清涼順氣,晚上吃比較好。傳統中醫不主張讓老人吃新米、新面。因為新米和新面生髮之性過強,容易引發原先藏在身體里的舊疾。老人的身體偏弱,吃陳米和陳面較好。尤其是陳面,多吃陳面煎湯的話,就能固攝住虛汗。

黍(粘黃米)熱性十足,但也難以消化。如果出去爬山、遊玩,需要走長路時,多食一些黏米糕,不容易餓。


菽(豆類)樣子像腎,古人認為它可以補精髓,屬收藏,可以多食用。豆類之中,以黑豆最為養人。

現代許多女性以不吃五穀雜糧為減肥手段,這其實是非常不符合自然法則的,也是養生的大忌。因為減肥 不吃主食(五穀雜糧)直接傷害的就是人體的後天之本———脾胃。

食物入於胃,化出來的精華為氣和血,供人體所有器官機能使用,而沒有五穀的供養,血氣何來?五穀是最佳的補氣補血的方法,絕對不能不吃。至於脾胃的習性,有一點是共同的,它們都喜歡規律,討厭刺激。所以,飢一頓飽一頓、暴飲暴食、愛吃生冷刺激食物,這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都會讓脾胃不堪重負。所以,即便是吃五穀養胃,我們也得用對方式。

除了共同愛好,脾胃也有習性不同的地方。脾喜歡燥,不喜歡濕;胃喜歡溫,不喜歡涼。胃喜歡溫潤的食物,這個應該不必多說了,大家都了解,因為生冷的食物會給胃帶來太強的刺激。

這裡,需要多講兩句的是為什麼脾不喜歡「濕」這個字。

《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說:「脾惡濕,急食苦以燥之。」意思是說,脾不喜歡濕,需要吃一些苦味的食物。然而脾恰恰又是特別容易招惹濕的,因為在五臟與五行的相配中,脾屬土,土是特別容易吸水的。

所以,濕氣一旦進入體內,最容易找上脾。而脾容易吸收濕氣,帶來的後果就是濕氣泛濫,使得水濕內蘊,從而傷害脾陽,結果就是各種疾病出現。因為濕性屬水,水屬於陰,因此濕是陰邪,容易耗傷人體陽氣,脾陽當然是首當其衝的。俗話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為了養護脾臟,我們就得從日常飲食入手,好好「防濕」。

其實總結起來也不複雜,大家只要作息規律、飲食有節、少吃生冷食物,多吃一些健脾利濕的食物,尤其是白扁豆、薏苡仁、赤小豆等具有健脾除濕作用的五穀,脾胃就不會總找麻煩。在這裡我特別想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是,早餐一定要吃,主食一定要吃。

這也是很多女孩子的通病,為了多睡幾分鐘或者忙著化妝導致沒時間吃早餐,點了或者做了一大桌子菜於是不吃主食,這些做法都是有損脾胃的,時間長了會讓脾胃變得虛弱,脾胃虛弱了,氣色自然就差了,容顏也就憔悴無華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好了:五穀一定要吃,主食一定要吃,這是養脾胃的基礎。脾胃好,人不老;脾胃強,壽命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PYmgXABgx9BqZZIbB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