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國之前,竟然有一個皇后離奇失蹤了,說法很多但卻都不正確

2020-05-14     指點江山

原標題:明朝亡國之前,竟然有一個皇后離奇失蹤了,說法很多但卻都不正確

看過《明史》的人都知道這樣一件事,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被親叔叔朱棣趕下帝位之後,便離奇消失了。朱棣派人找遍了整個大明朝都沒有找到,甚至,連大名鼎鼎的鄭和下西洋都是為了找他。然而,事實上,明朝是人口失蹤事件的多發區,朱允炆可不是唯一一個失蹤的人。

很多人夢想的女神,明熹宗的妻子,美麗端莊的張皇后,同樣也離奇失蹤了。

張皇后原名張嫣,老家就是今天的河南。作為一個皇后,容貌自然不可挑剔。在那個沒有化妝品,沒有整容手術的時代,她的長相足以讓一些心懷不軌之人直流口水。除此之外,能在宮中生活的女人都不傻,智商不僅非常高,還比那個錯生在皇家的藝術家,國家的主人朱由校聰明了許多。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很多事情中看出來。

眾所周知,朱由校在位時,朝堂上最大的奸臣是魏忠賢。偏偏明熹宗對他不僅非常信任,還對他擾亂朝綱的行為視而不見。對此,身為一國之母的張皇后自然看不下去了。為了國家的安定,她經常找時間向明熹宗表達自己的不滿,希望他能夠親賢臣,遠小人,讓他小心魏忠賢。

可是,朱由校此時一心都撲在了木匠活上,哪裡還有時間管理國家大事。而且,除了魏忠賢,他也沒有幾個可以相信的人,因此,便沒將張皇后的話放在心上。時間長了,發現張皇后對此仍然糾纏不休,便對她有些厭煩,使得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也出現了問題。

除此之外,朱由校當時還非常寵信客氏,她是明熹宗的乳娘。

也許是客氏從小陪伴著明熹宗的原因,他對客氏很寬容,很尊重。這些本來沒也什麼,還可以看出這個木匠皇帝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這是一個很好的品質,但客氏卻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角色。這個沒有多少文化的奶娘,發現皇上對自己特別尊重時,便有些膨脹了,更是變得恃寵而驕。

甚至,在宮裡宣稱自己是皇帝的母親擾亂後宮,還經常欺負皇帝的妃子,連皇后她都敢懟。這自然引得張皇后的不滿,最終,張皇后決定將她引到宮中除掉她,但可惜,客氏雖然文化不高卻很聰明。她已經察覺到了這一點,便沒有給張皇后機會。

甚至於,在張皇后懷孕時,她提前下手,將皇后身邊的丫鬟都換上了自己的人,找了個機會,想在皇后懷孕期間除掉她。最終,那個給張皇后捶背的丫鬟裝作不小心的樣子使勁錘了幾下,直接將她錘流產了。雖然,張皇后最終活了下來,但是,兩人之間的仇恨卻再也無法解開了。

都知道,客氏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她不僅僅滿足於整死張皇后的孩子,還想將張皇后徹底廢掉。於是,她聯合奸臣魏忠賢,編排張皇后的老父親張國紀是江湖上有名的殺人犯孫二。更要命的是,明熹宗竟然沒有任何的懷疑,直接將張國紀送回老家養老,這讓許多人大跌眼鏡。

然而,在處置張皇后這件事情上,朱由校並沒有聽客氏和魏忠賢的話將她廢掉,而是保留了張嫣的皇后位置。畢竟,他是一個念舊情的人,兩邊的人他都不想傷害,也不想讓她們繼續斗下去。因此,客氏與張皇后之間保持了一種詭異的平衡,自此,皇帝與皇后兩人也再沒有親密的交談過。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他們婚後的第六年,明熹宗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最後,直接病倒在了床上,全身浮腫,也沒有人知道具體原因。但是,大家都知道國家的主人快不行了,甚至,有人謠傳魏忠賢要篡位當皇帝。而且,明熹宗還沒有去世,各大勢力已經對即將到來的新一輪權力洗牌摩拳擦掌。

張皇后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看著風雨飄搖的江山緊皺眉頭。所以,為了防止有人加害朱由校,她起早摸黑的親自照顧他。也許是她對朱由校的不離不棄深深感動了朱由校,他對張皇后冷漠的態度漸漸發生了改變。但是,這一切都晚了。

作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張嫣的政治嗅覺自不必多說,沒有時間沉迷於兒女情長。

為了江山社稷不被魏忠賢和客氏徹底葬送,她必須要為帝國找到一個合適的繼承人。他們之間唯一的孩子還沒有出生便被客氏給害死了,所以,唯一的選擇便是讓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檢,至少名義上是任何人都無法反對的。而且,朱由檢繼位的話,至少可以保證大明朝還是老朱家的天下。

這一次,我們的木匠皇帝難得沒有糊塗,同意了張嫣的提議。當然,此時的皇宮被魏忠賢和客氏的人嚴密把控,因此,召朱由檢進宮面聖真的難上加難。如果,光明正大的下旨,也許旨意連皇宮的門都出不去。最後,還是張皇后憑藉自己的智慧找到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朱由校和朱由檢見面商討傳位大事。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不是張皇后這一次當機立斷,明朝的歷史到這裡基本上已經結束了。在這次事件中,張皇后表現出了敏銳的政治嗅覺,她的聰明,她的智慧,她果斷的執行力,使得朱由檢對這位皇嫂真心的佩服和尊重。朱由檢繼位後,將張皇后養在了宮中。

雖然,張嫣及時補上了大明朝這艘破船的致命漏洞,但是,明朝的氣數卻僅僅延續了幾十年。最後,李自成帶領著農民起義軍為這個腐朽的王朝敲響了喪鐘。朱由檢無言面對祖先,提刀親手殺了所有的公主,命令自己的所有的妃子自盡後,在煤山上弔死了。

然而,詭異的是,卻沒有人知道張皇后去了哪裡,且史書上也沒有任何記載,這引起了後世歷史學家的濃厚的興趣。有人說:她向李自成投降了,成為了農民起義軍的一員,由於她素有賢名,便沒有人羞辱她;也有人說:她被起義軍殺了;更有人說:她化妝逃出了皇宮,進了成國公府。

對此,人們是眾說紛紜,而史書的記載也不盡相同,到底誰說的對呢?個人認為都不可信,這些史書的作者其身份陣營各不相同。

俗話說得好,屁股決定腦袋,無論他們想怎麼寫都要以自己所在的勢力利益為主,怎麼能獲得最大化的利益就怎麼寫。所以,我們要從張皇后的行為性格去研究,這樣一個心中充滿正義,聰慧且不失勇敢的女子,面對國破家亡的景象絕對不會逃跑或者投降,要麼進行激烈的反抗,要麼追隨先帝而去。

試想,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若想反抗的話,只會遭受更多的羞辱,所以,我認為她最大的可能就是:自殺!

參考資料:

【《明史·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明懿安皇后外傳》、《明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莊烈帝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ECGEnIBd4Bm1__YK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