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近日在後台提出這樣的疑問,那就是自己本來很乖的孩子突然變得不是那麼乖了,總是喜歡對自己撒謊。
劉女士有一個四歲的兒子,一天對媽媽說:「媽媽,爸爸想要吃塊糖果,因為他說他有點難過,吃塊糖就會高興了。」
而劉女士在疑惑之後詢問老公,老公並沒有這樣的要求,夫妻倆一下子就識破了這是兒子自己想吃糖了。
還有一次,劉女士買了一個蛋糕,家人吃完了之後還剩了一塊放在了廚房的桌子上。第二天一早劉女士發現蛋糕不見了就問兒子。
可是兒子說自己沒有吃,還說可能是隔壁的小朋友吃了,這樣孩子氣的撒謊讓劉女士覺得哭笑不得,批評也不是,不批評又怕孩子形成這樣的壞習慣。
劉女士說了自己孩子的狀況之後,下面有很多寶媽紛紛跟著留言,都說自己家的孩子也是這種情況。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來那個眼神都清澈無比的孩子開始變成了絞盡腦汁要跟家長撒謊的「壞孩子」。
對家長來說,孩子小的時候要形成好的品質,這樣對孩子的發展才更有好處,而撒謊也成了很多家長眼中的「大忌」,是不能觸碰的底線。
其實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用太過於擔心,孩子並不是品質變壞了,只是進入了「撒謊敏感期」。
孩子為什麼會進入「撒謊敏感期」?
根據多倫多大學發展心理學家李康教授持續了20年的跟蹤實驗發現,有部分的孩子在2歲的時候開始撒謊,而這個比例到了4歲,幾乎是百分百。
換句簡單點的話說,孩子之所以進入「撒謊敏感期」,是因為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的表現,這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誌。
3-5歲的孩子開始形成自我意識,往往會分不清現實和自己幻想中的世界,所以孩子往往會把自己想像中的東西按照自己的意願編成一個故事。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孩子也會逐漸發現自己想的和他人的想法會有相悖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父母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的想法,那麼孩子就會想要去印證自己的想法,也就會通過撒謊來編造本來不存在的事情來向他人去求證。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順利渡過「撒謊敏感期」?
1.切忌打罵孩子
當大多數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撒謊時,最本能的反應就是憤怒,會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氣急敗壞,所以打罵變成了更多家長選擇的應對方式。
但其實這種暴力的方式非但不會改變孩子,反而會讓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形成困擾,甚至還會阻礙了孩子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
2.避免反應過度
當家長明白了「撒謊敏感期」是孩子必然會經歷的一個成長階段,那麼就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了。
所以面對孩子撒謊的時候,家長不要表現得太過刻意,而是要理性地對待,做到正確的引導。
家長應該學會蹲下來,站在與孩子平等的角度,學會聆聽孩子的傾訴,這樣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內心。
只有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尊重了,孩子才更願意跟家長說撒謊的原因,這樣也更有利於家長做出下一步正確的應對。
3.多關注孩子
現在的人大多工作壓力很大,即使做了父母之後,也會選擇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這樣一來,最需要父母陪伴孩子往往就變成了缺失父愛和母愛的孩子。
對孩子的成長過程來說,父母的陪伴有多重要想必不用多說,當孩子感到孤獨的時候,就會通過撒謊來引起家長的注意,想要的也無非就是父母能夠多陪陪自己。
所以家長即使再忙也不要本末倒置,畢竟賺錢也是為了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多抽時間陪陪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關注,會讓孩子獲得更足的安全感。
當孩子內心感到滿足的時候,就會減少撒謊的次數,因為更願意跟父母坦白。
4.讓孩子明白撒謊是錯誤的
即使知道了孩子撒謊往往是成長特點,但是家長也不要置之不理,任由孩子這樣發展,這樣反而是驕縱孩子。
父母要及時指出孩子撒謊是不對的行為,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但是要讓孩子明白撒謊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而不是通過撒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家長可以適當地用一些懲罰措施來約束孩子,讓孩子明白撒謊是要承擔後果的。
對待處於「撒謊敏感期」的孩子,做家長的要多一些耐心和理性,應該多去理解和感受孩子,並且用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方式來幫助孩子順利的走出這一特殊時期。
我是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