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後絕對不會養你!」狠話傷人心,孩子詛咒敏感期切莫大意

2019-07-07     文竹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做父母的都有這樣的體驗:勞累了一天,回到家,寶寶們飛奔撲入懷裡,用軟軟的脆脆的童音撒嬌到:「媽媽,媽媽,我想你!」,「爸爸,寶寶一直在等你下班哦。」孩子們溫暖的話語讓我們一天的疲憊頓時消散的無影無蹤。但是,也有一些孩子的狠話髒話,讓原本辛苦的家長們傷透了心。

昨晚隔壁子欣媽媽很晚來串門,子欣和我家寶貝年齡相差二個月,剛滿三歲。她憂心忡忡的說到:「逸媽,你猜猜下午放學回家子欣跟我說什麼?」「看你表情,肯定不是好聽的話兒。」「豈止是不好聽,簡直傷透了我心了,回家後我叫她去洗乾淨手,準備喝水,她竟然大聲地對我吼,煩死啦,我以後絕不會養你,等你睡著了,我還要賣掉你,讓你永遠回不了家。你說說,這是三歲孩子該說的話嗎?」
「我當時是又好氣又好笑,對了,上周末,她還用髒話罵她爸爸,她爸爸覺得很搞笑,就沒當回事,今天又說這種狠話,這到底怎麼回事?你說該怎麼辦?」看著子欣媽媽焦慮不已的神情,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子欣媽媽被我笑的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停的問:「你快說說這是什麼回事呀?」

像子欣這麼大的孩子,偶爾的、或在某一段時間節點內時不時地爆粗口、說髒話、飆狠話,這是很常見、也很正常的現象,孩子這一特殊的行為及成長時期,心理學上稱為「詛咒敏感期」。 那詛咒敏感期具體是指什麼,有哪些表現,又是怎麼產生的?家長朋友們應該如何科學的應對呢?

什麼是詛咒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顧名思義,就是小孩對詛咒、髒話等不雅話語特別敏感且樂於學習模仿的時期,這是3至5歲幼兒成長發育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平日家教甚嚴,且說話有禮貌也乖巧的寶寶,突然有一段時間就變了,變的出口髒話或學著罵人,惡言惡語的,大人越制止,孩子越起勁,讓家長又急又氣,又惱怒又無奈,這就是詛咒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的表現與特點

最普遍的表現就是不分場合的「口出惡言」或是「出口傷人」。大人越是試圖阻止,小孩就越興奮,越繼續講。這種惡性循環成功惹惱大人,被責罵甚至體罰後,下次又會繼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特點是處於詛咒敏感期的孩子,對於自己罵出的話他們根本不理解,甚至完全不懂那些詞語的具體含義,他們只是懵懂的知曉這些話會成功的引起大人們的注意,所以他們熱衷模仿和使用。

比如常見的「去死吧」「王八蛋」「垃圾」「豬頭」「狗屁」,這些詞在孩子們眼裡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而聽到這些話的大人的過度反應才讓他們覺得有趣。

詛咒敏感期如何產生

​首先, 從嬰幼兒成長過程來看,三至五歲是孩子語言行為發育的一個小黃金期,孩子們的語言能力和行為模仿能力在這一期間會有一個長足的發育和進步。模仿他人是孩子自我成長最快的一種途徑

當孩子們看到、聽到那些表情誇張、神態豐富的髒話粗話時,他們會覺得有趣,會不自覺地去模仿。當孩子們感受到他們說髒話時產生的巨大「威力」時,這又促使他們不斷地說下去。

其次,三至五歲也是孩子自我意識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 個人的自我意識開始建立,對於自我與他人有明顯的界限感。

這種界限感讓孩子渴望被周圍的人所重視、所關注。當他們偶爾的一次模仿他人說髒話得到大人的高度重視後,他的大腦就有了直觀意識,那就是說那些話或者那樣說話大人會比較在意我。

通過上面二點我們看到孩子在詛咒敏感期說髒話,學罵人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生理期,只要大人能科學的看待,正確的引導,說髒話說狠話其實並沒有那麼糟糕,詛咒敏感期也沒有多可怕。

孩子正處在詛咒敏感期,家長們應該如何科學對待,恰當引導

首先,家長要做到淡然處之。當孩子出現詛咒敏感期的這些特徵時,家長淡然處之的反應至關重要,這是決定孩子後續是否會繼續說的關鍵。不管是聽說還是親見自己孩子在罵人說髒話,現場冷處理才是唯一正確的做法。

冷處理的方法就是用行動直接告訴孩子,你的那些話在大人眼裡沒什麼威力,大人根本不怎麼在意。當孩子沒有收到預期的回應後,他們就會慢慢的對那些惡言惡語失去興趣,從而不再繼續。

我們成年人都有逆反心理,小孩也不例外,越是不讓我說,我越要說,這也是為什麼當小孩罵人說髒話,爸媽越是阻止,小孩說的越起勁的原因。

其次,教會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情緒的管理是我們終其一生都要去做的事情。小孩越早學習,長大後情商越高。處於詛咒敏感期的孩子,他們詛咒罵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一種情感宣洩,是對大人忽視自己表達不滿。我們已經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那麼要引導的就是告訴他們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情緒。

挑一個愉悅的下午,找一個安靜的場合,和孩子一起,告訴孩子如何如果心裡不開心,可以直接跟爸爸媽媽說:「我不開心,因為.......」,如果很不開心,可以說:「我非常不開心,我不喜歡......」,甚至可以用眼淚來排解內心的不愉快。當然,這一步的溝通要必須等罵人事件過後,雙方情緒都非常穩定時才能進行。

告訴孩子正確的表達情感還不夠,還要告訴孩子說髒話粗話是沒有禮貌沒有教養的行為,就好比隨地大小便一樣是很難為情的。當我們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用溫柔而信任的眼神與孩子對話時,我們會驚喜於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和渴望被認可的那份急切的心情。

最後,家長們的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們詛咒的話語,絕大部分都是來自他身邊的環境。當家長聽到孩子說髒話,首要反應是反省自己和家人的語言行為,找到髒話的源頭,並杜絕。孩子語言詛咒敏感期的激發很可能是來自一次父母的爭吵,當她看到媽媽大吼大叫時,爸爸立刻改變態度,言聽計從,那麼這就給孩子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大吼大叫的罵人是很有威力,很有作用的。

子欣媽媽聽完我的這一番分析,恍然大悟道:「這就對了,每次子欣哭鬧的時候,她奶奶都是用「再哭就把你賣了,讓你永遠回不了家」這樣的話來嚇唬她。她也就跟著學了。看來我們大人一言一行都要特別注意,幸好早發現了,要不能等她真的養成罵人說髒話的習慣後那就很難改正了。」

是的,孩子們的詛咒敏感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這一階段,家長們沒有引起重視,沒有給予有效的引導,最終讓孩子養成了不良的習慣,這才抱憾不已。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寶寶在詛咒敏感期有說過那些「可狠可怕可嚇人」的話呢?你是如何引導寶寶走出這一時期的呢?歡迎各位寶媽踴躍留言分享,大家一起見證寶寶們的健康快樂成長!

————————————

我是文竹媽媽,家有兩寶,大寶5歲,小寶3歲。一人帶兩娃的艱辛讓我更懂得如何照顧寶寶。

文竹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分享,為寶爸寶媽排憂解難。歡迎各位與我分享育兒過程中的小問題小確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PCwGWwBmyVoG_1Z1aG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