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長大後會與媽媽疏遠?媽媽做好預防,切忌出現幾個行為

2020-10-06     幼教咖

原標題:孩子為什麼長大後會與媽媽疏遠?媽媽做好預防,切忌出現幾個行為

孫琳是一名二胎寶媽,如今大女兒已經開始上大學,一年也見不到幾面,而小兒子正在讀初中,什麼事都喜歡跟自己對著干,讓孫琳覺得很傷心。

在別人眼中,孫琳可以說是兒女雙全,但是孩子們小的時候,孫琳也是這樣覺得的,不過孩子們長大了,她反而覺得兒子不像小時候那麼粘著自己了,甚至還有點厭煩自己,總嚷嚷著要去住宿學校。

經過再三了解孫琳的家庭實際情況,才知道發生這種現象其實並不算出乎意料,可以說完全在意料之內。

原來,大女兒出生後,因為重男輕女,所以家人對這個女孩並沒有投入特別多的愛,甚至可以說很冷落。

等到了小兒子出生後,一下子成了全家人的寶貝,不管是玩具還是好吃的,永遠都是弟弟先選,然後才輪到姐姐。

因為年齡小,兒子剛開始還覺得家裡人都對自己好,特別高興,甚至有時還故意欺負姐姐,但是長大後,他開始覺得不對勁,尤其是姐姐一直都對他很好,即使有時因為受到冷落會委屈哭,但也從來沒覺得是弟弟分走了父母的愛。

所以兒子就經常跟媽媽說對姐姐好點,沒想到孫琳的重男輕女思想卻徹底激怒了兒子,尤其是她說女兒早晚都是要出嫁的,所以不用對女兒那麼好。

兒子覺得媽媽的思想太守舊,太無知了,雖然嘗試了很多次溝通,但是看到媽媽一點轉變的意思都沒有,兒子也就放棄了,開始了無聲的對抗,拒絕跟媽媽溝通,越來越疏遠媽媽了。

孩子為什麼長大後會與媽媽疏遠?

很多母親都會感到心酸,看著孩子長大了,既覺得欣慰,但是又有點失落,因為孩子再也不像小的時候那樣需要自己親近自己了。

而用一個詞概括,就是「代溝」。這種代溝的形成可能是因為年齡差,可能是因為媽媽對孩子的不理解,也可能是孩子對媽媽感到了失望。

每一個孩子在長大後的言行中都透露著童年的印記,在兒時經歷了怎樣的親子關係,就決定了長大後與媽媽的親密程度。

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孩子最需要理解,鼓勵和支持的時候,媽媽並沒有及時地響應孩子的需求,所以才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隔閡。

那麼想要孩子長大後不疏遠自己,媽媽需要做好哪幾方面?

1.多陪伴孩子

媽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畢竟曾經共用一根臍帶十個月。但是出於各種原因,有些媽媽並不能陪伴孩子成長。

這種從小就與媽媽分開的孩子,在長大後就很難與媽媽親近。所以對媽媽來說,孩子出生後,就需要做出一些取捨了,如果選擇事業,那麼勢必要犧牲親子關係了。

孩子的成長就那麼幾年,而且是永遠無法重來的,所以媽媽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陪伴,這樣既能多了解孩子,又能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2.少打罵孩子

只有真的帶過孩子的媽媽才知道,想要永遠和顏悅色地對待孩子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媽媽還是應該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經常打罵孩子。

一些媽媽會在氣頭上對孩子口不擇言,不管多麼狠毒的話都能說出口,卻不知道這些負面標籤將成為孩子一生都忘不掉的噩夢。

媽媽應該重視語言傷害給孩子帶來的陰影,尤其是脾氣暴躁的媽媽,要懂得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這樣才能避免親子關係惡化。

3.做好榜樣

就像上文中的寶媽孫琳一樣,自己品行不端,讓孩子生出了厭惡之情,所以導致孩子與母親越來越疏遠。

做媽媽的,其實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在言行方面有讓孩子厭惡的地方,那麼就會影響母親在孩子心裡的地位和形象。

很多成年後有所成就的人在談起自己的母親時都會很感謝母親,因為是母親身上的一些閃光點感動和影響了自己,所以自己才會成功。

可見母親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深,所以媽媽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約束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承擔起做媽媽的責任。

媽媽和孩子,是多麼溫暖的一個詞,但是其中卻飽含了巨大的因果關係。所以如果真的想要避免孩子長大後疏遠自己,那麼做媽媽的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先做好自己。

我是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Vdj_HQBLq-Ct6CZFk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