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顏無恥!廣東葛總參加婚禮,僅隨100卻喝光2瓶賴茅,結果真解氣

2022-08-17     麟大官人

原標題:厚顏無恥!廣東葛總參加婚禮,僅隨100卻喝光2瓶賴茅,結果真解氣

這人吶,貌似都具有「兩面性」,一面就是平時能看到的,而另外一面,需要深扒才能知曉。有人便問:想要了解一個人的另一面,到底該怎麼深扒呢?答案有了:「請君入席」!

這裡的「席」,指得就是酒席,眾所周知,酒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五千年歷史文化傳承下來的寶藏。因此,酒席不僅富含各種文化禮儀,更具有濃濃地人間煙火氣息。

尤其農村酒席,幾乎保持著傳統酒席的「原汁原味」,故,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不妨去參觀或者參加下農村的各類酒席,尤其是紅事上的結婚典禮。

或許在很多人的眼裡,參加酒席就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殊不知,這樣的想法僅限於小白。真正的高手,在參加農村酒席之前,肯定會有所了解,有所學習,方可在酒桌上應對自如,左右逢源。

而那些不學無術、不懂裝懂甚至故意而為之的人,無疑就是酒桌上一道「邪惡」的風景線,不僅把自己卡的死死的,還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心情。諸如此類的事情屢見不鮮,最近便有一事正是如此。

幾天前,筆者瀏覽網頁時突然發現一篇標題為《厚顏無恥!廣東葛總參加婚禮,僅隨100卻喝光2瓶賴茅,結果真解氣》的文章,點開一看,筆者覺得裡面的點點滴滴有必要將其分享出來。

希望所有人都能吸取精華,去其糟粕。8月15號是個好日子,廣東鹽廠一員工許可迎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刻,即和同村的小文喜結連理,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在此之前,家人們也籌劃了許久。

除了各種各樣的廚房用品,還有香煙美酒。值得一提地無疑就是美酒,它可是我國名酒賴茅,和飛天茅台,茅五劍一樣具有極高的知名度。為了能讓大家盡興,家人一次性購買了整整10大箱。

等所有的結婚用品籌備完畢,家人和許可這才邀請各自的嘉賓。毫無疑問,許可肯定得邀請他的同事以及老闆葛總。就在婚禮當天,廣東老闆葛總帶著一眾員工氣勢恢宏地來了。

等到地後,他們都給許可道喜後便陸續來到了隨禮桌前。無可厚非是得隨禮吧?沒錯,既然是參加婚禮,這隨禮可不能少。前面的同事出手大方,幾乎人人都隨了200塊錢,輪到了葛總,情況卻變了。

他翻江倒海終於找到了100塊錢,本想也隨個200呢,可是又不好意思向員工借錢,無奈只好把這100塊錢遞給了隨禮人員。沒想到這一幕被一位同事發現了,這位同事覺得不可思議。

緊接著將其分享給所有同事們,此時同事已經炸開了鍋,紛紛對其議論。有人說:不至於吧?作為老闆,這隨禮咋說都要高於我們普通員工才行。這不但沒有高,反而給低了,是不是有點摳門了呢?

有人說: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這人吶,一旦和錢打交道,便能看出一個人到底咋樣。想必他這樣做,讓我們當員工的瞬間低看他一眼。說難聽點,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呀。

就在議論正火熱時,葛總進來了,大家瞬間戛然而止,貌似空氣都能安靜三分鐘。大傢伙微笑邀請葛總就坐,一邊聊天一邊等待著美食佳釀來相伴。不一會兒,所有美食被一一端了上了,還有3瓶賴茅呢。

這可是好酒,要知道,葛總是個老酒膩子,見了好酒便走不動路。就這樣,大傢伙邊吃邊喝又邊聊,在酒席即將結束之際,所有同事加起來才喝了一瓶賴茅,而葛總一人卻喝光了2瓶賴茅,真是海量啊。

此時再看葛總,已經醉得有點不省人事,可他卻沒有閒著,一直在吹牛自己有多能喝,自己有多少錢等。有人或許還記得剛開始他隨禮的事情呢,便打趣地說:葛總這麼有錢,隨禮應該不低於2000才對呀。

就是這樣一說,此時葛總覺得臉上沒有面子,便說:對呀,我本來想隨幾千呢,可是沒有現金啊。那人又說:這年頭,微信轉帳都可以的。葛總這次終於沒有應對的話語了,並說:是嗎?我出去看看。

不一會兒功夫,有人就發現他親自給隨禮人員轉了2000塊錢,事後不少人都說:這才叫解氣。其實,說到酒席用酒,要是用飛天茅台,賴茅著實有點奢侈。不過,這款酒倒挺適合酒席,即「國康1935」。

這是茅台鎮大曲坤沙醬酒,屬於國康酒業的頂樑柱,由於和茅台酒企均在茅台鎮,故在釀酒環境,選料,工藝等方面有太多的「交集」,因此這二者之間的口感便有了「不謀而合」。

杯酒入口,酒香瞬間沁人心脾,細品會有絲絲糧食香和花果香,棉柔中帶著細膩,中段會有比較鮮明的回甘跡象,落口順暢,柔雅余長且有老酒的風味在裡頭,入腹懷柔,無任何不良反應。

在價格上,酒企做到了人人滿意,一瓶百元左右的售價,對於愛酒人士而言,無疑就是在花小錢,喝爽酒,建議試飲。好了,以上分享到此結束,對於葛總的行為,有何看法不妨留言哦。我是麟大官人,一個每天認真更新美食知識和技巧的博主,如果您覺得看完我寫的文章對您確實有一點幫助,歡迎您關注我每天學習更多知識,麟大官人非常感謝您的厚愛!美食的道路上一起加油吧!!

(本文由「麟大官人」原創製作,未經授權嚴禁搬運抄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83effb4330e888a28775a9054fa5ca8.html