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作為孩子的父母,信守諾言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如果父母沒有做到自答應的事情,會導致自己的形象在孩子心中被摧毀,更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感。
孩子期末考進前三,爸爸卻不願兌現承諾
小明期末考試之前,得到了爸爸的許諾,只要他考了期末前三名,爸爸就幫他 充值500元的遊戲幣,讓他暑假的時候好好玩遊戲。
小明的成績在班級里處於中上游的位置,對他來說班級前三名努努力還是可以達到的,就算達不到他也沒有什麼損失。於是他一口答應了爸爸,就當作是給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
等到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之後,小明發現自己居然考了全班第二名,達到了之前定下的目標。拿著成績單的他興高采烈地回家找到爸爸,希望他能夠兌現當初的承諾。
可是沒想到爸爸卻有十分抗拒地樣子,不停地用 「小孩子成天就知道打遊戲,怎麼不想著好好去學習呢」這樣的話來搪塞過去。
爸爸這樣的態度讓小明覺得十分難過,為什麼答應了自己的事情,爸爸卻要言而無信呢? 明明爸爸教導自己要成為一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君子,可是他卻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這樣做對嗎?
父母言而無信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對學習產生報復性分心
孩子歲前的學習模式屬於「發現式學習」,如果這個階段,父母以孩子的成績作為獎勵的要求,可是當孩子達到這一目標時,父母卻有言而無信,這會導致孩子對於學習產生 「報復性分心」。
這對孩子未來的學習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孩子會因此而感到厭學。
父母的權威形象受損
在孩子的眼裡,父母的形象是高大而威武的,孩子面對父母時會不自覺產生一種敬畏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孩子聽從父母的建議,遇事都會與父母商量。
但是如果父母出現了言而無信的情況,這樣的形象在孩子心裡就會大打折扣,父母的權威形象受損,孩子對父母的敬畏和尊敬都會隨著降低。
這種情況體現在父母再也叫不動孩子,吩咐孩子幫忙的事情孩子總是當作耳旁風一樣,有的時候還會選擇和父母對著干。
孩子會習得言而無信的壞毛病
英國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說過: 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如果一直以言而無信的姿態出現在孩子的眼中,孩子也會不自覺地有樣學樣,成為了一個不信守承諾的壞孩子。
和你說句貼心話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如果父母言而無信,一直不兌現自己許下的承諾,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其不良的影響。
今日話題:你平時會兌現你許下的承諾嗎?在孩子眼中,你是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嗎?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3SiXHMBd4Bm1__YR-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