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來到范縣等地慰問困難群眾。
盧展工慰問的其中一戶人家,主人叫做李文祥,當時已經86歲了。
李文祥曾是村裡的生產隊長,帶領村裡人脫貧致富,立下了汗馬功勞。
盧展工
但他自己卻兩袖清風,甘於清貧,這樣的精神讓盧展工大為感動。
不過,盧展工沒想到的是,李文祥的故事還不止這麼簡單。
盧展工進入李文祥家中時,是有些震驚的。
李文祥一把年紀,但住的房子還是破破爛爛的,可以說是全村生活條件最困難的一家。
群眾反映,李文祥早年間,一直忙於村裡的生產建設,一輩子沒留下多少積蓄。
早些年,隨著村裡家家戶戶都富起來,大家都想自發的拿些錢出來,給老隊長蓋新房子。
但是,李文祥一聽到信,立刻找到大家,特別嚴肅的拒絕了。
後來,大家還想過給李文祥送東西、送錢。
可是老人家脾氣倔強,堅決不要,就這麼在自己的舊房子裡過了大半輩子。
盧展工環顧四周,發現李文祥的房子裡,真是一件值錢的東西都沒有,連家具看著都是用了幾十年的。
唯有廳堂中間的一張照片比較特別,照片上的年輕人穿著一身軍裝,朝氣蓬勃。
盧展工仔細一瞧,才發現這正是老人年輕時的照片。
這引起了盧展工的興趣,他問李文祥:「您還當過兵?」
李文祥點點頭,沒有否認。
此時,盧展工注意到,這張照片上的李文祥,身上掛著好幾枚軍功章,也就意味著,老人很有可能在戰爭年代立過功。
但之前,盧展工向村民們詢問情況的時候,大家都並沒提起這件事。
可見,老人應該沒對鄉親們談起過自己往日的功勞。
這讓盧展工更加好奇,於是,盧展工便和老人聊起了過去當兵的事情,老人漸漸打開了話匣子。
聊到興頭上,盧展工便試探著問老人,過去當兵的時候,有沒有留下什麼紀念獎章之類?
老人想想,便點點頭,說是有一些,盧展工便極力請老人把這些東西拿出來看看。
在盧展工的一再請求下,李文祥便從臥室里拿出一個神秘布包。
這布包一打開,裡面的東西讓盧展工目瞪口呆。
原來,這破舊布包里裝著的,是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的獎章,人民功臣獎狀、戰鬥模範證書,每一件東西 都記錄著一次驚心動魄的戰鬥。
而這些東西,過去,老人從沒有給鄉親們看過,就連老人的孩子們也都不大清楚父親的過往。
看著這些東西,盧展工立刻決定,要把老人的事跡上報中央。
那麼,眼前這個務農半生,看似平凡的老人,過去在戰場上,究竟有怎樣一番經歷呢?
1925年,李文祥出生於河南范縣一個貧困鄉村,父親早逝,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
1947年,22歲的李文祥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經訓練之後,成為了三野部隊的一名爆破戰士。
在1948年九月,解放濟南的戰爭之中,李文祥立下大功。
當時,敵人為了對抗我軍,在城牆外設下重重障礙,還使用了化學武器,使我軍寸步難行,總攻一度停滯。
萬般無奈之下,部隊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挑選幾名戰士組成敢死隊,將炸藥推到城牆根下,把城牆炸開一個缺口,讓戰士們能夠攻進城去。
但這個任務九死一生,在敵人的火力壓制之下,可能還沒有走到城牆下,就會中彈身亡。
即便到達預定地點,也未必能夠成功實行爆破任務,如果撤退不當,是很有可能犧牲於此的。
但是,為了儘早解放濟南,戰士們都爭先恐後的報名,加入部隊沒多久的李文祥,也高高的舉起了手。
當時,上級見他舉手,還對他說,這次的任務應該黨員衝鋒在前,他還沒有入黨,就不要冒險了。
但李文祥卻擲地有聲地說:「我今天不是黨員,將來是!」
在李文祥的拚命堅持下,上級終於同意,讓他同幾個戰友一起,執行這次危險的任務。
在後方戰友的掩護下,幾名戰士推著裝滿炸藥包的手推車,一路往城牆跟下衝去。
敵人發現他們的蹤跡之後,便對著他們的方向狂轟濫炸。
很快,幾名戰友紛紛倒地,李文祥也負了傷,流血不止。
但李文祥當時一點都感覺不到疼痛,他只是拚命地向前跑,寧願用生命來換取這次勝利。
終於,在經過一段不知疲倦的狂奔之後,李文祥終於來到城牆下,隨後,他點燃了炸藥包。
一聲巨響之後,城牆被炸塌。
早已準備好的七支攻城部隊順著這個缺口,衝進了城中,將濟南城一舉拿下。
萬幸,李文祥雖然受了傷,但並沒有傷及要害,經過醫生的治療之後,李文祥很快便重返戰場,上級更是對李文祥提出了大力表彰。
1949年,李文祥如自己所願,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1949年五月,李文祥又一次成為戰場上的奇兵。
當時,我軍攻打上海,敵人依託地堡的掩護,向我軍掃射,衝鋒戰士們死傷無數。
這時,是李文祥急中生智,他將自己隱藏在屍體中間,待敵人放鬆警惕之後,他拿起炸藥包,猛然上前,將炸藥包直接投進地堡。
一聲轟響之後,敵人的地堡被炸得四分五裂。
我軍戰士抓住這個機會,立刻衝鋒,終於攻破了敵人的防線,李文祥也因此立下一等功。
征戰多年,李文祥立過無數大功,也受過很多傷。
但這些事情在之後的歲月里,他都鮮少與人提起。
建國之後,李文祥在軍中又留了幾年,直到1956年,他離開部隊,隨後被分配到福建省建設廳,擔任幹部。
李文祥在福建成家立業,過起了安穩的生活。
但六年之後,李文祥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倍感意外的決定,他要回鄉務農。
60年代,我國農村建設面臨著諸多難題,人才匱乏成為了農村發展的一大難關。
大量貧困地區,人們依然採取著原始的耕作方式,脫貧致富遙遙無期。
另外,1962年,由於一系列天災人禍,生產資源嚴重短缺,所以,急需讓一批城市人口向農村遷移,以此來緩解國家的困境。
所以,國家發出了號召,希望各地的有志人才,能夠主動支援農村建設。
看到國家這份號召,李文祥不由得想起自己出生的那個貧困村莊——北街村。
那裡地處貧瘠,洪澇災害頻繁,在參軍之前,李文祥甚至沒有吃過一頓飽飯。
如今,建國十多年了,但家鄉的境況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所以,李文祥當即就下定決心,他要回到家鄉,成為一個農民,帶領所有的鄉親們改變命運。
很多人是無法理解李文祥這個決定的。
在條件困苦的60年代,回到農村務農,放棄手中的鐵飯碗,那不是自討苦吃嗎?
但李文祥當時卻說:「共產黨員應該聽從國家號召,群眾餓肚子,幹部有責任!」
令李文祥欣慰的是,他的妻子得知他這個決定之後,沒有絲毫的抱怨,反而為丈夫這份精神而倍感自豪。
就這樣,夫妻倆匆匆收拾行李,便趕回了千里之外的河南北街村。
來到家鄉之後,李文祥發現,家鄉的狀況比自己預想之中要更加糟糕。
由於連年的自然災害,村中土地早已顆粒無收,青壯年很多都已經外逃,只剩下一群老弱婦孺,大家為了填飽肚子,甚至只能吃草根樹皮。
更糟糕的是,李文祥在經過簡單考察後,發現包括北街村在內,范縣絕大部分農田,都已經因為長期受災而變為寸草不生的鹽鹼地。
這樣的土地很難種出糧食,沒有糧食,大家豈不是要活活等死嗎?
但李文祥當然不會輕易屈服,他說:「我就不信,改變貧窮比攻城打仗還難!」
在思考了幾天幾夜之後,李文祥忽然有了一個好主意。
他的家鄉,雖然土地資源貧瘠,但是卻背靠水窪,正好可以引水,來種水稻。
但這個想法一提出,很多村民都表示懷疑。
畢竟,河南地處北方,千百年來,哪有北方種水稻的道理呢?
但李文祥的這個想法,自然是他經過反覆考察之後,基於實際而提出的。
他知道,想要讓村民們過了心裡那道坎,自己這個生產隊長就得以身作則。
所以,他二話沒說,做了村裡第一個引水種稻的人。
這下,大家沒話講了,隊長自己都做了表率,那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對於幾家實在不願意種水稻的釘子戶,李文祥便親自上門,磨破了嘴皮子,一遍遍的勸說。
最後,全村終於集體同意,按李文祥的辦法試一試。
但這可是個大工程,意味著要對全村的農田進行改造。
李文祥還是堅持以身作則,有勞心勞力的任務,永遠都是他衝鋒在前。
在他的帶領下,全村的農田改造如火如荼的進行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北街村的糧食產量翻了足足五倍,忍受了多年饑荒的村民們,頭一次迎來了這樣的大豐收。
但李文祥並不滿足於此,在解決了吃飯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之後,李文祥便開始針對村子進行轟轟烈烈的大改造,修路、建學校、修養殖場,幾乎是面面俱到。
幾年的時間,北街村的面貌就煥然一新,從過去河南數一數二的貧困村,一躍變成了萬眾矚目的模範村。
鄉親們也紛紛在李文祥的帶領下,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
村裡的舊磚房被推倒,大家都蓋起了新瓦房。
但在這些新房子裡,只有一間破屋格格不入,這座破屋,就是屬於生產隊長李文祥的。
李文祥剛來到村子裡的時候,因為當地條件困難,根本沒辦法安置。
李文祥也壓根沒跟村裡提要求,把村裡的一個破廟稍作修整,就當作了自己的家。
接下來幾十年,他都住在這座房子裡。
按理說,他是生產隊長,想要給自己換一間新房子,再容易不過了。
但最初有人提這件事的時候,李文祥總是搖頭表示,鄉親們都還住著破房子,他哪有心情搬新屋子呢?
而等到大家都住進了新房子,李文祥卻還是沒有搬家。
這是因為,多年來,他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了村子裡,村裡那些學校診所,最初開辦,缺乏資金,還得靠他自己貼補,再加上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多年下來,實在沒留下什麼積蓄。
其實,李文祥想要改善物質條件,易如反掌。
憑他在戰場上所立下的那些赫赫功勞,完全可以過上優越的生活。
但全村,卻只有他的老伴知道他過去的戰場經歷。
村民們只知道老隊長當過兵,但因為李文祥提的不多。
所以,村民們便以為,李文祥過去只是個普通士兵,沒有什麼特殊的經歷。
甚至,過去,范縣民政局對全縣的戰鬥英雄進行統計的時候,李文祥因為不想要國家補貼,乾脆隱瞞了自己的作戰經歷。
直到這一次,省委書記偶然來訪,看到李文祥的軍功章,李文祥的英雄事跡才終於為世人所知。
范縣政府決定為老英雄增加一些補貼,可李文祥如以前一樣嚴詞拒絕。
包括換房子這件事,他也說:「我的房子一不透風,二不漏雨,還能住。咱不能給國家添麻煩!」
到最後,大家無可奈何,只能想辦法用體檢的理由把老人「騙」出去。
趁李文祥不在家,為他把房屋翻新了一番,這才終於讓功臣住上了新房子。
但李文祥回到家之後,卻有些惱火。
因為,在李文祥心裡,自己作為共產黨員,為國家奉獻一切都是應該的,他實在不想向國家索取任何好處。
李文祥一輩子,常常念叨一句話——「為黨的事業奮鬥終生」。
這是他入黨時立下的誓言,也是他一生做人的準則。
參考資料:
中新網《退伍軍人李文祥隱功埋名50年,曾獲人民功臣稱號》
新華網《時代英雄李文祥遺體告別儀式舉行,曾棄功名紮根農村五十年》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