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怎麼做?讓優秀案例告訴你答案

2023-03-02   睿途旅創

原標題:「非遺+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怎麼做?讓優秀案例告訴你答案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正式印發《關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了加強項目梳理、突出門類特點、融入旅遊空間、豐富旅遊產品、設立體驗基地、保護文化生態、培育特色線路、開展雙向培訓這八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通知》指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牢牢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旅遊發展的規律特點,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讓旅遊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

《通知》要求,在旅遊發展中,要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和內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環境和空間,保障傳承群體的合法權益,為傳承群體參與旅遊發展提供便利條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長久保護和永續利用。

「以文促旅,以旅興文」已經成為重要的指導思想和發展路徑,而什麼樣的文化資源可以開發成為叫座又叫好旅遊產品?在這個方面,非遺無疑是一大富礦。在文化和旅遊部「在提高中保護」「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見人見物見生活」三個重要理念的推動下,近年來國內非遺旅遊開發進行了大量探索,出現了以下幾種模式:

「非遺+研學」——研學旅遊是繼觀光旅遊、休閒旅遊後的一種全新的文化旅遊方式。

「非遺+民宿」——民宿能夠伴隨旅遊經濟異軍突起,在於其滿足人們功能性之上的體驗性需求。非遺與民宿的結合既增強了入住旅客的文化體驗,也為非遺文化開闢了活化路徑。

「非遺+文創」——過去,在很多年輕人眼中,非遺的歷史性對應的是「過時」,文化性對應的是「土氣」。然而,當黑陶、手工紙、傳統扎染、刺繡、剪紙等非遺文創產品出現在旅遊商品市場時,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創意的結合折射出的文化溫度,立刻受到他們的追捧。

「非遺+演藝」——如果說傳統技藝類的非遺項目多以展示和產品開發成為旅遊經濟增長點,那麼大大小小的山水實景演出、文旅演藝和歌舞類表演等無疑是對舞蹈、音樂、服飾、節慶、習俗等非遺文化的再開發。

「非遺+節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我國的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藏曆新年」「彝族年」等傳統節慶更為「非遺+旅遊」奠定了融合的基礎。每年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全國各地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慶活動次第展開,成為吸引遊客的「打卡地」。

「非遺+旅遊」能以那麼多種方式打開,一大原因是「活態屬性是非遺市場化的前提」。非遺先天具有市場基因,它們從誕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創造、生產和銷售中,藉助商業的力量才流傳至今。非遺源自我們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常用商品。歷史上,非遺的大眾化消費群體非常多,當下則需要在現代消費環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間。

近年來,「非遺+旅遊」日漸成為了各地文旅發展的新方式。非遺與旅遊的融合不僅增強了遊客的文化體驗,同時也為非遺「活」起來開闢了新路徑。那麼,「非遺+旅遊」國內外又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西班牙科爾多瓦非遺小鎮「庭院節」

在西班牙南部有一座叫科爾多瓦(Córdoba)的小鎮。科爾多瓦小鎮是一個擁有無數文化遺產和古蹟的城市,由於它在瓜達爾基維爾河(River Guadalquivir)上的重要戰略位置,曾居住在這個城市中的不同民族留下了眾多遺蹟,而其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庭院節」更是聞名全球。

每年五月,科爾多瓦小鎮會舉辦一年一度的「庭院節」(La Fiesta de los Patios),這個節日從1921年開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庭院節之時,迎春怒放的花朵會點綴著曲折的老城街道,一步一景,一庭一畫。當地人、遊客、庭院設計的專業人士會彙集於此,別具特色的院落,噴泉,鮮花和阿拉伯特色的美食,每年吸引著數萬遊客前來。

2012年,科爾多瓦庭院節(La Fiesta de los Patios)申遺成功,成為了西班牙的第11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庭院節期間,各個庭院的主人,會主動把自家的大門敞開,所有人都可以免費參觀拍照。當然,科爾多瓦市政府也為這些庭院開展了一場選美比賽,最漂亮的庭院由大家投票選出,而獲勝院落的主人有豐厚的獎金。主辦方還會為庭院的花藝作品精心挑選詩句,為這花團錦簇的世界增添了滿滿的詩意。

每天還會有不同的民俗表演和活動,並會邀請當地最負盛名的弗拉明戈歌舞表演藝術家參加演出。

疫情期間,科爾多瓦庭院節未能如期舉辦。但科爾多瓦當地政府把「庭院節」搬到了網上,推出了27個私家花園組成的4條路線可供遊客通過VR技術360度參觀。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非遺」小鎮對節日的周邊產物發展也是很有心得。科爾多瓦庭院博物館收藏了歷年來的手繪庭院節海報,從這一幅幅海報的風格變化,感受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在這留下的痕跡,感受每一代庭院人的風格。

日本「無形文化財」保護研究機構

日本在非遺保護起步時間是最早的。早在1952年,日本就通過了在本國內實行非遺保護的具體相關約定。在日本,非遺項目被稱為「無形文化財」,不僅有國家級的無形文化財保護和研究機構,同時在民間也存在著大量的各種保護社團。

日本共有2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歌舞伎、能樂、和食等。能樂在2008年入選,是日本的傳統藝能之一。能樂是能劇和狂言的合稱。能劇形成於4世紀前後,在演出中,登場人物身著面具與華麗的裝束,應和笛子及打擊樂器的器樂演奏,憑藉台詞和舞蹈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狂言以人物之間的對話展開劇情,劇作多以日常生活的瑣事為題材,故事富於幽默,帶有諷刺,將人物形象臉譜化,加以誇張的動作和表情,詼諧生動地描寫平民百態。

人形凈琉璃文樂是結合日本三弦配樂和義太夫節所展開的音樂木偶劇,和歌舞伎、能樂並稱為日本三大傳統藝術,有著超過300年的歷史。凈琉璃中的木偶由三個人合力操縱,分別是負責人偶腳步動作的「足遣」、操縱左手動作的「左遣」以及操縱人偶頭部和右手動作的「主遣」。這3人的具體搭配,會根據舞台不同有所不同。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藝術,起源於16-17世紀江戶初期。歌舞伎的演員全都是男性,直到現在還在延續江戶時代歌舞伎鼎盛時期的演出風格,包括表演方式、服裝、化妝和台詞等都繼承了當時的傳統。誇張的臉譜是歌舞伎的一大特點,通過臉譜來表現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善惡,觀賞性很強。

和食是日本文化重要的一環,是指日本人在明治時代(1868年~1912年)所形成的飲食文化和習慣。因為和食和日本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息息相關,體現出了日本人尊重自然的精神,以食材新鮮豐富、營養搭配均衡而聞名。2013年12月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浙江烏鎮讓非遺「活」下來

烏鎮,這片江南歷史文化豐饒之地,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積澱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截至目前,烏鎮已擁有人類非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共31項非遺項目,包含了民俗、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戲劇及傳統曲藝等多個類別。

民俗

人類非遺項目:中國蠶桑絲織技藝(桐鄉蠶桑習俗)

浙江省級非遺:烏鎮香市

傳統戲劇

浙江省級非遺:桐鄉花鼓戲

嘉興市級非遺:皮影戲

傳統美術

國家級非遺: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浙江省級非遺:烏鎮水閣

傳統技藝

嘉興市級非遺:烏鎮三白酒釀造技藝

桐鄉市級非遺:湖羊肉烹飪技藝

現如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許多地方的非遺都逐漸陷入一種衰敗、甚至消失的境地,而烏鎮,自始至終,都秉承著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態度,充分挖掘非遺的價值。景區恢復了與傳統相關的很多文化類活動,比如十二節令習俗、三白酒製作、姑嫂餅製作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汁原味地呈現給四方遊客。

圖片來源:烏鎮景區

在烏鎮戲劇節期間,遊客也能夠在烏鎮的街頭巷末的嘉年華表演中看到非遺項目的「身影」。

永興坊-陝西非遺文化特色街區

2022年,永興坊-陝西非遺文化特色街區入選 「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永興坊是陝西非遺美食文化街區,也是全國首個「非遺文化」主題特色聚集區,原地為唐朝魏徵府邸舊址,以關中牌坊和具有民間傳統的建築群組合形成,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古里坊式布局。

圖片來源:西安文旅之聲

這裡匯聚了陝西107縣區特色美食,展示和傳播老陝非遺美食、地域特色美食文化,打造了陝西特色美食街區典範。永興坊深挖陝西文化基因,開創陝西戲曲博物館、華縣皮影劇場、非遺劇場、百戲場、108坊戲樓、原創音樂等文化展示區域,通過展示秦腔、華縣皮影、華陰老腔、陝北說書、合陽提線木偶、陝西快板、陶塤吹奏等非遺演出,為遊客帶來一場聽覺、視覺多重衝擊的陝西非遺文化深度體驗游。

圖片來源:西安文旅之聲

同時,整合陝西非遺傳承人,乾縣麻花現場搓麻花、辣子作坊現場油潑辣子等,創意展示非遺手工技藝,通過傳承人的現場製作展示,實現活態傳承。

2018年,永興坊因「摔碗酒」出名,抖音播放量達7.5億次。同年,來自50個國家的60位時裝模特到西安參加比賽,專程來永興坊體驗非遺文化。2019年,來自白俄羅斯、斯洛伐克、西班牙、匈牙利等九個國家駐華大使、官員及《世界中國》雜誌社社長、媒體記者等嘉賓來到永興坊鬧元宵,體驗中國民俗年味。

圖片來源:永興坊景區官網

「陝北民歌」「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等陝西特色文化廣受關注,隨著網絡傳向海外,永興坊的知名度從國內走向世界,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傳統才能更好地傳承。永興坊成為旅遊新坐標、讓人們看到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魅力,也展現了時尚、現代、年輕、活力的大西安。

(文章素材來源陝西文化和旅遊廳,烏鎮景區、鎮巴縣博物館,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除特別註明外,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