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認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政濤倡導的教師要錘鍊「備課、上課、說課、聽課、評課、寫課」六課技藝。如果說備課是教學的「最初一公里」,那麼寫課則是教學的「最後一公里」。最初一公里決定著教學設計,最後一公里貴在反思得失,最終都指向文本作品,一個是教案(學案),一個是可長可短的文章。
如果你第一次聽到「寫課」這一概念,一定會有很多疑問。我們可以運用「黃金圈思維」來進行追問,也許能對寫課的認識從模糊走向清晰。
「黃金圈思維」的最內層「why為什麼」:思考為什麼要寫課,探究寫課的本質,指向目的和動機;中間層「how如何做」:寫課可以怎麼寫,指向方法和措施;最外層「what是什麼」:寫課是什麼,指向現象和成果。
這種由內而外進行的追問被稱為追問的「非凡模式」,它更容易實現既定目標。「黃金圈思維」的核心就是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為什麼」,找到自己做一件事的深層動機。寫課也一樣,當寫課的動機被開啟,熱情被點燃,就能持續寫下去。因此,真正決定寫課的不是你寫了多少、寫了多久,以及是怎麼寫的,而是對為什麼寫課的深層思考。
那麼,作為教師,我們為什麼要寫課呢?
看到過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梅格·傑伊說的一句話:成年人的生活不是建立在美食、祈禱和戀愛上,而是建立在人物、地點和事情上。這句話引發了我的思考,那些不甘於平庸的教師往往能找到讓自己產生熱愛感的人物、地點和事件。
顯然,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就是一個值得熱愛的事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個學生都要找到自己「心愛的學科」。其實,作為教師何嘗不需要發現自己「心愛的課堂」呢?「心愛的課堂」需要去發現和認識,而寫課可以深化對「心愛的課堂」的認識,也可以幫助教師再次發現備課、上課、說課、聽課、評課的意義。寫課也意味著教師不能只通過嘴巴、眼睛、耳朵參與課堂,還要藉助思考、文字和一顆熱愛之心。
對於學校而言,改革最終要發生在課堂上;對於教師而言,成長主要發生在教學中。關於教學,不少教師可以做到「說起來頭頭是道」,但是「寫起來卻舉步維艱」,寫作幾乎是教師群體的集體困境。因此,教師有必要補上寫作這一課。從哪裡補起呢?
可以從寫課開始。因為教師距離課堂最近,最值得寫的莫過於自己日復一日的課堂和朝夕相處的學生,寫課就是關注附近,就近取材,你總會有內容可寫;因為寫課更自由、更簡單、更容易起步;因為——
寫下即留存:寫作可能是對教學經驗最好的留存方式之一。通過寫作留存記憶、留存美好,也留存成長中的陣痛。也許,N年以後我們會告別這個世界,但曾經寫下的那些文字會替我們繼續活著。
寫下即深刻:寫出來比說出來更能逼近深刻。很多時候不是思考了才去寫作,而是寫作時才能掘進思考。寫課就是不讓自己的思考缺席,寫著寫著就會有新的發現。
寫下即影響:腳步到達不了的地方,聲音可以到達;聲音到達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到達。
寫下即可能:寫課讓自己的教學具有作品感。一旦寫下文字,就可能被更多人看見,就可能發表,並產生更多連接,還可以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副產品。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王國均也關注寫課。他說:教師通過寫課可以「寫」短自己的成長期,「寫」長自己的成熟期,讓自己的專業人生獲得最大限度的增值。這是多麼具有召喚性的論斷啊!寫課就是深耕自己,教師通過寫課可以增援未來的自己,也是在不斷更新自己的版本。
對於教師而言,好課不僅要上出來,還要寫出來。通過寫課不僅可以看見好課的樣子,還可以凝練改課的經驗。課,一頭挑著知識,一頭挑著學生。課是為學生而上的,是為學生服務的,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圍著課堂里的知識轉,只挑起了其中的一頭,卻忽略了課中的人。
因此,寫課將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要善於以「人在課中央」的理念來觀照課堂。一旦帶著這樣的寫課思維來上課,就有了人本主義精神,也就擺脫了上課時只是上課、寫課時只是寫課的邏輯,從而走向了合一和統一。
《中國教師報》2024年07月17日第11版
作者:本報記者 褚清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8eab72553453628ab5cd195b09140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