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一個高三生聊了下選專業問題,稍微總結了一下:
看了很多案例,自己也是過來人,猶豫不決都是由於考慮的因素太多:是否好就業,是否感興趣,是否好畢業,是否有前景等等。
但尷尬的是,納入的因素越多,衝突的地方就越多,就越加猶豫不決。
這時候應該回歸第一性原理:
把問題回歸本質,去掉不重要的因素,只留下核心因素,決策就變得很簡單。
比如,工作很受氣,你在考慮是否離職?
回歸本質,你工作是為了受領導氣嗎?
既然不是,做好準備就趕緊撤了,硬拖著只是打著等待機會的藉口在逃避問題。
比如,某專業A,就業好,是否考慮?
回歸本質,你讀大學主要是為了不失業嗎?
如果不是,那答案不是很明顯嗎?
這個我得重點說一下,其實好就業可以拆分:
是畢業時好就業,還是一輩子好就業?
絕大部分人認為的好就業都是個傻傻的想法,你所以為的好就業,不外乎是「畢業那兩年」為前提罷了,你一輩子只有畢業那兩年嗎?
誰也沒法保證大學那四年,畢業那兩年,你是不是還有那個興趣了,這不過是你用靜態的視角,來看待動態的將來罷了。
所以你看,「好就業」這個因素只是你自己給自己加的障礙,用它來掩飾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但實際上卻沒什麼卵用,反而背負著對未來更大的風險。
以絕大多數畢業生閱歷之淺,遠遠沒法預測未來,只能默默地把「畢業那會」包裝成未來的統稱。
你當下以為的高瞻遠矚,放到以後看來就是一個笑話,仿佛在嘲諷著什麼。
既然如此,你又怎知哪個專業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沒有辦法實現利益最大化,但最好的通用性方法是:在不排斥,略帶興趣的前提下,選一個輔助性/工具型的專業。
讓我來重選,只會選心理學,文學,外語,法律等等帶有工具性質,輔助性質的,即使不能成為主業,也能賦值一輩子,為工作和生活帶來額外的增值,還可以給你帶來副業的可能,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這專業沒白讀了。
用第一性原理,忍痛剔除掉次重要因素,保留下核心因素,你發現答案就那麼一兩個,沒什麼複雜的,難處就是下決定的勇氣。
如果你想實現利益最大化,就不該考慮畢業那會狹隘的未來,而是著眼於一輩子的將來,哪個能受益一生?
尤其是在現在盛行的網際網路+知識大爆炸年代,跨領域吃飯也是家常便飯,專業在普遍貶值,工具型專業只會越來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