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城市,其城池建設為何最晚,而拆除卻最早?

2023-05-12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城市,其城池建設為何最晚,而拆除卻最早?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一般都建有防禦設施,在城市被稱為城牆,而鄉村則是圩牆,也就是俗稱的「土圍子」。城市的城牆和護城河加在一起,被稱為「城池」。城池的作用除了「保境安民」的軍事作用之外,也有行政區劃與居住、商業等功能。

由於朝代更替、異族入侵或自然災害等因素,我國明代以前的城池一般都處於屢建屢毀的狀態,能夠綿延沿用到明清時期的如鳳毛麟角。距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時期的城池,絕大多數均起源於明初,此時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城池建造運動。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天下輿地圖》

元末的至正十七年(1357年)徽州休寧人朱升曾向朱元璋建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成為朱元璋奪取天下、建立明朝的戰略方針,其中的「高築牆」就是指的建設宏偉、堅固的城池。

受這一戰略的影響,在明朝初年,全國上下均進行了大規模的城池建設,還對土築的城垣進行了外包城磚的改良。雖然直到明末,仍有一些零星的城池建設,但總的來說,直到20世紀初仍然留存、遍布全國各地的大大小小千餘座磚築城池,其建造之始均為明朝初葉,這些城池在有明一代的200餘年間,以及清代前中期還進行過反覆重修。

這些城池及其所轄領的府、州、縣城及其轄域,也奠定了今天我國各地的省會城市及其所轄範圍的確定,以及各地市、縣行政區劃的基礎。

今天我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市的城牆,就不是在明初修建的,而是建設於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距明朝滅亡的1644年僅剩90年的時間,與我國其他地方相比,可以算得上是建設城池最晚的地方之一了。

1913年《新測上海地圖》中的老城一帶

為何說上海縣城建設最晚

據同治《上海縣誌》記載:

元建縣後二百六十餘年猶無城,故前明倭寇數躪焉,嘉靖三十二年邑人顧從禮疏請建城,知府方廉始築之。

元朝的上海縣屬江浙行省松江府,松江府原本為華亭縣,唐屬蘇州、宋屬秀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因「民物繁伙」改置為華亭府,十五年二月改為松江府,另置倚郭華亭縣。至元二十八年七月(1291年)自華亭縣分立上海縣。

清同治《上海縣誌》中的《上海全域圖》

由於人口增長迅速、商業繁榮發達,華亭縣升府,並且又在很短的時間內分成2個縣。但就是這樣的「編戶六百餘里,殷實家率多,在市錢糧四十餘萬,四方輻輳,貨物尤多」的繁華之地竟然沒有建立城池,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上海初建時「庫藏錢糧未多」,國庫空虛;二是民間素有練武傳統,「海寇不敢輕犯」;三是縣門外一里就是黃浦江,「潮勢迅急,最難防禦」。

因此,上海縣自1291年設立,到1553年建起城池,足有262年時間處於沒有城池防禦的「裸奔」狀態。直到明朝中後期倭寇肆虐,才建起了城池。而此時國內的其他地方,城池早就建設完畢,甚至有的城池已經重修很多次了,所以說它建設的是最晚是一點不為過。

上海縣城的建設具有「後發優勢」

也正是因為上海縣城池建設較晚,再加上其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上海縣城的城池建設「後發優勢」也極為明顯,不但城牆規模宏大,並且城池設施規劃也比較科學。

清同治《上海縣誌》中的《上海縣城圖》,可見門戶眾多

同治《上海縣誌》記載上海縣城池:

周圍凡九里,高二丈四尺。
門舊六新一,凡大小七。東曰朝宗,南曰跨龍,西曰儀鳳,北曰晏海,小東門曰寶帶,小南門曰朝陽,新北門曰障川,水門四,東西門者跨肇嘉浜,小東門者跨方浜,小南門者跨薛家浜。
堞三千六百有奇,箭台二十所。
濠環抱穿城外,長一千五百餘丈,廣可三丈,周回瀠繞,外通潮汐。

上海縣城建成之後長九里,高二丈四尺,陸門有六、水門有三。而其所屬的松江府城牆也不過「廣袤九里一百七十三步,高丈有八尺,門四」,僅在長度上比上海縣城稍強一些。並且新建的上海城,門戶眾多,有陸門和水門,不但有利於人員和物資往來,遇有水患還可以通過水門與城壕「外通潮汐」進行排水,所以說其城池規劃設計還是比較科學的。

上海縣城池雖然建設的時間最晚,但是被拆除卻是全國最早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11月17日,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規定,上海開埠,在上海縣城之外的租界,外國商品和外資迅速湧入,上海也從一個縣城逐步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都市。但是受城池阻隔,成為了人員和物資往來的巨大障礙。

1884年《上海縣城鄉租界全圖》

從清末開始,就有拆除掉城牆的呼聲,特別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城池不但被視為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更是亟需革新的對象。

拆城行動於1912年7月開始,至1914年冬天拆除完畢。城牆原址分別被改造成為馬路,其中北半城為民國路(今為人民路)、南半城為中華路。

1928年《上海特別市工廠分布圖》中的上海老城一帶,可見城垣已為環形馬路

相比上海縣城,國內其他地方的城池被大規模拆除則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經濟建設迅速發展時期。

在抗戰初期,我軍發現由於自己火力不足,攻打城池極為困難,而占領城池後由於敵人火力較強,又很難防守。所以,在那之後我軍每當占領城池,並且打算長期占據的時候,首要的工作就是破壞掉城池設施。抗戰初期的拆除城池,距離上海拆除城池,已有近30年的時間。

戰爭中艱苦的攻城戰

新中國成立之後,經濟發展極為迅猛,破壞、拆除城池更是一個席捲全國的行動,以至於到現在,擁有城池的地方已經極少,只要是城牆仍具有規模,無不成為旅遊勝地,乃至於成為歷史文化名城,而無城的地方則被視為歷史底蘊不深,只能望「城」興嘆而已。

上海縣城因為其地理位置、軍事政治、經濟發展等各方面原因,成為了建城最晚,拆城則是最早的地方。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