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星通訊社的報道,的聯盟MS-24號載人飛船可能提前三個月發射前往國際空間站,按照此前的計劃聯盟24號載人飛船會在9月17號發射,但是現在可能是在6月7日出發前往空間站。
很多人比較好奇,最近幾個月里國際空間站上的載人飛船到底發生了什麼?
目前國際空間站上停靠的載人飛船是聯盟MS-23號,2月24日「聯盟-2.1a」火箭搭載該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經過近兩天的飛行在2月26日對接到國際空間站上。聯盟MS-23號載人飛船無人模式前往空間站,只不過攜帶了大量的生活物資和實驗物資,原本計劃乘坐聯盟MS23號飛船的乘組只能延期,最後會乘坐下一個飛船。
這一切的根源都要追溯至2022年的12月中旬,當時航天局的三名太空人乘組正計劃要進行太空行走,但是載人飛船突發了狀況。
從直播畫面中可以看到聯盟MS-22號載人飛船外部的散熱系統,出現了泄漏,大約44升的冷卻劑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內全部噴射而出,這意味著冷卻系統已經報廢,隨之而來的就是載人飛船內溫度升高。
顯然,聯盟MS-22號載人飛船無法繼續安全地使用,尤其是太空人從太空返回還需要面臨在大氣層中的摩擦、飛船內設備工作的升溫,如果沒有散熱系統的工作,顯然是無法繼續使用的。
後來太空人通過機械臂的輔助,在聯盟MS-22號載人飛船散熱系統外部發現了一個破損點,直徑在0.8毫米,經過專家團隊的初步分析判斷,認為這個破損點是由微型隕石撞擊導致的。
因為聯盟MS-22號載人飛船的報廢,聯邦航天局只能派遣下一艘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營救」,因此聯盟MS-23號載人飛船要無人狀態發射,而聯盟MS-22號載人飛船被迫無人狀態返回地球。
正所謂禍不單行,在新的聯盟MS-23號載人飛船尚未抵達國際空間站之前,要返回地球的進步MS-21號貨運飛船,在返回前兩天也出現了突發情況。
太空人發現該貨運飛船外部的散熱系統也出現故障了,同樣是冷卻劑噴射而出,類似的狀況短時間內都出現在的飛船上,這種情況看上去比較詭異,但是經過後續專家團隊的調查判斷,仍舊認為這次貨運飛船的故障是因為微型隕石撞擊導致的,如果真是如此,不得不說運氣不太好!
其實一直以來,有航天局業內人士認為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連續出現外部散熱系統故障,冷卻劑噴射到太空中的情況,除了微型隕石撞擊還存在其它的可能。
首先是人為破壞,畢竟之前就要過類似的案例,2018年的聯盟MS-09載人飛船在對接空間站不久後,就被發現泄漏,後來在軌道艙發現了一個大約2毫米直徑的貫穿孔,並且是人為鑽出來的。
最後經過調查發現是太空人塞麗娜·奧農·錢賽勒鑽出來的孔,因為生病她希望自己可以提前從國際空間站撤離返回地球,當然最後NASA也沒有承認,俄航天局也沒有追究,最終不了了之。
當然,這種可能並不大,因為兩個孔洞都是在外部的散熱系統上,除非太空人太空行走時鑽開,顯然是不太可能。
根據聯邦航天局的說法,聯盟MS-24號載人飛船並沒有正式決定提前三個月前往國際空間站,但是有這種考慮是存在的。
顧慮就是在聯盟MS-22號載人飛船和進步MS-21號貨運飛船的故障原因,因為一些專業人員仍然不排除故障的原因是製造缺陷。如果真的是這種最壞的情況,那麼目前也無法保證聯盟MS-23號載人飛船不會出現問題,因為理論上來講這艘飛船也可能存在類似的缺陷。
如果兩次故障都是因為製造缺陷,那麼問題就比較嚴重了,畢竟目前的生產模式都是批量的,載人飛船也是如此,那麼就意味著一批次飛船都可能存在類似的問題。
原本聯盟MS-23號載人飛船計劃是在9月中旬返回地球,這意味著聯盟MS-22號飛船乘組普羅科皮耶夫、佩捷林以及魯比奧將加班,會在太空待上370天左右,但目前來看有可能會提前返回地球。
其實飛船的故障如果是微型隕石撞擊還算是意外,但如果是製造缺陷就比較麻煩了,損壞的進步MS-21號貨運飛船已經在大氣層中燒毀,而聯盟MS-22號載人飛船最終返回地球也只剩下返回艙了,依然是無法對故障點進行研究。
那麼後續的發射任務都可能要面臨類似的情況,就這樣聯邦航天局還堅持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大機率會到2028年!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