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連續兩天的漫天雪花,真是美翻了,而我關心的是,什麼時候能出門?還是宅家,老老實實寫點東西吧。話說,我也是這一年多才親近的皖南,接連去了兩次了,夢裡水鄉、粉牆黛瓦馬頭牆,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今天介紹一下安徽歙縣的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的南門。徽州古城,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總占地面積24.7平方公里。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中國四大古城之一。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
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建於明、重修於清的歙縣古城,分內城、外廓,有東西南北4個門。此外還保留著瓮城、城門、古街、古巷等。歙縣從唐宋以來共建了400多座牌坊。圖為黃賓虹公園。
徽州古城的南譙樓,始建於隋末,為歙州人汪華吳王府外子城的正門門樓。南譙樓是古代夜間向人們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譙樓傳向四面八方的。南譙樓三重三開間,高約20米,寬約15米,進深約10米。1997年,國家文物局撥款重建,並基本保持了木構清代風格,門闕為宋代風格。
徽州府衙,建於元末明初。隋義寧年間(617—618年),越國公汪華即遷於此。宋紹熙年間(1191—1194),州衙毀於大火,隨後重建。明初,衛國公鄧愈改為行樞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復為府治。之後,正統、崇禎曾兩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清道光末年大修。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築規制,採用「原工藝、原材料、原規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對徽州府衙進行了修復。
府衙大門外東側就是橫跨中和街、重檐虛閣、高脊翹角的陽和門,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年,也就是1150年,舊稱迎和門,又名東譙樓。它是古代用來觀望和擊鼓鳴鐘、打更報時的地方。譙樓上懸巨鍾,昏曉撞擊,使臣民聞之而警醒。
進入陽和門後,就會看到跨街而立的徽州古城的象徵——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立於明萬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許國石坊是許氏衣錦還鄉時在家鄉歙縣立此坊。許國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圍合,中國僅此一例,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這裡是帶團導遊的重點講解項目,一定要聽聽講解,建造過程很有意思。
古城內的徽園,是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絕」,融磚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精髓。徽園2000年對外開放。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1999年3月25日動工,2000年11月16日建成開園,主體建築有仁和樓、得月樓、茶樓、惠風石坊、徽園第一樓、得意樓、春風樓、 過街樓、古戲樓、蓮池玉帶橋、萬金靈龜、九龍九鳳壁,以及住宅樓房百餘間。
徽州街巷內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街首處「旌表江萊甫妻葉氏貞節之門」木牌坊,為明太祖朱元璋感恩賜建。
大北街為府城商業區。該街朱家巷口有「豸繡重光」坊,蘊含明末朝廷鬥爭故實。打箍井街以打箍井得名,井圈鑿箍。井邊方士載宅為明大學士許國府邸部分遺構,已闢為許國生平展覽館。中山巷為階梯型古巷,基本保持清末風貌,巷內有兩柱世科石坊和皖南事變後葉挺將軍囚禁處。
徽州古城西門,這張照片有點故事。到達徽州古城後,我直奔位於東南角的青旅,放下背包就出來拍照片了,在這裡拍了一張古城西門的照片後,轉身回古城時,被景區的工作人員攔住了,要我買門票。我一臉懵,這裡需要門票嗎?被「糾纏」了半天,我百般解釋,直到拿出了古城青旅的房間鑰匙,才勉勉強強過關。奇了怪了,開放式的古城大門,人來人往,為啥就向我要門票?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門票政策,一頭霧水。
我們先了解一下古城的門票政策,原來徽州古城的門票是100元,含參觀徽州古城和徽州府衙。但這個門票是僅針對外地遊客的,開放的大門,如潮的人流,究竟如何辨別是外地遊客呢?這個操作就只能憑工作人員的直覺了,看誰「不順眼」,上前盤查一番就是了。這個操作是不是挺不靠譜?
回到青旅,和老闆談起,老闆說,在旅遊旺季的長假裡,凡是能進入古城的各條小巷子和入口處,都會有工作人員值守驗票,非常嚴格。現在是淡季,驗票制度沒有那麼嚴。本圖為古城眾多驗票口的一處,就在小巷的入口處。
有很多去過徽州古城的網友留言,古城裡啥也沒有,100元門票就是大坑。但從另外一個視角看,住在古城裡,清晨穿行在小巷中,閒看小貓小狗在家門口發獃,古城雖無昔日的榮光,只有安逸和愜意的生活氣息,那種寧靜之美也是別有風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